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师专业性向的实践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秋芬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86,共5页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师专业精神范畴。然而在我国,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有以下三方面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职前...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教师专业精神范畴。然而在我国,这个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师专业性向的重视有以下三方面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职前培养和就职选拔制度;有利于全面认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重新认识教师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素质 教师专业性向 个性倾向 实践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情感性与专业性支持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雅文 梁競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8,共14页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学生投入理论,引入ANPE框架(目标、培养、进展、评估),探讨科研训练过程中教师情感性支持和专业性支持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55所高校共559名参与科...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学生投入理论,引入ANPE框架(目标、培养、进展、评估),探讨科研训练过程中教师情感性支持和专业性支持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55所高校共559名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教师情感性支持和专业性支持均能显著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学生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教师情感性支持主要通过增强学生的认知投入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而教师专业性支持则主要通过增强学生的行为投入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学校科研支持氛围显著增强了教师两种支持对学生投入的促进作用。建议学校构建“教师—学校”双轮驱动的多维支持体系,通过教师情感性与专业性协同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认知投入与行为投入,从而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情感性支持 教师专业性支持 学生投入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是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性的?——以S大学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操太圣 任可欣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18,共8页
良好的考核评价政策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流,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深远。探究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的... 良好的考核评价政策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流,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深远。探究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S大学的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评价制度有赖于建立“层级管理-量化的相对指标-外部裁决”的管理技术,施予青年教师结构性压力,使其产生“适应顺从”的惯习,影响其专业知识、专业自主、专业伦理和专业情意。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制度与场域内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形塑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行为选择方面具有一致性;应采取优化资本配置、调整学术人员惯习、关注学术场域内发展性评价等策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核评价政策 去“五唯” 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教师专业性 实践理论 高校青年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国家行动: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林美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0-24,共5页
进入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除了保障教师的外部社会权利与地位外,国家开始加快了教师内涵式专业性的建设,实现他们专业胜任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政策文本中的教师专业性兼具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内涵维... 进入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除了保障教师的外部社会权利与地位外,国家开始加快了教师内涵式专业性的建设,实现他们专业胜任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政策文本中的教师专业性兼具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内涵维度上表现为"师德为先",知识能力为重,专业自主权逐渐浮现,并形成了基于标准的技术管理路径、基于社群协作的建构路径以及基于反思的行动路径三种专业性建设路径。教师专业性的概念在政策文本中逐渐清晰的过程,也是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制度化策略提升教师专业性、实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专业性 内涵式专业性 国家行动 政策文本 制度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小丹 李晓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0-41,共2页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这一过程,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当前我国...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这一过程,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各高校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 青年 职业群体 教师专业性 专业标准 专业地位 教师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教师地位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势与策略——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的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任友群 丰继平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为应对社会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东南亚地区各国注重教师地位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性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性也成为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的重要途径。为此,东南亚地区各国应根据本地区形势采取有效的行动... 为应对社会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东南亚地区各国注重教师地位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性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性也成为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的重要途径。为此,东南亚地区各国应根据本地区形势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地区 教师地位 教师专业性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缝生存: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8
7
作者 乔雪峰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96,共5页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持续改进息息相关。基于产出的教育问责之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自主性受到约束,为满足表现指标而奔波,被规训为"技术工人"。亦有部分教师积极顺应规则,在夹缝中寻找自主空...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院校持续改进息息相关。基于产出的教育问责之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自主性受到约束,为满足表现指标而奔波,被规训为"技术工人"。亦有部分教师积极顺应规则,在夹缝中寻找自主空间,实现再专业化。为了突破当前的学术困境,高校需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激发其能动性,促其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教师 问责 教师专业性 专业 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被引量:2
8
作者 蔡乐 王延兵 +1 位作者 尚明强 韩冰 《村委主任》 2024年第7期203-205,共3页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分析该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和...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分析该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和优化路径。基于此,文章重点论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活动在乡村人才、产业、文化、校地共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包括资源分配不均衡、供需不匹配、文化保护与传承难度大等,提出高职院校应从实践项目设计和执行、活动成效与影响、指导教师专业性等方面改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 校地共建 高职院校 文化振兴 教师专业性 活动成效 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与图景:减法思维视角下关于课程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兴华 马云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6-59,共4页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改革方案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基于课程改革创新的相关技术名词也不断翻新,结果教师忙于使用新技术装点课程,却忘了这些新技术的目的与诉求何在,致使很多变化只是体现在形式上,而缺乏真正体现课改目标和课程理...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改革方案与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基于课程改革创新的相关技术名词也不断翻新,结果教师忙于使用新技术装点课程,却忘了这些新技术的目的与诉求何在,致使很多变化只是体现在形式上,而缺乏真正体现课改目标和课程理念的实质性的变化,无疑那就异化了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质和内涵。从减法思维的视角检视课程改革,其应然图景与期望即为减少纷繁的课改名词,关照课程的核心内容,朝向朴素的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应简化实施操作中不必要的做法,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改变评价中的虚化现象,注重评价的适切性;尊重教师的专业智慧,注重教师的专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法思维 课程改革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评价的适切性 教师专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