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天顺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135-140,共6页
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王天顺引言宋代是中国封建史学发展的最高峰,这是史学政治功利主义目的空前强化的结果。那一时代的主要史学家们能够自觉担负起总结封建统治经验和进行儒家纲常教化的责任,积极用世,勇于革新,贵乎自成一... 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王天顺引言宋代是中国封建史学发展的最高峰,这是史学政治功利主义目的空前强化的结果。那一时代的主要史学家们能够自觉担负起总结封建统治经验和进行儒家纲常教化的责任,积极用世,勇于革新,贵乎自成一家。他们的史识和史学抱负远比六朝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欧阳修 宋代史学 司马光 《通鉴》 政治功利主义 《新五代史》 史料考证 古文运动 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变奏:文学与政治 人道与阶级——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 被引量:2
2
作者 钱谷融 吴俊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3期69-72,共4页
吴:如果从“五四”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开始的话,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至今至少也有七十年时间了。在这期间,中国文学也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经历了多次的曲折磨难,但最终还是在几乎无路可走的荆棘丛中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我这... 吴:如果从“五四”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开始的话,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至今至少也有七十年时间了。在这期间,中国文学也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经历了多次的曲折磨难,但最终还是在几乎无路可走的荆棘丛中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我这样说,可能有人认为有些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吧?回顾并研究这一段历史,对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想来是不无益处的。这首先就要涉及到观察的视角或研究的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新文学运动 中国新文学 荆棘丛 方法问题 文化形态 政治功利主义 阶级性 变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思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9-83,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 是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有中国特色 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非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文艺思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政治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的局限
4
作者 陈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46,共1页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指出,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在政治理论的建构上都摆脱了以往的宗教信仰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走上了一条政治功利主义的道路。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政治哲学 韩非子 道德理想主义 政治功利主义 信仰主义 政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探索小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6
5
作者 钱谷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253-258,共6页
一、探索小说的含义什么叫探索小说?探索小说的定义是什么?尽管不少理论家和作家曾希望对此作出某种多少能够使人满意的回答。然而,事实毕竟是,我们所说的“探索小说”——不管是它的理论还是它的创作——直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起步未... 一、探索小说的含义什么叫探索小说?探索小说的定义是什么?尽管不少理论家和作家曾希望对此作出某种多少能够使人满意的回答。然而,事实毕竟是,我们所说的“探索小说”——不管是它的理论还是它的创作——直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起步未久,仍在发展之中,特别是它在理论上的被真正重视,不过是最近以来的事。因此,现在就试图在一种真正全面的意义上去规范“探索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并赋予它明确的理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作品 班主任 八十年代 文学现象 作家作品 自觉意识 政治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革”时期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 被引量:4
6
作者 董晓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遭遇。它受到了当时中国批评界史无前例的激烈批判,而这种批判也体现了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特征。同时,虽然"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猛烈批判与"十七年"... 俄苏文学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遭遇。它受到了当时中国批评界史无前例的激烈批判,而这种批判也体现了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特征。同时,虽然"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猛烈批判与"十七年"间对它的顶礼膜拜形成鲜明的对照,但这种批判背后仍然显露出与"十七年"相似的文艺观,同时也与苏联主流文学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这种批判与后来俄苏文学在当代中国遭到的冷落有着必然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苏文学 文革时期 歪打正着 政治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陆游序文中的文论思想
7
作者 赵永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2-145,共4页
《渭南文集》是陆游的散文总集,其中第十四卷、十五卷中以"序"为篇名的有34篇,较有特色的是诗集序、文集序和词集序。这些序文中有些涉及到文论批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一定的文论思想,尽管算不上丰富多彩,亦没有惊人之论,但体... 《渭南文集》是陆游的散文总集,其中第十四卷、十五卷中以"序"为篇名的有34篇,较有特色的是诗集序、文集序和词集序。这些序文中有些涉及到文论批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一定的文论思想,尽管算不上丰富多彩,亦没有惊人之论,但体现出一定的个性,且富于时代气息。陆游序文中的有关文论阐释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而是密切结合对特定作家、作品的品评展开,具有明显的文学批评倾向,并且贯穿着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带有重视实践的特点,这与南宋时期的某些理学家持有的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文论 政治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是对“讲话”作出深刻思考的时候了 被引量:1
8
作者 梅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8-61,共4页
一要探讨我们文艺四十年走过的道路,如果没有严肃的反思精神,还是躲躲闪闪,怕去碰撞一些根本问题,这种探讨恐怕不会有多少价值。我以为,既然我们解放后一直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文艺的指导方针,那么,首先不可回... 一要探讨我们文艺四十年走过的道路,如果没有严肃的反思精神,还是躲躲闪闪,怕去碰撞一些根本问题,这种探讨恐怕不会有多少价值。我以为,既然我们解放后一直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文艺的指导方针,那么,首先不可回避的就要探讨这个方针,研究这个方针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产生的后果。毛泽东的《讲话》这一文艺思想的形成,显然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之一的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提出的典型论及倾向性的问题,便可以见其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政治功利主义 四十年 文艺方针 历史背景 文艺思想 延安文艺座谈会 反思精神 典型论 政治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从这里开始走向自觉——试论汉大赋的意义
9
作者 郭芳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盛极汉代的大赋,刘勰归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皇甫士安认为它“引而申之,故文必极美。能类而长之,故辞必尽丽。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清人王国维誉之为一代文学。大赋的突出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多夸。正是这种艺术上的探... 盛极汉代的大赋,刘勰归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皇甫士安认为它“引而申之,故文必极美。能类而长之,故辞必尽丽。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清人王国维誉之为一代文学。大赋的突出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多夸。正是这种艺术上的探索,使大赋具有反传统的创造性。汉大赋在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也正在于此。以往文人及文学史家对汉大赋的评价,多着眼于它的内容,着眼于它的曲终奏雅及其讽喻之义。司马迁《史记·叙传》:“《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讽谏,归于无为。”班固《汉书·扬雄传》:“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骋郑卫之音,曲终奏雅,不已戏乎?”王充更甚,对大赋的艺术形式提出责难:“以敏于赋颂,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大赋 文学因素 体物 政治功利主义 先秦文化 艺术形式 文学史家 先秦儒家 突出特点 反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和方法更新——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必然选择
10
作者 范玉春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6-88,共3页
讨论当代史学是否面临危机已成为一件徒劳的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走出困境的路。从观念上和方法上对传统史学进行更新。是当代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词 历史科学 观念和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学家 当代中国 当代史学 中国史学 政治功利主义 传统史学 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文学”与三十年代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11
作者 吴俊 《齐鲁学刊》 1988年第6期58-64,共7页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三十年代既是中国新文学最为辉煌灿烂的收获时期,也是诸种政治的、社会的或阶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三十年代 革命文学 纯文学 四十年代 文学论争 政治运动 政治功利主义 文学革命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