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建设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7
1
作者 胡国胜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是指体现中国共产党特征、携有政治信息的符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产物,是识别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标志。建党90年来,政治符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表现为:政治符号建...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是指体现中国共产党特征、携有政治信息的符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产物,是识别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标志。建党90年来,政治符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表现为:政治符号建设与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探寻政治符号的历史价值;与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相结合,彰显政治符号的时代价值;与引导人民群众相结合,挖掘政治符号的教育资源;与创新传播形式相结合,拓展政治符号的传播空间;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发挥政治符号的整合功能。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符号 政治符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韧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90-106,共17页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的图像政治传播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丰富的演进历程。晚清由于封建王权的诸多禁锢,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仅仅局限为政权的符号象征;中华民国创立之后,政府在延续邮票图像政治符号功能的同时,宣传功能也开始萌芽、发展,之后由于多个割据政权的并存,这些政权充分利用邮票这一媒介进一步强化了其图像宣传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基本的工作方法"思想指导下,邮票图像的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传播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领域方针、政策、路线的有力媒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政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邮票的文化、艺术功能开始全面发展和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减弱或消弭,而是演绎为一种具有更加成熟政治语义的图像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票 政治图像 政治符号 宣传功能 政治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法性构建的政治符号之维——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7-154,共8页
20世纪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为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在符号属性与政治属性同为人类基本设定的前提下,我们发现符号现象与合法性生成存在内在关联,二者经由政治符号所形成的合法化过程,建立起囊括各种话语、行为、仪式、象征、... 20世纪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为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发。在符号属性与政治属性同为人类基本设定的前提下,我们发现符号现象与合法性生成存在内在关联,二者经由政治符号所形成的合法化过程,建立起囊括各种话语、行为、仪式、象征、神话、制度、政策等在内的庞大的“象征之林”,从而将政治统治过程推进延伸为一个文化的象征系统的维持过程。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将这一合法化过程解释为政治符号结构(认知、规范与信仰)在合法性环境(价值、法理与民意)的输入要求下形成的政治功能(认同、稳定与服从)输出。我们应该站在范式转换的高度来对待“象征的合法性”问题,即政治符号与合法性互为表里,应该重视从符号象征、合法化策略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各种政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合法性 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的传播与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9
4
作者 周俊华 李铭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是构建合法性的有效工具,边境地区通过“政治现实符号化”和“政治符号日常化”的连接,使边民的国家认同在边民与国家政治符号体系的交流互动中建构起来。通过国家政治符号系统围绕“理想政治模式”在边境地区展...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是构建合法性的有效工具,边境地区通过“政治现实符号化”和“政治符号日常化”的连接,使边民的国家认同在边民与国家政治符号体系的交流互动中建构起来。通过国家政治符号系统围绕“理想政治模式”在边境地区展开的合法性叙事,将以制度认同、政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式构建边民的国家认同。边境H县国家政治符号传播的整体情况较好,党政领导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思想上很重视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工作,政治符号传播的场域较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方面突出重点,该县边民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治符号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国民身份的认同度较强,能够较为自觉地捍卫国家利益,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认同感较高。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拓展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的场域,创新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边民的政治信仰,持续贯彻落实兴边富民政策增强边民的政策认同,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治符号 合法性 边民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分子与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66,共6页
本文从政治语词 /概念入手 ,讨论知识分子如何提高他们所供给的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一方面以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制造“封建主义”的语词 /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说明分析、澄清政治语词 /概念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则基于现代西方知... 本文从政治语词 /概念入手 ,讨论知识分子如何提高他们所供给的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一方面以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制造“封建主义”的语词 /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说明分析、澄清政治语词 /概念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则基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某些政治语词 /概念具有示范意义的清理工作 ,归纳出知识分子如何避免政治语词 /概念混乱的一些基本训条和操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政治符号产品 责任感 “封建主义” 政治语词 政治概念 语义场 产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在美国媒体政治符号上的反映
6
作者 潘志高 《国际论坛》 2001年第6期55-60,共6页
通过观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使用的政治符号可以了解中美关系的大势。如果说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是非敌非友或者既敌既友 ,中美两国既冲突又合作的话 ,《纽约时报》上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与其它两类政治符号 (即地... 通过观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使用的政治符号可以了解中美关系的大势。如果说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是非敌非友或者既敌既友 ,中美两国既冲突又合作的话 ,《纽约时报》上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与其它两类政治符号 (即地缘政治类和法律类 )的比率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冷战后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意识形态类的政治符号明显增多 ,但并没有出现 195 0、6 0年代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一边倒的局面。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的出现说明中美两国是有政治上的冲突的。很多美国人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邪恶的 ,希望共产党在中国垮台。同时 ,由于改革开放 ,中国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毕竟不是前苏联 ,她对美国的利益即使有“威胁”也远没有前苏联那么大。美国媒体上意识形态类符号的回归非常有限这一事实表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冷战 媒体政治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摘戴之争 被引量:2
7
作者 潘萌 哈全安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34,159,160,共20页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共和国,官方都通过强制头巾“摘”或“戴”的方式来强化政治权威,以实现政权合法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领域的延伸,而社会群体对官方的认同与反抗也体现在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中。女性头巾摘戴之争所折射出的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不仅包括传统势力和新兴群体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伴随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影响,头巾自抉将逐渐作为女性公民权利的体现,预示着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女性头巾 宗教服饰 政治符号 教俗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权力具象化的政治符号式建筑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圣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波诡云谲的历史变迁。多年以来,学界对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价值的讨论,基本在文化艺术和宗教的领域中展开。实际上,一千多年以来,从文明史和政治史的角度观察,圣索菲...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波诡云谲的历史变迁。多年以来,学界对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价值的讨论,基本在文化艺术和宗教的领域中展开。实际上,一千多年以来,从文明史和政治史的角度观察,圣索菲亚大教堂更是罗马文明传统下帝国政治符号的象征。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梳理分析了作为罗马政治符号具象化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变迁阶段和特点:拜占庭帝国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视为东正教意识文化形态的中心,拉丁帝国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回归天主教视为拉丁人重建罗马帝国的标志性事件,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清真寺改造视为其继承罗马这一普世帝国政治合法性的象征。因此,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具有文化和建筑的美学价值,更是自中世纪以来,作为罗马帝国正统性继承这一政治符号的具象化表达和传承载体。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的物质凝结,其发挥的独特作用,对东欧东正教文明区域的形成、冲突与重新整合影响深远,直到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索菲亚大教堂 政治符号 罗马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领导形象塑造的政治符号探微 被引量:1
9
作者 邓依晴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2-15,共4页
领导形象是一套有机的政治符号系统,由能指和所指两个关系项构成,主要包括文字、声音、肢体、外在载体等能指系统,以及概念、意义等所指系统。领导形象在领导者和公众的互动中实现沟通与交流、调节与平衡、认同与内化、记忆与动员、解... 领导形象是一套有机的政治符号系统,由能指和所指两个关系项构成,主要包括文字、声音、肢体、外在载体等能指系统,以及概念、意义等所指系统。领导形象在领导者和公众的互动中实现沟通与交流、调节与平衡、认同与内化、记忆与动员、解释与评价等政治符号功能和效果。领导形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追求外在表现与内在素质的统一、系统性的制度范畴、总体性的社会环境、先进性的现代传媒来完成领导形象的政治符号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领导形象 政治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的象征:南京沦陷期间日伪的政治符号
10
作者 谢任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177,共6页
八年沦陷期间(1937~1945),日本占领者与伪政权成为南京的控制者与统治者。他们对南京的控制与统治是以暴力为前提的,是不合法的。为抹煞自身恶行,强化对南京的控制与统治,日、伪当局构建了以"表忠碑"、"路心公园"... 八年沦陷期间(1937~1945),日本占领者与伪政权成为南京的控制者与统治者。他们对南京的控制与统治是以暴力为前提的,是不合法的。为抹煞自身恶行,强化对南京的控制与统治,日、伪当局构建了以"表忠碑"、"路心公园"为代表的象征空间,并使其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服务于自身的政治意图。而这不能抹去其所做之恶,本身就是"恶的象征"。抗战胜利后,日、伪所建构的种种"恶的象征"随着其统治的终结而化为陈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沦陷 政治符号 恶的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设:符号系统政治功能的转向 被引量:13
11
作者 薛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29,38,156,157,共12页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近代,国家成为世界主要主权单位。传统帝国的等级秩序逐渐解体,确立了主权原则的现代国家不再以开疆拓土为使命,而是必须将重心放在国家建设上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相应地,曾经创造了王权统治神话的政治符号体...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近代,国家成为世界主要主权单位。传统帝国的等级秩序逐渐解体,确立了主权原则的现代国家不再以开疆拓土为使命,而是必须将重心放在国家建设上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相应地,曾经创造了王权统治神话的政治符号体系的任务也不再是维护等级专制,而是作为上层建筑内容之一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构建国家认同、助力国家治理、实现社会整合等使命。针对现代国家需要完成的合法性建设、共同体意识建设、国家能力建设和权力关系建设等任务,符号体系的政治功能从神化转向象征、从区分转向整合、从控制转向治理、从支配转向动员。政治符号功能四个方面的转向也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面对国际竞争推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球治理的主题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国家建设 国家治理 社会整合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符号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仇授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6-109,共4页
政治认同是个体政治心理倾向的综合体现,是个体经由政治信息认知、利益评价到价值建构的系统演进。政治符号将政治过程中抽象的概念加以具体表达,使政治理念得到更加直观的体现。作为政治信息的载体,政治符号与个体认知系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个体政治心理倾向的综合体现,是个体经由政治信息认知、利益评价到价值建构的系统演进。政治符号将政治过程中抽象的概念加以具体表达,使政治理念得到更加直观的体现。作为政治信息的载体,政治符号与个体认知系统、政治认同的形成紧密相连。在政治实践中,政治符号的建构在价值层面以建构民众的政治认同为出发点和主旨。基于高职大学生政治信息认知相对不完整、利益评价较注重实用性、价值建构稳定性相对较弱等特点,政治符号视域下高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要以政治符号的内涵阐释整合符号化的政治信息,以政治符号的实践透视引导高职大学生的利益评价,以政治符号的价值诠释建构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治符号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象征/符号的文化功能浅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马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4,共5页
政治象征/符号通过其意义表述和价值阐释,具有提供社会记忆、寻求政治认同、整合意识形态和实施政治社会化四种文化功能,中心目标在于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论证和辩护。政治象征/符号须在不断的重复运用中达成其文化功能。它们是政治过程... 政治象征/符号通过其意义表述和价值阐释,具有提供社会记忆、寻求政治认同、整合意识形态和实施政治社会化四种文化功能,中心目标在于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论证和辩护。政治象征/符号须在不断的重复运用中达成其文化功能。它们是政治过程的一种持久性动力因素,也是揭示不同社会政治特性的文化指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象征/符号 政治文化 合法性 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搞”的符号政治学阐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晗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1,共4页
在符号政治学视阈里,“恶搞”是一种符号实践。“恶搞”以方言为策略,抵抗共同语的同质化运动,以确保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恶搞”对人本主义美学的原创幻觉失去了信心,只相信拼贴。“恶搞”将拼贴到一起的符号去历史化、去... 在符号政治学视阈里,“恶搞”是一种符号实践。“恶搞”以方言为策略,抵抗共同语的同质化运动,以确保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恶搞”对人本主义美学的原创幻觉失去了信心,只相信拼贴。“恶搞”将拼贴到一起的符号去历史化、去语境化,在一个共时性的文本空间里重新缔结一种新型的语境关系,另建一种不同于原初语境的新意义,与原初意义形成反讽关系。“恶搞”在精神维度上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状态的回忆和怀念,是对人的日常生活中森严的秩序感及其无处不在的压抑感的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搞” 符号政治 差异性 拼贴 狂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符号政治性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纪 许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57,共9页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自在特征和自为特征等为构成要素的民族符号与公共权力的融合,由此产生的政治属性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民族符号政治性具有强化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提升国家内部群体的凝聚力、促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自在特征和自为特征等为构成要素的民族符号与公共权力的融合,由此产生的政治属性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民族符号政治性具有强化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提升国家内部群体的凝聚力、促成群体对国家的认同感等核心功能,这能够增进各民族群体统一性。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符号对共同体的身份塑造,民族信仰符号对共同体的情感稳固,民族文化符号对共同体的心理强化等,体现了民族符号政治性对推动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三重作用。当前,正确认知民族符号政治性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意涵,可以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符号政治 民族国家共同体 公共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批判--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一兵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6,共10页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秘密,它是人类中心论和一切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深地根植于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使用价值 拜物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的差异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号编码——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一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60,共11页
鲍德里亚提出,在社会学的语境中,物的效用功能并非真基于是其自身的有用性,而是某种特定社会符号编码的结果,与他的老师德波不同,他不是从物走向以视觉图景为中心的表象性景观,而是从物本身的操持方式内在地走向象征意义。在他看来,正... 鲍德里亚提出,在社会学的语境中,物的效用功能并非真基于是其自身的有用性,而是某种特定社会符号编码的结果,与他的老师德波不同,他不是从物走向以视觉图景为中心的表象性景观,而是从物本身的操持方式内在地走向象征意义。在他看来,正是符码构成了不同的表意话语,而话语的背后则是一定的阶级性的语法结构。于是,社会分层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差异性操持方式 表意符号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一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4,共9页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必须打破仅仅通过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来说明政治经济学的观念,因为新的差异性符号生产生成了不同于经济价值的符号交换价值,这种符号政治经济学观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基...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必须打破仅仅通过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来说明政治经济学的观念,因为新的差异性符号生产生成了不同于经济价值的符号交换价值,这种符号政治经济学观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基础,因而成为一场新的政治经济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差异性生产 符号交换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意识形态——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鲍德里亚提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步入"符号政治经济学"时代,今天的商品生产的实质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今天的商品都不再仅仅是通过某种单一的形式(经济"交换价值"或文化特性)实现出来,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物,其中,使... 鲍德里亚提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步入"符号政治经济学"时代,今天的商品生产的实质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今天的商品都不再仅仅是通过某种单一的形式(经济"交换价值"或文化特性)实现出来,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物,其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集中在一个复杂的模式中,这种模式描述了政治经济学最为一般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意识形态 符号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与价值的“断裂”是一场革命吗?——评鲍德里亚《生产之镜》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宏彬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36,共6页
鲍德里亚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比作资本主义的"生产之镜",全面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基础的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试图颠覆生产逻辑而代之以符号/价值,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取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打碎马克思的"生... 鲍德里亚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比作资本主义的"生产之镜",全面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基础的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试图颠覆生产逻辑而代之以符号/价值,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取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打碎马克思的"生产之镜"和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断裂"而实现一场"革命"。实际上,鲍德里亚关于"生产之镜"以及符号与价值"断裂"的思想,不仅不是一场革命,而且最终走向了象征交换的虚幻的乌托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生产之镜》 符号政治经济学 符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