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省思 被引量:5
1
作者 阙明坤 金成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29,共4页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认识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该理论提到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符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一理论对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认识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该理论提到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符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一理论对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转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转型成效。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转型,建立价值认同,依靠创业型领导核心,系统开展制度创新;转型要处理好满足社会需求与促进学生发展、政府推动与院校推动、转型发展与保持特色三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出、对话和源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枭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3,共6页
2020年正值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提出40周年。借此之际,阐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出背景、运用法则和适用范围,廓清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交流对话的议题、焦点、立场和观点,辨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源流,意义特殊而重大。这一方面有... 2020年正值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提出40周年。借此之际,阐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出背景、运用法则和适用范围,廓清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交流对话的议题、焦点、立场和观点,辨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源流,意义特殊而重大。这一方面有助于客观把握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系统论证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夯实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根基、增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自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 理论源流 理论根基 理论自信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间性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枭鹰 袁开源 唐德海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符号”,走进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世界”,一方面可以夯实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自信。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看,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呈现了...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符号”,走进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世界”,一方面可以夯实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自信。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看,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呈现了教育内部各子系统以及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生态平等性、辩证共生性、共和共运性和全面协同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间性和系统间性思想,挖掘、阐明和弘扬这些间性思想有益于释放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潜能,延拓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疆域,催生多样化、系列化和一般化的间性教育理论以及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生态间性 系统间性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被引量:10
4
作者 方泽强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共6页
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中的"适应"应从"受制约"和"起作用"两个层面来系统理解。该理论被简单归纳为"适应论"是不合适的,这不足以揭示该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该理论在&qu... 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中的"适应"应从"受制约"和"起作用"两个层面来系统理解。该理论被简单归纳为"适应论"是不合适的,这不足以揭示该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该理论在"社会—教育—人"的研究框架下阐述了"教育应如何发展",而非"就教育论教育",体现出系统性和辩证性。运用该理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应把握两个关键:一是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应协调"内外部关系"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 潘懋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术商榷的四大误区——以展立新和陈学飞开启的学术商榷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磊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9,共8页
展立新和陈学飞201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一期上撰文开启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学术商榷,引发了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规律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在深化人们认识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商榷误区:同一概念所表达的... 展立新和陈学飞201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一期上撰文开启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学术商榷,引发了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规律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在深化人们认识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商榷误区:同一概念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导致学术商榷不在同一层次;基于只言片语片面理解核心观点导致学术商榷目标偏离;"公共预设"的缺省导致隐含意义挖掘不足使得误解丛生;商榷标准的欠科学导致学术商榷难以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要研究这些学术误区的本质和原因,努力构建科学的学术商榷规范,促进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学术商榷 误区 认知理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术商榷误区——以展立新和陈学飞引发的学术商榷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磊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9-71,共13页
学术商榷必须要避免陷入误区。展立新和陈学飞201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一期上撰文开启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术商榷,存在着诸多学术商榷中常见的误区,主要有:文本理解的误读误构问题、论据论点支撑性不足和论证方... 学术商榷必须要避免陷入误区。展立新和陈学飞2013年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一期上撰文开启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术商榷,存在着诸多学术商榷中常见的误区,主要有:文本理解的误读误构问题、论据论点支撑性不足和论证方法欠科学性等。要消除学术商榷的误区,真理必须作为学术商榷唯一标准;必须充分"明示"学术观点和充分理解学术问题;必须正确判断"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和构建科学的学术商榷标准和商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学术商榷 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应强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1,共7页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律。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教育理想 教育适应论 教育超越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争鸣: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8
作者 平和光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0,共10页
今年是潘懋元先生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40周年,该理论自提出之日起便引发争鸣不断。争鸣主要围绕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法、科学性、立论基础、分类标准、分类方法、表达方式等展开。这争鸣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一道... 今年是潘懋元先生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40周年,该理论自提出之日起便引发争鸣不断。争鸣主要围绕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法、科学性、立论基础、分类标准、分类方法、表达方式等展开。这争鸣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一道靓丽风景,理清了争鸣的关键问题,丰富了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深化了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活跃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氛围,但同时也存在基本概念不明确、未产生新的理论观点、未"吃透"对方观点、未形成良性循环、商榷的思维比较固化、缺乏历史考察等不足。未来深入研究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需要深刻理解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提出的时代背景,需要深化对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理解和研究,需要争鸣者吃透对方的观点,需要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需要在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维护中进行自我批评,需要强化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关注,需要以问题为基点拓展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范畴,需要从社会历史规律和规律的特殊性角度来考察,需要在研究中凸显和确定"人"的立场,需要拓展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适应论 学术争鸣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政策特征、逻辑关系及支撑路径——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体系的政策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涛 刘鉴漪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5,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任务,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任务,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更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夯实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性基础性支撑,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从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的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品质人才培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定位。在一系列强国战略安排下,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中央部委出台的52份以“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为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政策文本分析,从政策主题、发布层级和时间跨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相关代表性文件的战略性、整体性、创新性、指引性、基础性、公平性、专业性、针对性、开放性、精准性等基本特征。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认识,阐释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逻辑关系特征,即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科技(外部关系规律)与人才(内部关系规律)之间的关系,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创新引领,坚持人民至上,深化自主培养,夯实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系统性支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强国战略安排 创新驱动 政策特征 逻辑关系 支撑路径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潘懋元 余小波 +1 位作者 蒋家琼 李震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共4页
2019年11月30日,《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的主题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专访。潘先生认为,该《意见》的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11月30日,《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的主题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专访。潘先生认为,该《意见》的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研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着脱离实际和中国国情等问题。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科研,应该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拥有更大话语权。潘先生认为,“一枝独放不是春”,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须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品格,办出特色,注重办刊质量和水平。潘先生寄语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存在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海生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9,共7页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因此,高等教育要提早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对于慢变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明显,但教育仍要做好随时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对于结合区而言,教育大有所为,关键在于让未来劳动者具备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能力;对于危险区而言,高等教育依然能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就业 人工智能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小波 黄好 刘潇华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2,共10页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潘懋元先生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经历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实践基础,他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理论支撑。潘懋元高等... 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备,内容博大精深。潘懋元先生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经历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实践基础,他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是其高教管理思想的理论支撑。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术为本,争创一流和追求卓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分类定位与特色发展、教学发展与管理创新,以及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化等。潘懋元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特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应强 张怡乐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共9页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表述先后经历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表述先后经历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等四个阶段,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始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政治性要求与专业性要求的有机统一;三是始终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心中的大先生(缅怀潘懋元先生笔谈)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德祥 李枭鹰 韩延明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43,共18页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先生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作为著名教育家,潘先生一辈子追求着教育的崇高理想,践行着教育的神圣...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是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先生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作为著名教育家,潘先生一辈子追求着教育的崇高理想,践行着教育的神圣使命,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之中;作为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他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论与思想的主轴,是高等教育研究厦大学派的生成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源理论,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标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石。继承和发展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躬耕高等教育规律领地,建立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是高等教育学的元点和回归点,是我们每一个高等教育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潘先生是学问导师、人生楷模。我们要学习先生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精神,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精神,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精神,情牵学生、心系大众的精神,自信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元气淋漓、笔耕不辍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规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