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超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8-21,共4页
社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全面进步的历史进程和系统工程。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前进,成功地创造... 社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全面进步的历史进程和系统工程。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前进,成功地创造了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政治体系 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政治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政治稳定机制 政治主体 政治运行机制 政治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一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0-210,共1页
王金水撰写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以理性和战略的眼光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现代政府的治理策略。文章首先借鉴西方有关理论论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应用凯斯·桑斯... 王金水撰写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以理性和战略的眼光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现代政府的治理策略。文章首先借鉴西方有关理论论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应用凯斯·桑斯坦的理论分析了群体极化现象极易在目前我国网络上形成;根据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罗杰·卡斯帕森的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我国网络危机分布的整体态势;基于“公共领域”和“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了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网络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运用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科塞和塞缪尔·亨廷顿等学者的有关社会稳定和治理理论来构建政治稳定的有效机制。其次,作者对构建中国政治稳定机制进行了策略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机制 政府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沉默的螺旋”理论 “议程设置” 社会控制理论 网络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稳定机制:现代西方学者的旨趣及其评价
3
作者 万华炜 《理论月刊》 2007年第9期135-137,共3页
现代西方学者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政治稳定及其维护机制的理论所蕴含的旨趣表现为:鲜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干预、侵略和殖民统治这些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讳莫如... 现代西方学者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政治稳定及其维护机制的理论所蕴含的旨趣表现为:鲜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干预、侵略和殖民统治这些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讳莫如深。其研究样本在时空上大体局限在动荡不堪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陷于重重危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理论与对策不具有普适性。但他们研究政治稳定及其机制的方法和理论主张,对研究我国政治稳定、探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稳定机制 旨趣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政府网络治理的理性思考——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秀英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10期96-97,共2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日俱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机制 网络治理 现代政府 群体性事件 理性 公民政治参与 人民内部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稳定及其调适 被引量:5
5
作者 邢正军 陈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经过二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市场化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各层面,因利益分化和整合产生的不平衡而引发的社会性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中国的稳定问题引发多方关注。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契约型稳定机制难以为继,社会颓丧... 经过二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市场化的力量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各层面,因利益分化和整合产生的不平衡而引发的社会性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中国的稳定问题引发多方关注。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契约型稳定机制难以为继,社会颓丧与高流动性、低制度化结合而产生的直接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等,是影响中国当前政治稳定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对此,应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政治体制 政治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政治稳定理论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5
6
作者 吴志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对立面的矛盾、斗争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的形态。政治稳定一般可分为静态型政治稳定和动态型政治稳定。前者有封闭、保守、僵化、专制的特点,因而缺乏生...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对立面的矛盾、斗争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的形态。政治稳定一般可分为静态型政治稳定和动态型政治稳定。前者有封闭、保守、僵化、专制的特点,因而缺乏生机;后者具有开放、进取、民主的特征,因而充满生机。我们需要的正是后一种政治稳定。我们要建立和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形成政治稳定机制网,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稳定 静态型政治稳定 动态型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稳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华学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77-181,共5页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机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中国政治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我们要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动态政治... 政治稳定是指政治机制运行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中国政治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我们要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实现动态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深度发展中的政治稳定及其控制
8
作者 李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71-74,共4页
政治稳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生存到社会生存的演变过程,它由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圈层构成。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政治稳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生存到社会生存的演变过程,它由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圈层构成。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为此,必须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通过扬弃的自为控制,消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动态政治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深度发展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机制 自在控制 自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