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时代”的来临:“五四”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的生成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里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9,共14页
五四运动呈现以民众为政治之主体、直接行动与社会制裁、公共空间与公开行动、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力求根本之解决等观念与行为特征,造就了非群众运动不足以救国的社会舆论,堪称“中国群众运动的起点”。从1895年到1925年,国耻事件不断累... 五四运动呈现以民众为政治之主体、直接行动与社会制裁、公共空间与公开行动、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力求根本之解决等观念与行为特征,造就了非群众运动不足以救国的社会舆论,堪称“中国群众运动的起点”。从1895年到1925年,国耻事件不断累积,激发国人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情感。在强烈而持久的救亡压力下,“主义”话语和群众运动作为有效的思想与行动武器得以形成、强化和传播。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扩散,将这一脉络推向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代表和唤醒“群众”,以“主义”解释世界,以“运动”改造世界,逐渐成为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共享的行为模式,为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运动时代” “主义时代” “群众时代” 政治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整全性视野探究政治现代性的新形态 被引量:2
2
作者 谭安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6,共3页
在当前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最响亮的政治表达和促进政治凝聚的强心剂。在学理上,我们不能只是重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也不能停留于对“强起来”的未来愿景作进一步畅想。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在当前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最响亮的政治表达和促进政治凝聚的强心剂。在学理上,我们不能只是重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也不能停留于对“强起来”的未来愿景作进一步畅想。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或许应该是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们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提出的两个相当简约但却极有分量的判断之中: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二,这个百年历程中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理解这两个论断的政治学意涵,不仅关乎政治学研究的知识构造,而且也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政治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 百年历程 新形态 百年历史 价值取向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现代性理论图景中的协商民主话语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娥 闫团结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75,共4页
政治现代性是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它有三个基本构成向度:以理性和主体性为内容的价值向度,以现代民主政治为载体的制度向度和以构建合法性意识体系为表现的观念向度。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是对现代性政治片面强调政治主体性和个体理... 政治现代性是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它有三个基本构成向度:以理性和主体性为内容的价值向度,以现代民主政治为载体的制度向度和以构建合法性意识体系为表现的观念向度。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是对现代性政治片面强调政治主体性和个体理性缺陷的超越,是对现代民主政治在民主内涵、形式、程序、质量上的进一步深思,也是对构建现代性政治合法性意识体系相关规范在反思基础上的重构,是有效化解现代性政治困境的最佳理路。协商民主理论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协商民主 理性和主体性 民主政治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现代性的要义及发展向度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宬斐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24-26,共3页
政治现代性是围绕现代性的两大根基——主体性和理性的展开而获得的政治旨趣,是理性在政治领域的逐步扩张得以实现的结果。政治现代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发展向度主要表现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的内容是... 政治现代性是围绕现代性的两大根基——主体性和理性的展开而获得的政治旨趣,是理性在政治领域的逐步扩张得以实现的结果。政治现代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发展向度主要表现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的内容是依次出现的,主要是围绕权利与权力的逻辑演变而获得了连续性的延伸,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存在和"跳跃性"的内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的内容在这种层级架构中,呈现出的是递进性、延伸性和跳跃性。随着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深入发展,政治现代性获得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主体 理性 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现代性视域的指涉及悬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宬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7,共7页
自启蒙运动以来,政治现代性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根基,追求普世政治、理性政治、契约政治和中心政治的统一和秩序;但在其拓展过程中,又遭遇差异政治、后理性政治、游戏性政治和边缘性政治等后现代政治的阻挠。政治现代性视域的指涉,在展现... 自启蒙运动以来,政治现代性以主体性和理性为根基,追求普世政治、理性政治、契约政治和中心政治的统一和秩序;但在其拓展过程中,又遭遇差异政治、后理性政治、游戏性政治和边缘性政治等后现代政治的阻挠。政治现代性视域的指涉,在展现过程中所遭遇的悬搁,只是现代政治发展对政治现代性主题及其范畴所做的调整,而不是后现代政治对政治现代性的简单拒绝、否定或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现代政治 秩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现代性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石敦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6,121,共6页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现代性 政治现代性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社会的政治现代性与大学德性的衰落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学坤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4,共4页
西方政治现代性有自己的价值观主张,理性、自由和正义的理解都依附于政治现代性的阐释。生存于政治之中的大学在这一背景中世界观异化,精神世界荒芜,大学理性走向工具理性,大学制度的道德性萎缩,大学逐渐自私化。大学的道德理想在这一... 西方政治现代性有自己的价值观主张,理性、自由和正义的理解都依附于政治现代性的阐释。生存于政治之中的大学在这一背景中世界观异化,精神世界荒芜,大学理性走向工具理性,大学制度的道德性萎缩,大学逐渐自私化。大学的道德理想在这一时代空前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大学德性 大学理性 集团 自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素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4-136,140,共4页
政治现代性是围绕现代性的两大根基(主体性与理性)的展开而获得的政治旨趣,是理性在政治领域得以实现的结果。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主体性维度、现代制度维度以及现代价值三个维度的分析得出,回归人的主体性、构建科学的现代制度,倡导多... 政治现代性是围绕现代性的两大根基(主体性与理性)的展开而获得的政治旨趣,是理性在政治领域得以实现的结果。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主体性维度、现代制度维度以及现代价值三个维度的分析得出,回归人的主体性、构建科学的现代制度,倡导多元现代价值理念,使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主体性 制度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域审视下的政治现代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6,共4页
从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政治现代性经历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到了20世纪后半叶, 政治现代性受到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评。这表明理想社会制度安排的思想框架将走向交往实践唯物观指导的趋势。
关键词 政治现代性 现代 主体性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
10
作者 刘瑞兰 富成慧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9-212,共4页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政治现代性 现代政治形态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政治现代性内涵初探——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为考察背景
11
作者 辜堪生 陈晓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4,共6页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政治现代性叙述在阐释非西方世界政治过程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产生于非西方世界历史实践的政治理论同样蕴含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现代性。中国共产党阐发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理论总结...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政治现代性叙述在阐释非西方世界政治过程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产生于非西方世界历史实践的政治理论同样蕴含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现代性。中国共产党阐发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理论总结,还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现代政治命题,集中在三个重要方面: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问题、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这三个命题的阐释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非西方世界自身的政治现代性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现代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变革的意识形态逻辑——当代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路径与动力
12
作者 杨鹏程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政治解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政治重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强度不断地政治扩升。一元主义的企业财产权制度完成... 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政治解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政治重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强度不断地政治扩升。一元主义的企业财产权制度完成了国家集权的初步建设,一主多辅的企业财产权制度使中国政治发展由国家集权向社会分权艰难转向,而二元渐立的企业财产权制度则加速了国家集权向社会分权的现代发展。从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路径看,政治现代性成长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力双重协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非国有企业 财产权 合法性 政治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动”与“促群”: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思潮中的政治现代性主张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8-256,共9页
以救亡图存和追求富强为目标,清末延续至民国时期的近代思潮呈现出两个论述主题:“动”与“群”。前者指出了文明进化的出路,与变法革命的主轴息息相关;后者浓缩了社会结构的标准,与政治整合的需求密切勾连。作为中国政治现代性重建过... 以救亡图存和追求富强为目标,清末延续至民国时期的近代思潮呈现出两个论述主题:“动”与“群”。前者指出了文明进化的出路,与变法革命的主轴息息相关;后者浓缩了社会结构的标准,与政治整合的需求密切勾连。作为中国政治现代性重建过程中“变”的子问题,“使动”与“促群”两种主张改造了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的原初含义,将有志解决政治现代性危机的革命型政党推上历史舞台。“使动”意图革除民族的沉滞与因循,“促群”旨在摆脱国家的松散与分裂。“动生静死”与“群强分弱”两则近代知识分子所阐发的人造政治公理,不仅是寻求现代化变革的论说依据,也是新的动态政治观与国家建设型政党形态产生的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亡图存 政治现代性 革命动员 政治整合 政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现代性和政治现代性——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再审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浩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1-217,共7页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审美现代性 政治现代性 情感的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与重建——基于《巴黎手稿》的解读
15
作者 刘祥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9,共7页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辩证地批判了同样认识到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处境,并提出了各种重建方案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由此将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中介、以"社会"作为弥合现代性的内在分裂...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辩证地批判了同样认识到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处境,并提出了各种重建方案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由此将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中介、以"社会"作为弥合现代性的内在分裂的共同体和以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哲学共产主义"指认为现代性的重建方案,实现了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与超越。这一方案的终极旨归、阶级立场和实践向度充分表明马克思作为现代性的内在批判者的特质,从而既与抽象的人道主义立场,又与启蒙现代性的抽象立场划界开来,凸显出马克思政治观的深刻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政治现代性批判 哲学共产主义 政治观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的解放到扬弃国家——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的跃升
16
作者 盖军静 张华荣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始终与其物质根源即市民社会本质相关。在早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而且将人的解放确立为更高的政治哲学理念。在后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矛盾只是... 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始终与其物质根源即市民社会本质相关。在早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而且将人的解放确立为更高的政治哲学理念。在后期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矛盾只是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利用国家来扬弃国家,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建构功能,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力量来对资本的历史进程展开引导和规范。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政治批判超出了纯粹政治领域,通过对其物质根源的矛盾分析,以市民社会的经济批判为内在驱动,实现了从哲学理念建构到现实道路探索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政治 人的解放 扬弃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鲁迅”研究:经史之间的文学和现代
17
作者 钟诚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由此出现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此四种路径都不同程度触碰到“经史关系”这一议题。借由如何打通经史的疑问,可以发现鲁迅文学与政治现代性的隐秘关系,并对鲁迅的“相互主体性”思路如何落实做一种新的诠释。在追求相互主体性的进程中,鲁迅对“理想型”方法的不自觉运用和对交易费用的感知,也使我们对其文学的位置有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鲁迅” 经史关系 政治现代性 相互主体性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党政治的现代性与“中国梦”的实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宗权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5,共9页
民族国家确认了现代性政治的身份主体,而政党政治则是政治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政党政治发轫于国家"自我"意象的转变,并通过革命承载着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梦"蕴含现代性的要义,中国政党政治须通过... 民族国家确认了现代性政治的身份主体,而政党政治则是政治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政党政治发轫于国家"自我"意象的转变,并通过革命承载着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梦"蕴含现代性的要义,中国政党政治须通过自身的现代性来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中国国民党对西方政治现代性的仿制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暂时性终止,"中国梦"实现进程受阻。中国共产党承继了政治现代性建设,通过革命完成了民族国家建构,通过规范政治建制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其主旨与"中国梦"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在未来政治建制过程中,中国政党政治需要通过国族建设增强自身的民族性,通过法治建设增强自身的公共性,从而为全面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政治 中国梦 政治现代性 革命 政治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其昂 夏方坤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109,共8页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在于其所呈现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反思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共识性的创新取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又身处于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在于其所呈现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反思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共识性的创新取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又身处于复杂境遇之中,呈现出在要素、结构、机制、过程上的复杂多向性。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风险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多重性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复杂境遇。在此种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需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与教育现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方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思维,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策略,以主动精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多重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复杂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论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8,共10页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意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精神特质与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是其从生存主体视角出发,在适应与回应中国社会现代发展进程.在谋划与推动自身现代建设过程中.形成主观省思与价值判断,以此形塑自身现代精神特...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意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精神特质与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是其从生存主体视角出发,在适应与回应中国社会现代发展进程.在谋划与推动自身现代建设过程中.形成主观省思与价值判断,以此形塑自身现代精神特质和运行方式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是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儒化教育断裂为前提性基础、以党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总结为实践性基础、以西方现代性全球化的中国特色锲入为现实性基础而发生的,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冲突中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科学精神指引下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文精神关怀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价值观教育;“分化-整体”现实体验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全球-民族”协同发展趋势下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