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仕宦家训的政德教化及其当代价值
1
作者 陈延斌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传统仕宦家训之所以重视政德教化,受中华民族政德建设思想的影响,由家训撰作训家教子宗旨决定,也与家训作者仕宦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传统仕宦家训政德教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核心思想包括清廉自守、仁爱百姓、勤勉为政、宽法省刑、执政公... 传统仕宦家训之所以重视政德教化,受中华民族政德建设思想的影响,由家训撰作训家教子宗旨决定,也与家训作者仕宦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传统仕宦家训政德教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核心思想包括清廉自守、仁爱百姓、勤勉为政、宽法省刑、执政公允、笃守名节等。为提高教化实效,传统仕宦家训政德教化形成了日常训诲、箴铭镜鉴、建章立制、家风濡染、罢祭削谱等方式方法。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传统仕宦家训的政德教化无论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仍具有跨越时空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当前政德政风建设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仕宦家训 政德 政德 党风政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史视野下古代岭南州府城郊风景教化载体的类型与特征
2
作者 冯惠城 唐孝祥 苏逸轩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古代岭南州府城市近郊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与属性。至今这些城郊风景作为城市名胜风景区,仍是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反思以往精英视角的风景研究和借鉴教化研究成... 古代岭南州府城市近郊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与属性。至今这些城郊风景作为城市名胜风景区,仍是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反思以往精英视角的风景研究和借鉴教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古代风景教化基本内涵和研究的日常生活史视野。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将古代岭南州府城郊风景的教化载体类型划分为“自然实践对象”“社会活动场所”和“艺术传播媒介”3种基本类型,总结和阐释了古代岭南州府城郊风景教化载体的渔樵山水、儒释道交融和形式综合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加深理解古代风景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和风景实现教化功能的基础,为现代城市风景名胜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史 古代风景 岭南 风景 日常生活 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化:一种以“心”为本的本土领导力
3
作者 孔佳南 郭毅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教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在现当代已经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社会和组织治理方式,成为组织领导力的一种体现。“教化”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调适个体、社会和组织的“心性”。从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 “教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在现当代已经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社会和组织治理方式,成为组织领导力的一种体现。“教化”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调适个体、社会和组织的“心性”。从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成己和成物”视角来看,中国人心性培养的内容和指向大致经历了“尽心知性—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所说的“心性论”与现代西方所说的“心理学”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指向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这主要源于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教化”作为一种领导力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关键在于领导者“具身性”的实践、认知和心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力 型领导力 本土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化:一种以人为本的本土领导力
4
作者 孔佳南 郭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本文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理念引入本土领导力研究,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具体围绕教化的“历史性、本源性、时代性、融合性和本土性”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理论探讨。结果表明:教化在当代中国之所以会以... 本文试图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理念引入本土领导力研究,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具体围绕教化的“历史性、本源性、时代性、融合性和本土性”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理论探讨。结果表明:教化在当代中国之所以会以负面的形象示人,主要是因为它通常与封建政治和封建道德联系在一起,故而在近现代社会遭到知识分子的批判;然而,在一般意义上,与启蒙相比,教化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另外一种自我成就方式,有它独特的能指和所指;如今教化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被用来反思、解构和消解启蒙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教化,可以看作个体在具身实践中与文化世界的无尽对话过程;教化与现有领导力研究的本质性差异是,教化是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因而可以看作一种以人为本的本土领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以人为本 本土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告示的政令传布与社会教化
5
作者 程丽红 陈爽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4,共5页
告示在清代获得发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更为丰富。清代告示涉及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大到政策发布、律令执行、官吏任免,小至民事纠纷、灾害防治、移风易俗等,是清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 告示在清代获得发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之前更为丰富。清代告示涉及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大到政策发布、律令执行、官吏任免,小至民事纠纷、灾害防治、移风易俗等,是清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媒介。然而,目前学界却对其缺少足够的关注,已有研究多是对地方告示的单一考察,从国家层面出发的讨论仍显薄弱。①本文拟从政令传布与社会教化两个维度切入,探讨告示在清代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意义,一窥清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历史特征。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国家治理 社会运行 政令传布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山文化中张五郎神话及其道德教化功能
6
作者 谢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6,共6页
梅山张五郎作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尊的傩神,其身世神话蕴含丰富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研究发现,古梅山族群借张五郎神话强调“正统汉族”身份,追求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强化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展现出梅山人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 梅山张五郎作为中国西南多民族共尊的傩神,其身世神话蕴含丰富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研究发现,古梅山族群借张五郎神话强调“正统汉族”身份,追求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强化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展现出梅山人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伦理体系的伦理实践。因此,张五郎神话的演变过程反映出梅山族群对王朝国家伦理、合作权力伦理及时事权力伦理的逐步接纳与追求,不仅体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文 张五郎 仪式艺术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德:董仲舒儒学教化思想的三维向度
7
作者 张志建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8,共11页
董仲舒更新先秦及汉初之儒学,依《春秋公羊传》而成《春秋繁露》,强调“以教化为大务”,其教化理论呈现“天·人·德”之模式。定向于“天”,唯天为大,“天”生“民”、赋“王”权以“教”民;指向于“人”,天生“中民”之性未善... 董仲舒更新先秦及汉初之儒学,依《春秋公羊传》而成《春秋繁露》,强调“以教化为大务”,其教化理论呈现“天·人·德”之模式。定向于“天”,唯天为大,“天”生“民”、赋“王”权以“教”民;指向于“人”,天生“中民”之性未善,待教化成善,取“中民”折中而教;导向于“德”,“务以德善化民”,“王”须“宜于民”,“中民”遵循“五常”之道,社会政治秩序讲求“三纲”之理。教化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以儒学教化求思想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通行范:孔子的道德教化思想
8
作者 李欣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汲取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精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教化是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德和情操、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推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汲取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精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教化是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德和情操、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先秦时期孔子理通行范的道德教化思想,独具匠心,对于我国新时代提升公民道德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道德 理通行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默与激将:《论语·先进》“侍坐”章孔子问志的教化哲学及启示
9
作者 石超 樊佳琳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3,共9页
通过考据学的意义定向与诠释学的义理阐发,可对《论语·先进》“侍坐”章开篇部分给出如下新解:本章言志之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孔子六十九岁;首句四子侍坐的位序排列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暗含严循长幼之节的古礼规范;“以吾一日长... 通过考据学的意义定向与诠释学的义理阐发,可对《论语·先进》“侍坐”章开篇部分给出如下新解:本章言志之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孔子六十九岁;首句四子侍坐的位序排列并非简单的场景铺陈,而是暗含严循长幼之节的古礼规范;“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一日”并非时间意义上的实指与谦虚,而是孔子借助夸张幽默的语言,通过消解师生年龄差所产生的权威壁垒来营造和谐放松的论志氛围;“毋吾以也”当解为“毋因吾而止”,凸显孔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教学智慧;“则何以哉”应解为“则以何使人知尔哉”,是善意调侃式地激将学生发言的语言策略,其中贯穿幽默的意蕴。总之,孔子以幽默化解权威、以激将诱发思辨、以对话代替灌输,完美诠释了教育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礼乐 学语言 师素养 理想 育家精神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实践智慧
10
作者 王永祥 祝彦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家庭在传统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注重家教家风的社会风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得以通过家教内化为家风的基本精神内核。社会范围内家庭普遍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实践,为家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因,极大地促进了主流价... 家庭在传统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注重家教家风的社会风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得以通过家教内化为家风的基本精神内核。社会范围内家庭普遍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实践,为家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因,极大地促进了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使家庭的和睦安宁、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有序统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的运行层面,家训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通俗化,家礼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日用化,家法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制度化。与此同时,多种制度化教化举措的协同配合,为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外部保障,使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更加自觉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 价值观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超越
11
作者 陈瑶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7,共15页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教育观念在延续了那个时代哲学家关于“Bildung”和“Erziehung”的思想框架的同时,又在其本质内涵上超越了那个时代,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哲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突破阶级差别,将“人”真正彻底从理论上扩大到所有人,实现对启蒙运动晚期以来的欧洲教育理论传统,尤其是对当时德国最为盛行的“新人文主义”的超越;基于实践辩证法,以“人类感性的活动”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实现“Bildung”,并通过“Bildung”与“Erziehung”的合题,将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两个超越是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重大命题的重要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Bildung Erziehung 劳动 德国育理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教”隐“制”:《史记》对“经学”的维护及历史影响
12
作者 方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在“四部”分类的“经史关系”框架下,由于《史记》同时具有“尊经”而不“尊君”的内容,所以历代对司马迁的价值立场与著述原则意见不一。但从汉武帝“经学”初立的背景来看,尤其是其时“经学”在制度上对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需求,以... 在“四部”分类的“经史关系”框架下,由于《史记》同时具有“尊经”而不“尊君”的内容,所以历代对司马迁的价值立场与著述原则意见不一。但从汉武帝“经学”初立的背景来看,尤其是其时“经学”在制度上对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需求,以及在教化宣传手段上对儒家孝悌观念的利用,司马迁作《史记》的过程就已经体现了他绝对维护“经学”的价值立场。而再分析《史记》中记载荀子与董仲舒这两位重要“经学”相关人物的具体内容,司马迁更体现出扬“教”隐“制”的著述原则。事实上,司马迁刻意宣扬儒家“德教”内容,而有意隐瞒“经学”内部“制度”设计的弊端这一著述原则,不仅间接导致了《汉志》的“经子关系”转变为《隋志》之后的“经史关系”,而且还直接揭示了宋代儒学为何单纯发挥“道统”中“心性论”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扬“”隐“制” 政治制度 宣传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惠城 唐孝祥 苏逸轩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5,共9页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之一。通过综合风景与教化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古代风景教化研究中风景园林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内在理论关联和风景作为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是实现风景教化基本的...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之一。通过综合风景与教化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古代风景教化研究中风景园林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内在理论关联和风景作为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是实现风景教化基本的研究问题。借鉴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方法,将惠州西湖风景教化载体划分为“自然开发对象”“社会仪式场所”和“艺术传播媒介”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当地民众为主体视角,提炼和阐释西湖风景教化载体生存主导、政教融合以及形式综合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揭示古代风景与民众生存生活的关系,理解风景教化功能的基础,为现代风景名胜的文化传播和培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史 古代风景 惠州西湖 风景 日常生活 民众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人的教化的美学人类学——赫尔巴特美学视角下的教育理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8,共14页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类实践的各方面基本问题中,尤其显示出“伦理学的兴趣”,他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美学的原理之上,提出了一种美德融通的机制,并将其最终指向了人的教化(Bildung)。以人的教化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必须沿着审美的道路才能促成道德性格的形成,这也是教学和训育具有教育性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美学人类学视野中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才能充分彰显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审美判断 美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二重性存在:荀子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之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65,共8页
“人”是儒家道德教化的对象,但与孔孟从“天人合一”的理路来认识人不同,荀子一方面主张“明于天人之分”,重新发现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与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从“群”的视界来阐析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之... “人”是儒家道德教化的对象,但与孔孟从“天人合一”的理路来认识人不同,荀子一方面主张“明于天人之分”,重新发现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与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从“群”的视界来阐析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社会群性是人之本质的体现,并具有善的价值,自然情性因情欲的不确定性而具有趋恶倾向。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人的后天道德践履之“伪”对这种张力的化调,构成了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荀子的道德教化重视对人之存在的现实考察,突出人类历史文化与道德践履在人和社会的德性形成中之重要作用,开辟了儒家教化的新模式,对我国传统教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 人的存在 性起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行露》与周初“乐舞教化”礼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荣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6,共9页
《诗经·行露》一诗,所谓表现周初“男女之讼”之说不准确,此诗当根据表演性的仪式舞蹈改写而成。周初有“召伯”之类的公卿大夫于仲春时节巡守“听讼”礼制,于仲春男女婚配时节,通过歌舞形式对男女青年“告诫”(教化),将彼时男女... 《诗经·行露》一诗,所谓表现周初“男女之讼”之说不准确,此诗当根据表演性的仪式舞蹈改写而成。周初有“召伯”之类的公卿大夫于仲春时节巡守“听讼”礼制,于仲春男女婚配时节,通过歌舞形式对男女青年“告诫”(教化),将彼时男女青年的婚姻纳入“礼”的轨道。诗中“谁谓雀无角”之雀,指“南方朱雀”之“角”,即称为“鹑首”的东井、舆鬼两星宿。歌舞者装扮成“鵻鸟”,是模拟天上的井、鬼两星,两星的星占特点关乎执法、牢狱等。这是周人以“神道设教”,对百姓进行“教化”的具体表现。诗中“谁谓鼠无牙”之“鼠”,在当时也是礼仪的象征。《行露》绝非所谓的民歌,其作者大约是周代的乐官或史官,作成于西周晚期或东周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行露》 乐舞 祝鸠 井宿 鬼宿 司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遭遇现代性:从荀子看传统道德教化的当代境遇及其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之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2,共10页
作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传统与近现代社会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在制度结构、价值理念与个体精神气质上引起的整体变化和秩序转型给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 作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传统与近现代社会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在制度结构、价值理念与个体精神气质上引起的整体变化和秩序转型给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裂、个体与共同体的疏离、规训与教化的悖反。但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弊端的破解离不开其所植根的文化传统。荀子从重构社会秩序的现实出发来考察人与社会的存在,其教化思想内蕴着理性与情感互渗、个体与群体统一、规范与德性融合的价值特质,可以为当今社会的人格重塑、人与社会的秩序关系重构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道德 现代性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的教化主题与审美表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师文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33,共5页
中国早期电影作为新兴文化媒介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的教化主题作为其核心,通过讲述道德故事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承载教化民众的使命,并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美育概念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提升观众的审... 中国早期电影作为新兴文化媒介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的教化主题作为其核心,通过讲述道德故事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承载教化民众的使命,并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美育概念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推动教化主题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审美表现,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早期电影人对美的执着追求源于传统文化转型与美学现代化的使命,而中国早期电影通过教化主题的呈现和美育的追求,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主题 审美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进喜 尹江霞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47-54,共8页
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包含实物化、法人化及实质性运行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处于止于合作、流于形式及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困境的根本原因... 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包含实物化、法人化及实质性运行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处于止于合作、流于形式及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权问题、交易费用问题及制度变迁问题。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需要完善有关法规,明确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产权归属;创新融合机制,降低产教融合活动的交易成本;增强制度变迁动力,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职业 融合共同体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