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基于CGSS2008~2015数据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洁 郑逸芳 +2 位作者 吴智雄 陈念东 许佳贤 《西北人口》 CSSCI 2020年第3期104-115,共12页
基于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地区环境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获得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对其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 基于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地区环境等方面,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获得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对其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性别间的教育不公平在农村、少数民族及西部地区群体内部仍然突出。第二,性别变量对人们的教育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男性受教育程度比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第三,民族对男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存在差异,而户籍、出生年份、14岁时家庭阶层、父辈受教育程度、父辈职业地位等变量都对男女的教育获得都存在显著性影响,且对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均大于男性。第四,总体来看,造成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性别歧视,但各年代间存在差异,30年代到70年代造成教育获得性别差异最主要原因是性别歧视。而从80年代开始,户籍、出生年份、民族、父辈受教育程度和地区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拓宽低学历人群发展渠道;并且调整性别角色期待,提高教育公平理念和意识,完善教育法规政策,积极发展女性教育,以此来推进教育性别平等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性别差异 变动趋势 教育性别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5G时代的“数字性别鸿沟”审视:成因与化解之策——OECD《弥合数字性别鸿沟》报告的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广芬 田蕊 +1 位作者 熊梓吟 孙立会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4,共9页
5G时代的数字红利并没有在不同性别群体之间实现平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数字性别鸿沟”。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5G时代的挑战:对个体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水平的要求更高、对个体参与数字世界深度的要求更高以及对个体创造性的... 5G时代的数字红利并没有在不同性别群体之间实现平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数字性别鸿沟”。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5G时代的挑战:对个体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水平的要求更高、对个体参与数字世界深度的要求更高以及对个体创造性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来自社会文化规范的限制: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期待、社会性别角色分工以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数字性别鸿沟”。为此,2018年10月,OECD发布了《弥合数字性别鸿沟》报告并提出,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制定政策和行动方案、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广泛的文化宣传;在企教联合层面上,需要致力于女性数字兴趣的激发、数字技能的提升以及建立支持性平台以发挥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由“数字性别鸿沟”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建构了包含“理念—行动—目标”三个层面的弥合“数字性别鸿沟”新路径。这为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减小“数字性别贫困”,尤其对促进女性在5G数字时代的卓越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性别鸿沟 5G时代 教育性别公平 数字性别贫困 OE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