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变革
1
作者 张婷婷 陶韶菁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7,共7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描述“物化了的世界及其规律”,完成并信奉的是“颠倒的世界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深入资本作为原则向导的层面来审视“现实生活”,确认“颠倒的世界观”根源于“颠倒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宣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非历史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预示自由人联合体的降临,从根本上铲除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现实基础。通过经济术语的革命、思维方式的修正和意识形态的破除,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存在论的层面瓦解了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建构出一门具有批判和革命性质的历史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存在论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法的感性改造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以《哲学的贫困》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刘建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感性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技术封建主义?——当代西方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8
3
作者 蓝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技术封建主义已经成为了当代西方左翼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门词汇。技术封建主义思潮滥觞于数字技术下新空间的开辟,在传统政治学上的领土、领海、领空之外,形成了一个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基底的领云空间。这个空间一经成立,就发生... 技术封建主义已经成为了当代西方左翼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门词汇。技术封建主义思潮滥觞于数字技术下新空间的开辟,在传统政治学上的领土、领海、领空之外,形成了一个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基底的领云空间。这个空间一经成立,就发生了被各大数字平台瓜分的新圈地运动,被圈起来的云空间变成这些平台的云封地,而平台背后的资本家摇身一变成为云领主,广泛使用这些云封地的用户和企业,变成云封地上的云农奴和附庸资本家,这就是技术封建主义的实质。总体来说,技术封建主义只是一种譬喻,也并不能涵括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的状况,因此,它不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仍然可以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批判技术封建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封建主义 政治经济学 数字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方法再研究——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形而上学方法质疑的回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天慧 张润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前者是资产阶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后者是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方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质疑马克思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马克思通过论...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前者是资产阶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后者是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方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质疑马克思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马克思通过论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唯物辩证法,表明其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而非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自觉,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演绎规律,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终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表明《资本论》是哲学—经济学一体性研究范式的典范之作,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需要从跨学科的研究空间对其进行哲学—经济学一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除“抽象统治”的双重逻辑进路——《资本论》的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建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形而上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一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179,共13页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空间不再是人之外的物质属性,而就是人的空间实践及其表象。所以在空间拜物教批判的透镜之中,常识中的空间场所和对象物都被空间实践流和行动能量供需所穿透,“不动产”视域中的物性空间必然转换为制约社会实践发...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空间不再是人之外的物质属性,而就是人的空间实践及其表象。所以在空间拜物教批判的透镜之中,常识中的空间场所和对象物都被空间实践流和行动能量供需所穿透,“不动产”视域中的物性空间必然转换为制约社会实践发生的关系性场境。在对当代资产阶级空间生产的批判性透视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被用来建立全新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空间拜物教 空间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人工智能之魅: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省思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晋 曹浩帆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72,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勾勒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主流聚焦时空重组和感官重构的数字“乌托邦”的无限可能或人机共生的“后人类”主体性重构。在承认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同...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勾勒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主流聚焦时空重组和感官重构的数字“乌托邦”的无限可能或人机共生的“后人类”主体性重构。在承认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同时,本文反思了这一“脱实向虚”的技术迷思对人工智能的“赋魅”,聚焦其在能源消耗、异化劳动以及终端设备的报废处理等层面所导致的环境隐忧,透过讨论人工智能的“不智能”性和“虚拟世界”的“不虚拟”性,进一步省思被遮蔽的社会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和环境代价。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及其传播的迷思已经融合了从技术合理性(Technology Rationality)到支配合理性(Rationality of Domination)的生活规定性,人类思想以及生态环境均被严密的、定型的数学模型化、数据化、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 人工智能 媒介物质性 异化劳动 电子垃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库切《幽暗之地》的“去历史化”表征
8
作者 林萍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历史地看,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库切小说《幽暗之地》对殖民历史的重构中,殖民暴力仅仅被视为由于主体意志过度膨胀而导致的心理失常表现,与资本逻辑和领土逻辑并无内在关联。受叙述立场的束缚... 历史地看,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库切小说《幽暗之地》对殖民历史的重构中,殖民暴力仅仅被视为由于主体意志过度膨胀而导致的心理失常表现,与资本逻辑和领土逻辑并无内在关联。受叙述立场的束缚,小说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去诊断殖民行为,揭示殖民主义的物质掠夺本质。小说对殖民历史的表征具有“形而上学”倾向,其本质是“去历史化”,与去殖政治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隐含了库切作为南非白人自由派作家对于帝国意识形态的矛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去殖政治 形而上学 “去历史化” 叙述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存在论属性——以劳动范畴为例
9
作者 夏莹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完成的是诸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演绎,而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或认识论演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揭示并超越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范畴演绎和黑格尔纯粹观念论的体系建构。无论是黑...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完成的是诸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演绎,而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或认识论演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揭示并超越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范畴演绎和黑格尔纯粹观念论的体系建构。无论是黑格尔的观念论体系抑或康德的知识学路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完成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认知而不是现实批判。因此,马克思通过扬弃康德的知识学与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其改变世界之哲学诉求,即:保持经济范畴与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二元张力,而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讨论为例,通过区分“劳动一般”(Allgemein与überhaupt)的两种表达方式,对劳动概念作存在论演绎,将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中的“一般、特殊与个别”的三元的封闭体系,转变为“一般与一定”的二元对峙的开放性结构,从社会历史现实来理解劳动形式的变化,突出劳动形式中独立于头脑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方法 综合 一般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纷争与辨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属性与理论特质
10
作者 陈世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属性众说纷纭,其不具备成为学科的建制条件,更不能被学科所规训,而是一种研究路径和范式,外显为一个学术流派和学术传统。传播学科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母体,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科发展的动力,二者交融互通、齐头并...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属性众说纷纭,其不具备成为学科的建制条件,更不能被学科所规训,而是一种研究路径和范式,外显为一个学术流派和学术传统。传播学科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母体,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科发展的动力,二者交融互通、齐头并进。传播政治经济学以批判性的立场和建构性的指向,揭示了政治与经济权力的共谋、文化与技术的合一,体现了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与时俱进的敏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 学术属性 理论特质 学术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治理的政治经济学——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分析框架
11
作者 初冬梅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6,共10页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边疆治理至关重要。边疆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二元属性,从公共产品理论观照,边疆治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同时提供了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应在二者之间寻求建立正向激励循环,形成互补共济关...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边疆治理至关重要。边疆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二元属性,从公共产品理论观照,边疆治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同时提供了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应在二者之间寻求建立正向激励循环,形成互补共济关系。为此,边疆治理的主体结构需要面向“法治化的公共服务性政府”“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利益整合型社会”进行三位一体结构改革;对边疆地区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畅通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性公共产品之间的循环机制;地方政府从供给侧改革,主动作为,提供符合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公共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 边疆治理 政治经济学 公共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申论
12
作者 张秀华 赵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体”为方法论原则的空间辩证法之三维图景:由“矛盾空间”衍生出来的乌托邦式的“差异空间”,对以“抽象空间”为表征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的终结;由此,既揭示了资本“抽象空间”的统治所导致的空间拜物教,又描绘出扬弃抽象空间迈向差异空间的可能性。从而,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开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对当代空间问题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他的空间辩证法过于强调空间维度与乌托邦构想,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辩证法的封闭,难以凸显辩证法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资本 空间生产 空间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精品教材——兼评逄锦聚教授主编、南开大学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作者 林木西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共7页
由逄锦聚教授主编、南开大学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中的中国经济学系列第一批出版发行的“双子座”教材之一。这部重点教材是推进习近平经济思... 由逄锦聚教授主编、南开大学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中的中国经济学系列第一批出版发行的“双子座”教材之一。这部重点教材是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体系化研究和阐释的示范性成果,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推进全国高校经济学原创性教材的先导性成果,是一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品教材。该教材从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了学理性阐述,从制度导向上对社会主义经济赋予新的内容、对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从而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先行尝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供给需求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14
作者 赵峰 晏宇翔 李爱军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是解释和衡量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由索洛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视为外生的、纯技术的过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重新...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是解释和衡量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由索洛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视为外生的、纯技术的过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重新审视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含义,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具体实践,指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与生产关系优化和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紧密相关。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具系统性特征。作为有效评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全要素生产率也势必要通过构建中国新型供需关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来实现质的提升。面对内需不足、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从供需两侧发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需求约束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进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
15
作者 刘艺琴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经验,解读中国成功之密码,不仅是回答世界之问,也是今后更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王立胜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 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经验,解读中国成功之密码,不仅是回答世界之问,也是今后更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王立胜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第1版)一书,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历史过程,以及三次研究高潮,重点展示了近十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分历史篇、理论篇、方法篇、实践篇四部分进行了专题探究,并对学科的体系建设、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专题探究 研究高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出版社 王立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绍辉 孙熙国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在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成为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剖析,耐心资本聚焦于长期价值的创造与较高的风险承受,新质生产力则凭借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对传统生... 在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成为协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剖析,耐心资本聚焦于长期价值的创造与较高的风险承受,新质生产力则凭借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革新。在目标维度上,耐心资本对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追求与新质生产力挖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提升综合效益并实现稳健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在要素维度上,耐心资本所提供的资金要素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极具潜力的优质投资标的又反过来为耐心资本提供收益,由此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实现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协同驱动,迫切需要政策引导、市场培育与企业合作的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力,凝聚成强大合力,进而有力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进程,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健前行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政 吴晓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2,共8页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正日渐重构劳动力市场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人工智能摒弃了资本逻辑主导下技术进步带来的抑制效应,有助于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工资水...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正日渐重构劳动力市场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人工智能摒弃了资本逻辑主导下技术进步带来的抑制效应,有助于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工资水平,促进劳动者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要求劳动者持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为了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弥补智能鸿沟,促进社会平等;制定人工智能相关战略规划,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构建新型劳动分工体系,开发劳动者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市场 劳动异化 政治经济学 收入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嬗变及其反思--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微观化操作,生命政治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当代视野,开创了生命政治微观权力模式,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内在资本权力的作用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构成了福柯开展生命政治分析的前提,生命的资本...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微观化操作,生命政治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当代视野,开创了生命政治微观权力模式,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内在资本权力的作用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构成了福柯开展生命政治分析的前提,生命的资本化为当代生命政治提供了历史和理论支撑。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命治理技术实现了从生命资本化到生命政治化的转向。今天,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其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又催生了新的生命治理技术。总体上,在资本权力主导的治理逻辑中,生命治理技术围绕着生命的资本化、生命的政治化和生命的数字化不断迭代。而对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反思与批判不能局限于治理技术本身,必须跳出资本主义治理体系,恢复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透析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隐秘性与虚假性,进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治理技术 生命政治 资本权力 生命权力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芳 刘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197,198,共11页
新一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塑推动数据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细胞元素”,全球化浪潮下数据规模的爆发式激增掀起日常生活的数字化革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性剖析,亟须从生产全过程对其进行总体性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天然... 新一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塑推动数据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细胞元素”,全球化浪潮下数据规模的爆发式激增掀起日常生活的数字化革命,对数字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性剖析,亟须从生产全过程对其进行总体性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天然的逐利本性搭建“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数字劳动(价值创造)-数字商品(价值实现)-数字资本(价值增殖)”的生产链条,从而实现“赛博空间”中资本逻辑的动态扩张,加剧“数字景观”幻象统治中人的异化状态与生存危机。问题的关键在于审视数据何以成为“普照的光”主宰一切社会关系,这仍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推进追问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生产全过程,揭示技术、劳动、商品、资本间的内在联系,勘破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剥削的神秘面纱及剩余价值的奥秘,揭露数字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性与剥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生产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牛子牛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技术的高级形态,...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技术的高级形态,其演化路径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塑造。其意识形态倾向是从互联网大数据中“学习”得来的,受到互联网舆论生态的决定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逻辑脱胎于商品流通逻辑,呈现出“有意义而无真值”的话语特征,有可能造成意识形态实践的“表演化”,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严肃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延续了平台资本的私有性与公共性、集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受制于“数据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为我国赢得新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契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形式,尽快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治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意识形态 当代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