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利意识、道德分化与排他性的教育伦理生活 被引量:5
1
作者 吕寿伟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7,共6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逐步完成了从伦理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功利意识遮蔽着真实的教育伦理生活,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的领域分化和公私分离使个体将良知封存于内心。无论是功利意识还是道德分化都导向了教育生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逐步完成了从伦理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功利意识遮蔽着真实的教育伦理生活,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的领域分化和公私分离使个体将良知封存于内心。无论是功利意识还是道德分化都导向了教育生活中排他性的自我关注。然而,伦理之为伦理就在于它总是超越自我利益而表达出对他者的尊重和重视。教育生活的自我关注不可避免的阻碍了自我对他人伦理要求的实现,同时也自然的放弃了自我对他人的伦理责任,教育伦理生活也在排他性利益的追求中走向了去伦理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生活 功利意识 道德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形式与实质之间的教育伦理生活——论承认伦理学对教育排斥的解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4,102,共8页
教育生活中普遍化的排斥使被排斥者遭受歧视、羞辱和孤独等痛苦体验的同时,也使教育生活丧失了自身的道德属性。教育排斥不仅破坏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规范,同时也使教育生活远离好生活的实质性目标。在解构排斥型的教育伦理生活的道... 教育生活中普遍化的排斥使被排斥者遭受歧视、羞辱和孤独等痛苦体验的同时,也使教育生活丧失了自身的道德属性。教育排斥不仅破坏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规范,同时也使教育生活远离好生活的实质性目标。在解构排斥型的教育伦理生活的道路上,形式伦理学企图通过规范重建来恢复教育伦理秩序;而实质伦理学则通过对善的生活目的的追求重构教育伦理生活。然而,教育伦理生活既要求形式性的伦理规范,但也需要实质性的生活目标的引导。承认伦理学作为教育排斥的解构方案,介于形式伦理和实质伦理之间,它在权利与善、先验与经验、同一与差异之间寻求平衡,兼顾了教育伦理生活的形式性要求和实质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排斥 教育伦理生活 形式伦理 实质伦理 承认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排斥与不道德的教育生活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寿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6,共4页
教育者有责任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良善的和幸福的生活,不过,教育中排斥现象的存在使得教育生活日益去道德化。一方面,排斥主体通过专断的私人情感不断侵蚀教育生活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规范的僭越而使自身成为道德的主宰。生活的... 教育者有责任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良善的和幸福的生活,不过,教育中排斥现象的存在使得教育生活日益去道德化。一方面,排斥主体通过专断的私人情感不断侵蚀教育生活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规范的僭越而使自身成为道德的主宰。生活的孤立化、有限的教育参与以及针对身体的伤害都使被排斥者处于一种屈辱的和无尊严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教育生活不仅远离了教育的价值追求、背叛教育应有的承诺,同时也成为不道德的教育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排斥 教育伦理生活 道德情感 伦理规范 尊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