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清初鄂西土司的家国认同与族群利益——以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秀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共8页
明清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与川东、湘西土司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鄂西土司归顺清廷步调不一,复明与降清两股力量纠缠不休,直到清廷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鄂西土司才安安分分降服清廷,不再生二心。剖析这种差异,表面上是"夔... 明清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与川东、湘西土司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鄂西土司归顺清廷步调不一,复明与降清两股力量纠缠不休,直到清廷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鄂西土司才安安分分降服清廷,不再生二心。剖析这种差异,表面上是"夔东十三家"武装力量使然,实际上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因素,涉及到以容美田氏土司为首的鄂西诸土司对汉文化的认同、家族宗族利益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鄂西土司 政治抉择 文化认同 家族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易代之际西南土家族土司政治抉择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秀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62,共6页
明清易代之际,湘西、鄂西、川东土家族土司归顺清廷的时间不一,同省大小土司忠明、降清立场不一,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与地域差异性。分析明清易代之际土家族土司的政治抉择,与当时西南地区军事政治格局、各省土司与南明农民军恩怨、汉文化... 明清易代之际,湘西、鄂西、川东土家族土司归顺清廷的时间不一,同省大小土司忠明、降清立场不一,呈现出一定的时间与地域差异性。分析明清易代之际土家族土司的政治抉择,与当时西南地区军事政治格局、各省土司与南明农民军恩怨、汉文化儒家忠孝伦理与中央王朝强弱、家族利益大小认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西南地区 土家族 政治抉择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3~1933年西藏上层的政治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绍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5,共11页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西藏地方谋求"独立"的倾向是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利诱与挑唆下产生的。十三世达赖喇嘛(1913年元月返抵拉萨重掌政教大权,1933...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西藏地方谋求"独立"的倾向是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利诱与挑唆下产生的。十三世达赖喇嘛(1913年元月返抵拉萨重掌政教大权,1933年12月圆寂)民初"亲英"的政治选择与时局及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密切关联,但这种与中央疏离的政治取向显然助长了英国欲将西藏纳入殖民体系的气焰,却违背了中华民族寻求统一的强烈意愿。其执政晚期的政治转向对于承继和延续自元以来中央政府与西藏之间所保持的统属关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1913~1933年) 西藏上层 十三世达赖喇嘛 政治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事业重大政治抉择的历史回顾
4
作者 何多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1-176,共6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几个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几个关键时刻,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了重大政治抉择,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起飞,保证我们的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政治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对元明之际忠义士人政治抉择的影响
5
作者 何雪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6,共6页
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各族士人的政治利益相差颇大,与元廷关系的亲疏亦不相同,各族士人在元明鼎革之际的反映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采取了效忠的姿态。元末战乱中,平时并不为朝廷重视的儒士在此时担当起了救国的重任,为元... 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各族士人的政治利益相差颇大,与元廷关系的亲疏亦不相同,各族士人在元明鼎革之际的反映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采取了效忠的姿态。元末战乱中,平时并不为朝廷重视的儒士在此时担当起了救国的重任,为元廷尽忠。元末死难者中,不论是蒙古色目人,还是汉人、南人,都以儒士居多。作为儒者,他们有共同拯世济民的抱负和竭忠输诚的信念,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无不体现一个儒者所应履行的职责,儒家的忠孝节义、伦理纲常是指导他们言行的主要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儒家思想 士人 政治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展经济的政治抉择与意义
6
作者 李相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8-41,共4页
1.经济开发对中国政治的意义 在中国,经济开发是国家追求的最大而最紧要的目标。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表示双重的时代性意义:首先,要对中国现实有客观、深刻的认识,然后,将此... 1.经济开发对中国政治的意义 在中国,经济开发是国家追求的最大而最紧要的目标。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表示双重的时代性意义:首先,要对中国现实有客观、深刻的认识,然后,将此与经济发展推动的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其次,对其体制运行方式进行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抉择 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开发 结构主义 产业化 现代化理论 中国共产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富强价值的历史逻辑、哲学内涵和政治诉求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波 吴腾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富强作为理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范畴,具有价值导向和精神灵魂的意义。富强范畴在一定历史时期未能得以充分延展和系统论证,因此,从历史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路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富强作为理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范畴,具有价值导向和精神灵魂的意义。富强范畴在一定历史时期未能得以充分延展和系统论证,因此,从历史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路向阐发富强范畴,是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和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了从民族国家的自强到富强为主导性的历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转型路径与历史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立足古今中西的思想资源实现着以富强为目标自觉和文化选择;有别于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和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推进着国家富强的价值诉求和政治主张的理论自觉与政治选择。因此,富强范畴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石以及中国梦的价值导向。我们在新时代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和构筑中国梦理论,固守和发展作为历史目标、哲学理念和政治主张的富强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全世界现代文明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宝贵思想财富和优秀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富强 历史逻辑 政治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国前夕中共对“中间路线”思潮的批判
8
作者 林建华 于盛达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27,共5页
政协会议后中间路线思潮虽然盛极一时,但其性质却有一个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对该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指出了中间路线思潮的错误所在,剖析了中间路线的反动本质,预见了中间路线注定破产的历史命运,对争取广大中间... 政协会议后中间路线思潮虽然盛极一时,但其性质却有一个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对该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指出了中间路线思潮的错误所在,剖析了中间路线的反动本质,预见了中间路线注定破产的历史命运,对争取广大中间派人士政治立场的转变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派 知识分子 中问路线 政治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