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教学思维链的教育大模型推理显化研究
1
作者 李永智 曹培杰 +3 位作者 武卉紫 包昊罡 程蓓 邓友超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1,共8页
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推理黑箱化、生成幻觉化、知识碎片化、情感空洞化、价值疏离化、应用单一化等问题。本研究借鉴OpenAI O1、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思路,提出教学思维链这一创新理论与方法。教学思维链是一种... 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推理黑箱化、生成幻觉化、知识碎片化、情感空洞化、价值疏离化、应用单一化等问题。本研究借鉴OpenAI O1、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思路,提出教学思维链这一创新理论与方法。教学思维链是一种蕴含教学逻辑的教学过程表征,关联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以步骤级教学行为为节点、体现多路径择优的动态链式数据结构。教学思维链具有六方面特征:理念特征表现为教学复杂性的结构化降维、行为特征强调技术落地的工程范式、集成特征突出多源协同的决策引擎、方法特征关注隐性决策的表征挑战、价值特征体现为构建双向赋能的共生生态、自进化特征强调动态适应与自我优化的协同机制。作为教育大模型研发的底层逻辑架构,教学思维链历经提取生成、训练学习、迭代优化三个构建阶段,贯穿教育大模型从认知表征到决策优化的全生命周期,有助于推动通用大模型走向教育专用大模型,为教育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大模型 教学思维链 教学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策略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邦奇 喻彦琨 +2 位作者 王涛 袁婷婷 韩萌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6,共11页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教学难题、革新教学样态带来了机遇。虽然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泛化性能和跨领域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类场景中展现出强大能力,但若仅依靠海量数据训练带来的优势,往往很难满足教育场景下更高的知识...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教学难题、革新教学样态带来了机遇。虽然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泛化性能和跨领域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类场景中展现出强大能力,但若仅依靠海量数据训练带来的优势,往往很难满足教育场景下更高的知识准确度、价值观与安全性要求。为此,能够满足教育特定场景任务需要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应运而生,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本文综合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发展现状、概念内涵、技术特征和体系框架,旨在为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当前,教育大模型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技术和算力、教育数据和理解、教育场景和应用等,本文进而提出建设与应用框架及关键技术策略,以期推动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在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数据 体系框架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赋能综合素质评价:理念、模型与展望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小红 钟柏昌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8,共7页
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深水区”,也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需要遵循四大原则,即在“以育人为导向”的目标引领下,通过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框架,采用综合评价与个... 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深水区”,也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需要遵循四大原则,即在“以育人为导向”的目标引领下,通过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框架,采用综合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智化的动态评价形式,构建完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然而,实践中教育大数据技术发展滞后往往导致综合评价难以“平衡”,评价系统的智能推荐能力不足使得个性化评价难以“求异”,这些困境限制了评价育人功能的发挥。为此,文章提出以“第四代评价”为理论基础,结合“OSEMN”大数据分析框架和“1+N分布式智能体系统”结构,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赋能综合素质评价。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在预训练与微调阶段优化模型的评价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人机和谐共处,推动大模型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大模型 第四代评价 分布式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治理的全球困局:何以走向有效共治?
4
作者 蒋贵友 夏威夷 曲柄光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教育应用具有跨境特征、公私二元属性、交互联通特性与风险扩散趋势,亟需构建全球治理框架加以监管。目前,全球范围内对GenAI教育应用的治理大致可划分为行业标准、合同许可...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教育应用具有跨境特征、公私二元属性、交互联通特性与风险扩散趋势,亟需构建全球治理框架加以监管。目前,全球范围内对GenAI教育应用的治理大致可划分为行业标准、合同许可、国际协议与政策监管四种类型,且多元主体与多重机制之间的交叉互动,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治理复合体。这一治理体系虽呈现出横向碎片化、纵向嵌套、功能互补与动态适应等特征,但归根结底仍是一种传统型教育治理模式,难以系统回应教育生成式创新、公私二元分立矛盾、集体行动困境与数智共治壁垒等风险。基于此,研究倡导应以“包容治理—敏捷响应—制度协同—数智赋能”为路径,推动全球教育治理范式的创新与升维,实现从“治理GenAI教育应用”走向“以GenAI治理教育”的生成式转型。未来,教育生成式治理需要将GenAI作为主体纳入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多模态数据与交互式协作,实现对教育公平等全球性问题的动态响应与实时监测,从而推动全球教育系统走向灵活、韧性与持续创新的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大模型 全球教育治理 生成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新机遇、新趋势、新议题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一岩 吴国政 郑永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亟需发生转变,表现为从关注知识学习到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从重视规律挖掘到强调服务能力提升,从追求技术创新到注重解决教育问题,从聚焦通用场景到关注学科教育实践,从研究跟随实践到研究引领实践创新。为了更好地顺应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新发展趋势,未来该领域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六大核心议题:一是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挖掘,二是学科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三是学科素养图谱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四是素养导向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关键技术,五是人机协同教育的实践创新和机理探索,六是人机协同胜任力的智能评测理论与技术。这些研究议题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资助方向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教育 学科素养图谱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大模型的教育应用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43
6
作者 卢宇 余京蕾 +1 位作者 陈鹏鹤 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4,共7页
多模态大模型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在通用领域有显著进展,但在教育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提出可以构建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并使其通过下游任务适配形成三类多模态教育大模型,从而形成三种典型教育应用,即教学资源... 多模态大模型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在通用领域有显著进展,但在教育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提出可以构建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并使其通过下游任务适配形成三类多模态教育大模型,从而形成三种典型教育应用,即教学资源自动生成、人机协同过程支持与教师教学智能辅助。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多模态汉字学习系统”为例,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跨模态释义生成,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在辅助语言学习方面的应用潜力。最后,文章针对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研究、多模态教育大模型的创新应用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与可能触发的教育变革,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大模型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多模态汉字学习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立会 周亮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79,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育人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政策持续凸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差异化教学也需要国家中小...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育人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政策持续凸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差异化教学也需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不断赋能升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专用大模型因其独特的角色定位、强大的“生成式”“引导式”特性、具备的“知识育人”“道德育人”功能、以及清晰的“结合教育理念”“实现人机双向增益”的应用思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实践逻辑。教育专用大模型可以扮演私人导师以“授人以渔式”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也可以作为智能学伴以“苏格拉底式”对话支持学生深层次知识建构,还可以成为贴身助教以“千人千面式”资源保障教师差异化教学。基于此,研究从政策、课程、学生和教师四个维度,提出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实践路径: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顶层设计;兼顾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提供育人全过程全环节智能引导;构建多维精准的学生画像,定制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育人路径;开发场景驱动的育人资源,实现优质生成性资源的共建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专用大模型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融合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教改新方向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竹立 关向东 罗霖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探讨数智时代的课程改革,本文深入剖析数智融合课程的定义、内涵、核心理念,认为数智融合课程指在数智时代新知识观与新人才观指引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与课程教学,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形态。其建设理念包括聚焦思维与能力... 为探讨数智时代的课程改革,本文深入剖析数智融合课程的定义、内涵、核心理念,认为数智融合课程指在数智时代新知识观与新人才观指引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与课程教学,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形态。其建设理念包括聚焦思维与能力的双重培育、基于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创新、数智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体验、师生共创情境化学习新生态以及成果导向的课程质量全面评估等。文章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为例,提出数智融合课程的建设路径:选择新型交叉学科先行先试,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数智密切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构建数智化学习环境,构建全方位、个性化与智能化的评估体系。文章最后提出数智融合课程要以个性化学习为基、多元教学法融合和师生协同共创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融合课程 人工智能+教育 新质人才培养 数智时代新知识观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形态层级与进阶路径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宇 汤筱玙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2,106,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课堂教学,既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文章系统阐释了不同赋能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内在关联,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形态层级框架并提供了典型示例。该框架包括四个逐级递...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课堂教学,既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文章系统阐释了不同赋能形态的内涵特征与内在关联,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形态层级框架并提供了典型示例。该框架包括四个逐级递进、相互关联的层级:“劳动替代与任务辅助”作为基础形态,聚焦基础性教学任务的工具赋能;“能力增强与边界拓展”作为初级形态,致力于提升教学效能与拓展教学边界,提供多样化服务赋能;“人机协同与创新激活”作为中级形态,强调人机深度协作与教学创新能力的激发,实现具有协同意识的智能主体赋能;“认知融通与思维塑造”作为高级形态,着眼于教学智慧的深度融合与高阶思维的培养,实现多元智能体共生的融合赋能。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形态演进所呈现的层次性与纵深性特征,文章进一步提出实现层级进阶的系统化路径,包括政策指引与制度保障、素养提升与观念完善、价值重塑与技术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课堂教学 教学智能体 教育大模型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