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功能”视角下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 被引量:7
1
作者 蒋悟真 詹国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5,共7页
现代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已超脱于传统观念,呈现出积极性和发展性特点。立足结构—功能视角,考察转型期我国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其发挥深受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救助法自身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地要求... 现代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已超脱于传统观念,呈现出积极性和发展性特点。立足结构—功能视角,考察转型期我国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其发挥深受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救助法自身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地要求社会救助立法关注公平救助;民主政治体制强调国家承担根本救助责任;而社会救助法自身的结构要求社会救助立法更加关注社会救助权的程序保障机制的建构。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 救济功能 结构-功能 国家责任 救助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主要问题及其评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兰跃军 《东方法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7-31,共15页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早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许多问题还未解决。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国家专门制定一部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救助对象应限于个体被害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法益,包括直接被害人和间...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早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许多问题还未解决。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国家专门制定一部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法"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救助对象应限于个体被害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法益,包括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同时,立法应区分实体被害人和程序被害人,分别规定救助的积极条件;分国家不予支付救助金和国家减少支付救助金或不予支付一部分救助金两种情形,分别规定救助的消极条件。救助资金的筹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模式,但救助标准的制定和救助数额的确定应体现救助的抚慰性、救济性和保障性特征。此外,还要适当借鉴韩国、日本等做法,进一步完善救助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救助 立法模式 救助对象 救助条件 救助资金 救助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