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地区低耗水农作物种植传统及其生态意义——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1
作者 图力古日 《农家科技》 2025年第11期10-12,共3页
干旱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近一半,其低耗水农作物种植传统对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探讨干旱地区种植粟、黍等低耗水农作物的历史传统、生态价值及现代意义。研究表明,敖汉旱作农业通过节... 干旱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近一半,其低耗水农作物种植传统对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探讨干旱地区种植粟、黍等低耗水农作物的历史传统、生态价值及现代意义。研究表明,敖汉旱作农业通过节水技术、轮作倒茬、生态适应品种培育等方式,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壤保护,同时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低耗水农作物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生态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区域耕地景观变化的影响——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亚楠 苏明明 +6 位作者 董航宇 宝林佳 徐峰 张永波 王梦晗 张梦真 陶雨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595-10606,共12页
景观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五项核心要素之一,明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区域耕地景观变化的影响是遗产地景观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对比分析了认定前后耕地景观... 景观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五项核心要素之一,明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区域耕地景观变化的影响是遗产地景观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对比分析了认定前后耕地景观演变特征及其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然后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耕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20年敖汉旗耕地面积先减后增,认定前耕地面积净减少334.24km^(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净减少105.87km^(2)(31.67%);认定后面积净增加29.47km^(2),其中57.34%(15.81km^(2))源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示范区。(2)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导致耕地景观形状趋于规则,连通性、均匀度增强,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是影响敖汉耕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示范区耕地景观变化比率低,耕地保护强度高。此外,耕地景观变化还受自然地理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该研究揭示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对耕地景观变化的影响,可为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耕地景观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策略--以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苏明明 董航宇 +7 位作者 宝林佳 徐峰 张永波 王梦晗 王亚楠 张梦真 刘海庆 靳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12-8825,共14页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生态价值,体现人地和谐关系的遗产系统。旅游发展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然而符合供需双方需求,能够充分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供需视角出发,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测度社区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价值认知、旅游参与意愿及需求,并基于此提出遗产地生态价值的旅游实现策略。研究发现:(1)供需双方对遗产地的生态价值总体认知较低;(2)游客对品尝当地美食、生态小米品尝和销售、博物馆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对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休闲度假及研学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支付意愿;(3)社区居民对传统食宿为主的旅游方式参与意愿较高,但个人生计资产及能力,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缺乏是制约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拓展生态价值解说的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产品以推动供需匹配和建立合作社带动的社区旅游参与模式这三条促进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建议。研究基于供需关系拓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价值旅游实现的研究视角,能够为敖汉及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动态保护及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旅游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与其亲环境行为关系研究: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旭 乔光华 +2 位作者 裴杰 王海春 贾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 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本禀赋,文化资本是这些地区获得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的文化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文化符号,构成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一部分,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兼容互惠、和谐共生。基于敖汉旗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加入文化资本,定量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文化资本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在农户资本结构中,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分占比较高,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偏低。(2)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均正向显著影响其亲环境程度。(3)当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时,在农户农牧业收入占比较低的状况下,文化资本的增加会抑制其亲环境行为。在自然资本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负向影响其亲环境生产。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时,农户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传统农业文化力量、提升农户农牧业收入、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户文化资本在亲环境生产方面的持续性促进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文化资本 亲环境行为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