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宪法学的兴起与嬗变 被引量:32
1
作者 高全喜 《交大法学》 2012年第1期22-43,共22页
目次一、政治宪法学的出场二、政治宪法学的问题意识三、政治宪法学:政治学抑或宪法学四、规范主义的政治宪法学五、政治宪法学与历史主义关于中国大陆近几年兴起的政治宪法学,由于其熔铸古今的思想性及其强烈的现实感,已经引起了国内... 目次一、政治宪法学的出场二、政治宪法学的问题意识三、政治宪法学:政治学抑或宪法学四、规范主义的政治宪法学五、政治宪法学与历史主义关于中国大陆近几年兴起的政治宪法学,由于其熔铸古今的思想性及其强烈的现实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倡导者之一,在当今中国社会面临政制大变革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学 政治规范性 宪政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宪法学不是什么——认真对待美国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60,共12页
美国语境的政治宪法学,不是偏离宪法学起点的研究,不是超越经验研究的学术进路,不是宪法价值的再判断,不是对传统宪法学的替代。作为宪法学学术谱系的一种扩展,政治宪法学既是法学研究科学化的表现,也是对宪法政治属性的理论回应,其学... 美国语境的政治宪法学,不是偏离宪法学起点的研究,不是超越经验研究的学术进路,不是宪法价值的再判断,不是对传统宪法学的替代。作为宪法学学术谱系的一种扩展,政治宪法学既是法学研究科学化的表现,也是对宪法政治属性的理论回应,其学术进步意义是显著的。政治宪法学的研究繁荣了宪法学,为学者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中国宪法学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学 宪法学 成文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宪法体制与政治宪法学话语——高全喜学术思想中的百年宪政主义传统之后
3
作者 陈弘毅 杨尚东 邬蕾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5期52-62,共11页
中国的政治宪法学是新兴的理论现象,尽管它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政治宪法学话语值得研究,它提出一种与居于主流地位的规范宪法学不同的思路,它的思考进路有利于透视中国宪法体制转型的真实状况及其面对的... 中国的政治宪法学是新兴的理论现象,尽管它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政治宪法学话语值得研究,它提出一种与居于主流地位的规范宪法学不同的思路,它的思考进路有利于透视中国宪法体制转型的真实状况及其面对的困境。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脉络中,高全喜教授是一位重要的学术人物。本文介绍了高全喜的政治宪法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政治宪法学 转型 革命 立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制宪到宪法实施:我国政治宪法学的法社会学反思
4
作者 陈运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7,32,共8页
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政治宪法学,以宪法的"政治性"为主轴。通过对人民主权的重新界定,政治宪法学创造性地发掘出"人民制宪权",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个从"非常政治"过渡到"转型政治"再过渡到&qu... 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政治宪法学,以宪法的"政治性"为主轴。通过对人民主权的重新界定,政治宪法学创造性地发掘出"人民制宪权",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个从"非常政治"过渡到"转型政治"再过渡到"日常政治"的三阶历史逻辑。人民制宪有助于打破既有宪制的沉闷格局,但重新唤醒政治主权的结果却有可能引发破窗效应:一旦现行宪法的"法律性"遭到否定,则有可能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法治的根基。宪法的制定离不开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国宪法在规范社会现实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都必须通过社会层面上的不断改革才能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学 人民制宪 宪法实施 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宗教与宪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全喜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54,共22页
在古典社会,祭祀是最早的宪法制度,个人、宗教与国家三者通过祭祀合为一体。法律捍卫国家宗教的共同信仰,个人只有投身于公共信仰才能享有法律人格。进入中世纪,人的自我意识首次觉醒,个人心灵的安顿转变为追随、信奉耶稣基督从而获得... 在古典社会,祭祀是最早的宪法制度,个人、宗教与国家三者通过祭祀合为一体。法律捍卫国家宗教的共同信仰,个人只有投身于公共信仰才能享有法律人格。进入中世纪,人的自我意识首次觉醒,个人心灵的安顿转变为追随、信奉耶稣基督从而获得救赎。此时的社会是基督教政教合一的宪制与教权和王权斗争的结合,个人的自由与平等被遮蔽。新教改革确立了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救赎关系,信仰上帝从个人义务转变为个人权利。现代国家通过创制宪法直接与个人权利相联系,国家保障个人宗教信仰自由,抵御教权对个人的干预。而关于个人的心灵安顿问题,现代宪法则诉诸于人民主权之上的超验的精神渊源——基督教精神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宗教信仰 宪法学 政治宪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的多种面孔与守护宪法的不同制度模式——凯尔森与施密特论战的主要问题意识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黎敏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105,共19页
凯尔森与施密特的论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对论战核心争点即对"谁应该成为宪法的守护者"之理解必须以理解双方的"宪法"概念为前提。两位宪法学家对"宪法是什么"这个宪法学元问题的立场不同直接影... 凯尔森与施密特的论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对论战核心争点即对"谁应该成为宪法的守护者"之理解必须以理解双方的"宪法"概念为前提。两位宪法学家对"宪法是什么"这个宪法学元问题的立场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谁应该成为宪法守护者"的回答。凯尔森从纯粹法的规范层级理论视角界定宪法的规范本质与合宪性问题的规范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建立专门宪法法院是实现合宪性保障的最科学的司法技术机制。施密特从政治宪法概念出发,将宪法界定为确保政治共同体生存自保的政治决断和体现人民统一意志的政治状态,并认为在议会散失国家统一意志形成功能的情况下,高度政治性的宪法争议只能交由人民直选的国家首脑行使才能确保宪法的正当性基础。凯尔森与施密特宪法思想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都包含了真理颗粒。但是,如果从现代宪法革命勘定的价值内核着眼,两者的宪法概念都排斥个人自由与天赋人权对于宪法的内在规定性与构成性意义,因而偏离了宪法最重要的价值基准。这是我国在借鉴他们宪法的理论时需审慎评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森 施密特 合宪性审查 宪法法院 规范宪法学 政治宪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高全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2,共8页
宪法与革命,从规范主义的视角,从理想主义的目标来看,它们是完全对峙的。但是宪法离不开革命,革命制宪是现代性的政治本色,现代宪法都是经由革命孕育和塑造出来的。在英国革命的起点确立之后,是不是能够开辟出一个走向政治规范、走向立... 宪法与革命,从规范主义的视角,从理想主义的目标来看,它们是完全对峙的。但是宪法离不开革命,革命制宪是现代性的政治本色,现代宪法都是经由革命孕育和塑造出来的。在英国革命的起点确立之后,是不是能够开辟出一个走向政治规范、走向立宪政府的规范之路,抵御从革命到激进革命的紧张状态,约束革命人民可以随时革命的决断权,需要妥协制宪,这是英国光荣革命给予人类政治的一份最伟大的宪制经验。现代性肯定要经历革命,但是这个妥协制宪能够圆满终结革命,这本来就是宪法的最大诉求。妥协向来是立宪政治的基本原则,英国立宪主义在保留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汲取了英伦政治传统里崇尚调和、宽容、妥协的精神,一部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英国政治从激烈斗争到相互妥协的宪制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荣革命 宪制 妥协 复辟 政治宪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机械降神的人民制宪权——陈端洪教授制宪权理论的内在困境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陈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1-68,156-157,共10页
陈端洪教授的人民主权—制宪权学说是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政治宪法学中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所要反对的是追求建构一个形式性、中立化的法秩序的规范宪法学。在其看来,要真正理解宪法就必须追溯到其背后的政治意志,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正... 陈端洪教授的人民主权—制宪权学说是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政治宪法学中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所要反对的是追求建构一个形式性、中立化的法秩序的规范宪法学。在其看来,要真正理解宪法就必须追溯到其背后的政治意志,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正当性最终由人民的主权—制宪权所保证。但问题在于,陈先生过于经验化地理解了人民主权—制宪权理论中人民的概念,为了解释现实中人民没有参与立宪的事实,其援引了洛克与施米特的默示同意理论,而这就使得这种人民主权—制宪权理论成为了一种机械降神,即一种可以为任何政治行为进行事后论证的理论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权 制宪权 政治宪法学 默示同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5期目录 被引量:6
9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7-200,共4页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政治宪法学 资本逻辑 哲学社会科学 大学生“村官” 公有领域 农村 水权交易 苏诗 苏州大学学报 市民社会 江南地区 述论 低碳社会 案例指导 知识产权 智力成果权 财产权 演述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