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
被引量:
17
1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0,共7页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
教
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7,共7页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以《中庸》为主体的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释《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
4
作者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贯穿全篇。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教化能够引导人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永恒之善良,实现灵魂的不朽;而诗的教化则只会煽动人的非理性,使之陷入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从而无法实现灵魂不朽。
关键词
诗的
教
化
哲学
的
教
化
灵魂不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鹤岩
刘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后哲学文化观是罗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摧毁以追求大写"真理"和大写"善"为己任的西方传统的哲学观,而且也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即把所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统一起来的包括人在内的文化...
后哲学文化观是罗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摧毁以追求大写"真理"和大写"善"为己任的西方传统的哲学观,而且也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即把所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统一起来的包括人在内的文化观。后哲学文化所弘扬的对话哲学正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它不仅给我们理解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已经远远地超出美国学术争论的范围,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
哲学
文
化
观
罗蒂
教化哲学
对话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儒家哲学精神的实质与文化使命
被引量:
12
6
作者
李景林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5期3-8,共6页
§1 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罗蒂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两类:“体系的哲学”和“教化的哲学”。很显然,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属于后者,即教化的哲学。人是一种自我分化或分裂着的存在。人异于一般存在物,人要在追寻自身存在的根据及...
§1 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罗蒂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两类:“体系的哲学”和“教化的哲学”。很显然,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属于后者,即教化的哲学。人是一种自我分化或分裂着的存在。人异于一般存在物,人要在追寻自身存在的根据及意义中实现其存在;同时,其生存的满足亦失去了直接的本能方式,必须通过创造和学习来实现。海德格尔说得好,正因人能找寻自己,因而往往“找错了自己”。这个“找错”,正表现了人的存在自我分化的特性。这反映在文化或精神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基督
教
教化哲学
西方文明
非宗
教
儒家
哲学
理智
化
世俗生活
宗
教
精神
哲学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罗蒂“后哲学文化”的转向
7
作者
叶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42-44,共3页
“后现代主义”是本世纪在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中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为了重振哲学的目标,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创...
“后现代主义”是本世纪在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中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为了重振哲学的目标,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创立的“后哲学文化”,是后现代主义中最富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所以有人称他为“当今世界最有趣的哲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
哲学
文
化
非认识论
系统
哲学
解释学
元
哲学
实用主义
教化哲学
“后现代主义”
文
化
价值观念
基础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释学: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将要追踪的基础
被引量:
1
8
作者
江风扬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6-40,共5页
以意义寻求问题为线索,可以更容易看清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前后相继的联系以及它们自身的矛盾。当这条线索延伸到解释学之中,就会发现反基础主义对基础主义所作的攻击对它是无效的,正是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所奠基的本体论,为受到反基础主义冲...
以意义寻求问题为线索,可以更容易看清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前后相继的联系以及它们自身的矛盾。当这条线索延伸到解释学之中,就会发现反基础主义对基础主义所作的攻击对它是无效的,正是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所奠基的本体论,为受到反基础主义冲击的现代西方各派哲学提供立足点。本文指出:解释学决不仅仅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它是以为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提供说明;传统的认识论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可以保留在解释学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认识论
德里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反基础主义
教化哲学
蒯因
意向性
客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新特征
被引量:
7
9
作者
韩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14,共10页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发展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2) 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发展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2) 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建立一个非理性概念,而是放弃建构任何中心概念的企图;(3)以有意识的非理性状态取代退回到无意识状态的非理性,即力图保持理性自身的不断消解,而不是诉诸于理智不能穿透的非理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特征
德里达
后现代派
现代非理性主义
形而上学
教化哲学
理性主义者
现代主义
游戏
柏拉图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
被引量:
17
1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类重点课题"先秦儒家‘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研究"(15AZX009)成果之一
文摘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关键词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
教
育思想
Keywords
meaning of life
holistic interaction
edificatory philosophy
equilibrium and grand harmony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s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卫勇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7,共7页
文摘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关键词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Keywords
meaning
pre-qin Confucianism
Analects of Confucius
edificatory philosophy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以《中庸》为主体的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8,共7页
文摘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Keywords
Dao of Sheng-Sheng
Pre-Qin Confucianism
edificatory philosophy
Zhong Yong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释《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
4
作者
李长伟
机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文摘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贯穿全篇。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教化能够引导人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永恒之善良,实现灵魂的不朽;而诗的教化则只会煽动人的非理性,使之陷入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从而无法实现灵魂不朽。
关键词
诗的
教
化
哲学
的
教
化
灵魂不朽
Keywords
the education of poesy
the education of philosophy
eternity of soul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鹤岩
刘媛
机构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文摘
后哲学文化观是罗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摧毁以追求大写"真理"和大写"善"为己任的西方传统的哲学观,而且也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即把所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统一起来的包括人在内的文化观。后哲学文化所弘扬的对话哲学正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它不仅给我们理解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已经远远地超出美国学术争论的范围,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文化意义。
关键词
后
哲学
文
化
观
罗蒂
教化哲学
对话
哲学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儒家哲学精神的实质与文化使命
被引量:
12
6
作者
李景林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5期3-8,共6页
文摘
§1 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罗蒂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两类:“体系的哲学”和“教化的哲学”。很显然,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属于后者,即教化的哲学。人是一种自我分化或分裂着的存在。人异于一般存在物,人要在追寻自身存在的根据及意义中实现其存在;同时,其生存的满足亦失去了直接的本能方式,必须通过创造和学习来实现。海德格尔说得好,正因人能找寻自己,因而往往“找错了自己”。这个“找错”,正表现了人的存在自我分化的特性。这反映在文化或精神生活中。
关键词
儒学
基督
教
教化哲学
西方文明
非宗
教
儒家
哲学
理智
化
世俗生活
宗
教
精神
哲学
精神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罗蒂“后哲学文化”的转向
7
作者
叶高
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42-44,共3页
文摘
“后现代主义”是本世纪在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中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为了重振哲学的目标,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创立的“后哲学文化”,是后现代主义中最富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所以有人称他为“当今世界最有趣的哲学家”。
关键词
后
哲学
文
化
非认识论
系统
哲学
解释学
元
哲学
实用主义
教化哲学
“后现代主义”
文
化
价值观念
基础主义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释学: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将要追踪的基础
被引量:
1
8
作者
江风扬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6-40,共5页
文摘
以意义寻求问题为线索,可以更容易看清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前后相继的联系以及它们自身的矛盾。当这条线索延伸到解释学之中,就会发现反基础主义对基础主义所作的攻击对它是无效的,正是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所奠基的本体论,为受到反基础主义冲击的现代西方各派哲学提供立足点。本文指出:解释学决不仅仅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它是以为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提供说明;传统的认识论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可以保留在解释学之内。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认识论
德里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反基础主义
教化哲学
蒯因
意向性
客观主义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新特征
被引量:
7
9
作者
韩震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14,共10页
文摘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发展上表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2) 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建立一个非理性概念,而是放弃建构任何中心概念的企图;(3)以有意识的非理性状态取代退回到无意识状态的非理性,即力图保持理性自身的不断消解,而不是诉诸于理智不能穿透的非理性本质。
关键词
非理性特征
德里达
后现代派
现代非理性主义
形而上学
教化哲学
理性主义者
现代主义
游戏
柏拉图主义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
于述胜
向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以《中庸》为主体的研究
周卫勇
曾继耘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浅释《理想国》中诗的教化与哲学的教化之间的争吵
李长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及其时代意义
王鹤岩
刘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儒家哲学精神的实质与文化使命
李景林
《齐鲁学刊》
CSSCI
1990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罗蒂“后哲学文化”的转向
叶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解释学: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将要追踪的基础
江风扬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新特征
韩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