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政治伦理与疾病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孙雯波
胡凯
-
机构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1,36,共3页
-
文摘
从与医学紧密联系的疾病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政治意蕴、价值负载和道德义务等方面进行伦理分析、政治批判和文化祛魅,确立科学理性的价值标尺,使疾病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确立人道公正和公平共享的道德原则,反对任何因病而致或以病之名的歧视、排斥与迫害和生化战争,对于疾病防治和种族健康、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
关键词
政治控制
政治迫害
政治暴力
-
Keywords
political control, witch hunt, political violence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作家词典·韩少功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廖述务
李卉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33,共9页
-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韩少功海外暨港台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6B166)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韩少功研究"(项目编号:2016BQ2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韩少功(1953.1.1-),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教师家庭。在家中,他排行老四。1959年9月,就读于长沙市乐道古巷小学。1965年9月,就读于长沙市第七中学。1966年6月,与同学们一起奉令停课,开始参与“文化大革命”。是年9月,父亲在政治迫害中去世。
-
关键词
韩少功
“文化大革命”
词典
作家
1959年
长沙市
第七中学
政治迫害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决策问责与纠错机制:内涵、必要性与瓶颈
被引量:6
- 3
-
-
作者
郎佩娟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11期13-16,共4页
-
文摘
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决策问责制。确定决策问责纠错的主体、对象、标准、程序等是建立这套机制的关键要素。应建立起一套基础制度来实现决策问责路径的科学化,其总体思路是将决策问责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决策问责法治化,避免出现政治迫害和政治专横。
-
关键词
决策程序
纠错机制
问责主体
政治迫害
基础制度
问责程序
异体问责
责任承担方式
抽象行政行为
全面深化改革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鲁迅对“谣言世家”的斗争
- 4
-
-
作者
夏明钊
-
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1年第1期83-90,共8页
-
文摘
谨将此文献给一切为谣言所伤害的灵魂;对已死于谣言者表示追悼和纪念;对尚存者则寄予同情与厚望焉。
-
关键词
鲁迅
世家
文献
鲁迅研究
郑振铎
文学
杂文
政治迫害
周作人
陈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苏轼的生活遭遇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 5
-
-
作者
蔡源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97-102,共6页
-
文摘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创作活动,前后跨越四十多年,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时正值北宋政局多变,党争蜂起,苏拭步入仕途不久,就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他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在朝任职——熙宁年初入朝直史馆;元祐初年受高太后器重,骤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又两次被排挤出朝廷任地方官——熙宁四年至元丰二年先后出任杭州通制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祐、绍圣年间频繁出入朝廷,先后知杭州、颖州、杨州、定州.他还有两次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而被贬斥——元丰贬居黄州、绍圣贬居惠州、儋州.这种大起大落、升沉不定的生活经历,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了他复杂矛盾而又多变的思想面貌和艺术风格.苏轼一生的足迹,西起巴蜀、东至江淮、北临冀北、南极岭海,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其历见之广博、交往之深广,均可谓得天独厚.加上其才识之卓绝、胸怀之旷达、艺术修养之高超、笔耕之勤奋,形成了其创作内容的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关键词
苏拭
散文创作
苏轼
黄州
熙宁
北宋散文
绍圣
神宗
元丰
政治迫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鲁迅被通缉和制裁的真相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倪墨炎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3年第1期40-47,共8页
-
文摘
鲁迅一生坚决和反动派作斗争,也深受反动派的政治迫害。通常所说,鲁迅三次被反动派通缉,晚年还被国民党特务列入严厉制裁的黑名单。本文试图弄清这些通缉和制裁的真相,从中可见反动派是怎样迫害鲁迅的。
-
关键词
鲁迅
国民党
政治迫害
黑名单
特务
通缉令
共产党
同盟
国民政府
执行委员会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钱学森“审讯”美国检察官
- 7
-
-
作者
涂元季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I0024-I0024,共1页
-
文摘
1950年.在美国的钱学森提出要回新中国,立即受到美国政府严酷的政治迫害,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失去了人身自由。当局还经常对他严加审讯,千方百计逼他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
-
关键词
美国政府
钱学森
审讯
检察官
1950年
政治迫害
人身自由
共产党员
-
分类号
F171.2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关于近几年文学创作趋向的思考
- 8
-
-
作者
水渺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30-30,共1页
-
文摘
近几年文学创作的趋向如何?这是创作界和当代文学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黄健在1990年第10期《当代文学研究》发表题为《文化冲突与文学创作的深化》一文,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新时期以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一、“改革文学”是一个阶段。“伤痕文学”渲泄的只仅仅是一种由政治迫害而产生的伦理感情;“反思文学”表现的只局限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索,丽“改革文学”也只是在这种思索之中从政治、经济等某一个层次发出的“改革”呼声。它们都缺乏深刻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从而使创作趋向呈单一的局面。“从寻根文学一开始,文学创作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并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创作趋向
当代文学研究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政治迫害
伤痕文学
伦理道德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雀巢的由来
- 9
-
-
作者
刘伟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I0031-I0031,共1页
-
文摘
19世纪中叶,一个年轻人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豪家庭。不幸的是。他的家族因政治迫害全部逃到瑞士。生活的改变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碰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控制不住自己。
-
关键词
19世纪中叶
政治迫害
年轻人
-
分类号
A12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左忠毅公逸事》试析
- 10
-
-
作者
戴旦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4-87,共4页
-
文摘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方苞在政治迫害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继《获中杂记》之后写出的优秀作品之一。学习这篇文章,不论从思想立意或表达上,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随事主体,贵乎精要”。《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恰恰具备这种特点。
-
关键词
史可法
文章内容
自然段
文心雕龙
爱国精神
桐城派
作者
政治迫害
性格
选拔人才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大革命史专家何罪?
- 11
-
-
作者
申晨星
-
出处
《史学集刊》
1988年第3期80-80,共1页
-
文摘
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中国法国国史研究会组织编写一部《法国大革命辞典》。我忝列编委,并受托撰写俄国—苏联的法国大革命史史学家各条目。几经筛选,最后确定为12位史学家立目。除了法国之外,入选的苏联史学家数量是最多的了。令人吃惊的是,12人中,除3位逝世早(1921年以前)和1位出生过晚(1928年生)外,其余8人中竟有4位在个人迷信盛行、政治迫害猖獗期间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他们是:
-
关键词
政治迫害
苏联
法国大革命
史学家
数量
国史研究
革命史
个人迷信
立目
条目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披荆斩棘创“明星”——第十二章 齐心克难关
- 12
-
-
作者
沈畹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28-29,共2页
-
文摘
周剑云坚守民族气节国民党反动派以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后,1934年1月,继所谓“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警告文化界宣言”后,又搞了一个“中国青年铲共大同盟”,散发“铲除电影赤化宣言”恫吓各影片公司,“不得摄制宣传赤化、描写阶段斗争和描写社会病态及黑暗面的影片”,还威胁说,田汉、沈端先、钱杏邨、沈西苓等人已被“呈清政府通辑”,各公司绝对不能采用他们编写的剧本。还查抄了“暨南”等小公司数家,以达杀鸡惊猴的目的。反动派在进行政治迫害的同时,还施加经济的压力,指令银行不得借款给拍摄进步影片的电影公司,各大影院不得租映各影片公司的进步影片。由此,“明星”大量左翼影片遭到“电检会”的扣压,资金得不到周转,又在反动派的指令下,借不到贷款,使“明星”又一度经历经济危机。
-
关键词
影片公司
周剑云
沈西苓
郑正秋
钱杏邨
电影事业
十二章
政治迫害
沈端先
国民党反动派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关于时代精神问题的再讨论——时代精神的解释
- 13
-
-
作者
周谷城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21-23,共3页
-
文摘
一九六三——六四年在报刊上开展的关于时代精神问题的论争,本来应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干扰,加之文痞姚文元蛮横地插手其间,这场学术讨论后来竟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后果极坏。我们认为,按照双百方针,联系实际,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的文艺实践,今天重新探讨这一问题,是必要的。为此,本期特发表最初提出这一问题的周谷城同志和当年因撰文参加讨论而遭到打击压制的金为民同志(我院校友)最近为本刊撰写的两篇文章,希望引起文艺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
关键词
精神问题
时代精神
学术讨论
“四人帮”
极左思潮
政治迫害
双百方针
文艺实践
-
分类号
G302
[文化科学]
-
-
题名江青是挑动“全面内战”的罪魁祸首——我的控诉
- 14
-
-
作者
张锡金
-
机构
泗洪县梅花中学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1期52-55,共4页
-
文摘
张锡金同志在一九六七年是江苏师范学院学生,他同其他革命青年一样,积极参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敢于同党内的走资派斗,敢于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潮流斗。由于他连续写了五篇批判白骨精江青“文攻武卫”反动口号的文章,因而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原定为反动学生,敌我矛盾,押回原籍劳改,因遭到革命师生的抵制,最后改为敌我矛盾性质,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先后被迫害达九年之久。直到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张锡金同志才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这一切说明,如果“四人帮”上台,就是修正主义上台,法西斯上台,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就要重新带上枷锁,陷入暗无天日的地狱生活。“四人帮”是革命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敌,我们一定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精神,狠揭猛批“四人帮”,把这一场伟大的政治大革命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
关键词
毛主席
四人帮
修正主义
江青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政治迫害
革命干部
内战
领袖
反革命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纸老虎的自我暴露
- 15
-
-
作者
陈仲达
-
出处
《学术研究》
1960年第Z1期50-51,共2页
-
文摘
最近读报,看到两则消息,照抄如下: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位中学教师麦克丹尼尔,因为在课室里讨论美国 U—2间谍飞机事件时,谈到赫鲁晓夫是世界最伟大的领袖,并主张 U—2飞机的飞行员鲍尔士应该判处死刑。事后,这家学校的董事会听了这位教师的发言录音,便把他开除了。另一则是:亚历山大·塞维尔斯基少校在电视节目上向公众发表谈话,鼓吹向苏联挑衅。塞维尔斯基说,他对四国首脑会议的“垮台感到欢跃。”
-
关键词
赫鲁晓夫
中学教师
五角大楼
帝国主义者
飞机
政治迫害
飞行员
丹尼尔
美国国防部
艾森豪威尔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