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的两个面相与作为权威的政治代表--卢梭与贡斯当的分歧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段德敏 陈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自从汉娜·皮特金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专著《代表的概念》以来,"代表"(representation)作为一个政治学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巨大兴趣。在对现代民主政治的研究中,"代表"无疑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在皮特金之前很少有... 自从汉娜·皮特金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专著《代表的概念》以来,"代表"(representation)作为一个政治学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巨大兴趣。在对现代民主政治的研究中,"代表"无疑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在皮特金之前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概念的源起及其内部的复杂性。而在今天,绝大多数关于"代表"的理论研究都在试图弥补这一缺陷,包括皮特金本人的著作在内。然而,政治场域中的"代表"实际上是超出民主政治之上的、更为一般性的问题,尤其是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与权威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勾勒政治代表在自由权威之间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此,本文回到民主政治尚未成为"显学"的近代早期,从卢梭和贡斯那里获取思想资源,展示"代表"在现代政治中所可能具有的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反思卢梭和贡斯当之间的争议如何在当代重现,并为我们在今天重新认识政治代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代表 民主 权威 自由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性政治的实践及治理——政治代表性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锐 刘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共10页
无论一元还是二元派性执政,派性政治都存在代表性问题。它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派性在竞选时宣称代表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派性在上台后与大众渐行渐远。在代表性断裂条件下,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加剧,村庄成为精英谋利的竞技场。民众重构... 无论一元还是二元派性执政,派性政治都存在代表性问题。它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派性在竞选时宣称代表群众利益,另一方面,派性在上台后与大众渐行渐远。在代表性断裂条件下,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加剧,村庄成为精英谋利的竞技场。民众重构代表制的努力,因派性的介入遭遇失败,村庄政治合法性被侵蚀。通过村级治理制度创新,能抑制派性谋利的空间,但要克服派性政治的代表性问题,还需构建更具代表性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委重视、部门联动来践行群众路线,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自身代表性,能弥补村级程序民主的代表性不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性政治 政治代表 断裂 实践机制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非选举型政治代表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小钫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55,共7页
由于缺少正式的选举程序,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非选举型政治代表曾被视为非民主政治代表,但这一观点遭到了强有力的驳斥:强调政治代表是否民主不能仅仅以代表产生的程序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代表过程及代表结果。非选举型政治代表具有... 由于缺少正式的选举程序,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非选举型政治代表曾被视为非民主政治代表,但这一观点遭到了强有力的驳斥:强调政治代表是否民主不能仅仅以代表产生的程序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代表过程及代表结果。非选举型政治代表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它可以唤醒被代表者的参与意识,促进那些被正式代表忽略的群体利益,进而可以有效地增强政治过程的包容性,提升公共政策的回应性,重塑传统式的授权-问责的政治代表关系,弥补选举型民主政治代表的不足。因此,面对政治代表观的实践发展,亟需构建一套超越选举中心论的政治代表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选举型政治代表 自我授权型代表 公民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代表性
4
作者 袁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9-13,共5页
文章从政治科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结构、制度安排、实际行为以及政治道德等方面,展示和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代表 合法性 阶级结构 政治道德 制度安排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选举型代表的兴起与政治代表概念的转向 被引量:9
5
作者 钟本章 何俊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72,共9页
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民主的实现几乎只能依靠用选举控制政治代表的代议民主模式,所以传统政治代表概念一直作为选举民主的附庸而存在。但是,非选举型代表的兴起给传统政治代表概念带来了张力,其包括“非选举式公共权威的所有者”“公民代... 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民主的实现几乎只能依靠用选举控制政治代表的代议民主模式,所以传统政治代表概念一直作为选举民主的附庸而存在。但是,非选举型代表的兴起给传统政治代表概念带来了张力,其包括“非选举式公共权威的所有者”“公民代表”“自我赋权的行动者”及“无法言说者的代言人”四种类型。为应对这一挑战,政治代表理论家以建构性和一般性方式重构了政治代表的内涵,并用协商民主理论进一步改造了现代民主规范中单调的选举要素。如此使抛弃狭隘民主限定且不断展开的政治代表概念,既能获得逻辑上的自洽,又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现代政治价值对民主的规范要求。所以,政治代表概念的转向,实际上是一个从选举型代表独大,到容纳非选举型代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代表 选举型代表 非选举型代表 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表性断裂与欧美国家的民主政治危机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传明 林奇富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5,156,共15页
当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对代议制民主形成了较大冲击,是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代表性断裂是政治代表体制与民众之间出现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体现了公共政策与民众诉求的一致程度,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即为... 当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对代议制民主形成了较大冲击,是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代表性断裂是政治代表体制与民众之间出现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体现了公共政策与民众诉求的一致程度,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即为代表性断裂的结果。民众分化导致民意整合难度加大,代表日益服从国家的逻辑引起代表自主性增强,选举的问责功能失灵导致代议民主运行机制异化以及精英集团利益关系逐渐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代表性的断裂。这不仅会瓦解传统的政治代表体制,使民主政治沦为精英政治,而且会造成政治失序和社会混乱。弥合代表性断裂,既应重视民意,尊重民意,注重对民意的回应;也应避免落入民意政治的窠臼。各国应追求民主政治而非民意政治;应在重视民意的基础上以理性制衡民主,而不是对所谓民意亦步亦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断裂 代议制民主 民粹主义 政治代表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政治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7
作者 杨龙 《学术界》 2003年第1期104-119,共16页
中国的国土被地形地貌分割成若干单元 ,地理分布与政治结构之间存在张力。经济区分布与自然区大体一致 ,但与行政区划不尽一致 ,中国已形成了行政区经济 ,成为经济的区域化的阻力 ,解决的方案之一是以经济区域为依据 ,建立跨省的行政机... 中国的国土被地形地貌分割成若干单元 ,地理分布与政治结构之间存在张力。经济区分布与自然区大体一致 ,但与行政区划不尽一致 ,中国已形成了行政区经济 ,成为经济的区域化的阻力 ,解决的方案之一是以经济区域为依据 ,建立跨省的行政机构。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在全国和地方两个层次上均有不对称 ,对策建议是政治中心的适度分散或建立次级的政治中心 ,以与经济多中心一致。中国还存在政治资源高度集中与首都、政治代表性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域 行政区经济 政治资源 政治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治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龙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19,共5页
政治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政治资源在分布上呈不平衡状态:一是高度集中于首都,给北京带来过大的政治压力;二是各地方的政治代表性分布不均衡,使得各地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力不同;三是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之间存在不平等,影响... 政治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政治资源在分布上呈不平衡状态:一是高度集中于首都,给北京带来过大的政治压力;二是各地方的政治代表性分布不均衡,使得各地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力不同;三是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之间存在不平等,影响地方的发展能力。政治资源的分布左右着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对地方政府行为有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资源 政治代表 中央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中国经验--基于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结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理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包容性政治结构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普适性目标。不同国家(地区)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不同模式及其运行逻辑,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1949年,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建... 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包容性政治结构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普适性目标。不同国家(地区)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不同模式及其运行逻辑,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1949年,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建立了新中国,初步构建和实践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性政治结构。当代中国包容性政治结构之所以得以成功构建,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其组织基础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确立,价值基础在于多元政治主体政治共识的凝聚,制度基础在于基于党领导的合作型政治关系的包容性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性政治结构,将刚性、稳定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同合理的弹性空间相结合,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了国家的长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人类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包容性政治结构 政治代表 人民政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人的全面发展
10
作者 包心鉴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6-21,共6页
人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民主发展的动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直接表现形态是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在改革与建设中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而决定制度和体制现代民主化发展程度的深层原因,则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 人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民主发展的动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直接表现形态是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在改革与建设中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而决定制度和体制现代民主化发展程度的深层原因,则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不仅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运行机制,而且需要造就大批全面发展的自觉地成为民主主体并娴熟地驾驶民主规律的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民主政治建设 主体价值 现代民主政治 社会成员 马恩 社会领域 人的自由发展 政治代表 事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系与审计师选择 被引量:57
11
作者 杜兴强 周泽将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53,共7页
政治联系是中国资本市场民营上市公司普遍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审计师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民营上市公司2004至2007年高管的政治联系数据,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等不同的政治联系类型对审... 政治联系是中国资本市场民营上市公司普遍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审计师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民营上市公司2004至2007年高管的政治联系数据,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等不同的政治联系类型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的民营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联系 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 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审计师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禧的政治态度与戊戌变法的失败——兼论“和两宫”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宾长初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1-66,共6页
学术界在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对慈禧太后的研究似欠具体和深入。作为统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慈禧太后的政治态度如何?其政治态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怎样?维新派若采用“和两宫”策略能达到变法目的吗?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 学术界在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对慈禧太后的研究似欠具体和深入。作为统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慈禧太后的政治态度如何?其政治态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怎样?维新派若采用“和两宫”策略能达到变法目的吗?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长期以来,多数论者习惯于把慈禧太后说成是顽固派的政治代表,这是很不全面的。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保守、最反动的封建政治势力。他们站在正统的封建立场上,大肆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政治态度 变法维新 洋务派 统治阶级 康有为 政治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能否有助于民营上市公司打破行业壁垒?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杜兴强 曾泉 杜颖洁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9,共11页
本文搜集了2004~2008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纯"民营上市公司关键高管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是否有助于民营企业打破行业壁垒,进入管制行业。本文采取两类、三种方法度量政治联系,并明确将政治联系... 本文搜集了2004~2008年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纯"民营上市公司关键高管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是否有助于民营企业打破行业壁垒,进入管制行业。本文采取两类、三种方法度量政治联系,并明确将政治联系的类型区分为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本文研究发现,限定其他条件,民营上市公司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与进入管制行业的概率显著正相关;划分政治联系类型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关键高管的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越强,越可能进入管制行业,但关键高管的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与进入管制行业无显著的相关性;民营上市公司的业务越多元化,越可能进入管制行业。作为附加检验,本文亦发现,进入管制行业的确促使了民营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高管 政治联系 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 虚拟变量法 赋值法 行业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系类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兴强 曾泉 杜颖洁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1,共7页
本文搜集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联系和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明确区分了民营上市公司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治联系是否有助于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研究结果表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抑... 本文搜集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联系和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明确区分了民营上市公司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治联系是否有助于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研究结果表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抑制了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且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层级越高,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抑制作用越强;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正相关,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联系方式 大股东资金占用 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 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系、最终控制人、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基于国有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泽将 杜颖洁 杜兴强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2,125,共10页
手工搜集了2004-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关键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并明确划分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等因素对国有上市公司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 手工搜集了2004-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关键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政治联系的经验数据,并明确划分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等因素对国有上市公司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但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无显著的相关性。在低制度环境组下,银行借款和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在地方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银行借款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均显著正相关,但在中央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银行借款仅与政治联系、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联系 政府官员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制度环境 最终控制人性质 银行借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企业捐赠:度量方法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44
16
作者 杜兴强 郭剑花 雷宇 《财贸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89-99,共11页
选择公益性捐赠视角,手工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联系数据。将政治联系区分为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两类,在虚拟变量法的基础上拓宽了政治联系的度量方法,进行适当的赋值,并同时采纳"赋值法"... 选择公益性捐赠视角,手工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联系数据。将政治联系区分为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两类,在虚拟变量法的基础上拓宽了政治联系的度量方法,进行适当的赋值,并同时采纳"赋值法"和"虚拟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方式对其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取"赋值法"还是"虚拟变量法",民营上市公司的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对捐赠金额存在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但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对其捐赠金额无显著影响;此外,"赋值法"和"虚拟变量法"的统计显著性虽然一致,但是经济显著性却存在差异,赋值法能够更好地勾勒不同的政治联系层级对捐赠金额的影响,且拟合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联系方式 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 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 公益性捐赠 赋值法 虚拟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庆春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5期61-67,共7页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制度性安排形式成为代表性政治主体。也通过在权力机关寻找代理人、关系网络以及公益性活动等非制度形式成为间接的代表性政治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系必须提高开放程度,增强吸纳能力,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克服在行使权力和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政治腐化现象,真正做到负载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代表政治主体 政治吸纳 政治能力提升 政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朝至唐寒人政治集团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8
作者 夏毅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南朝至隋唐时期士、庶力量的消长,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时期寒人政治集团化的三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寒人政治局面的开创,并不能说明寒人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在寒人政治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在唐代持久... 南朝至隋唐时期士、庶力量的消长,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时期寒人政治集团化的三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寒人政治局面的开创,并不能说明寒人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在寒人政治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在唐代持久而激烈的“朋党之争” 中,寒人政治集团不断形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人 政治集团 门阀世族 王敬则 《南史》 科举制 几个问题 政治代表 朋党之争 《宋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19
作者 兰蔚青 《探索(浙江)》 1986年第5期31-31,共1页
政治体制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应从我国现存的各种政治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就权力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工作程序两个方面,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个别的和系统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步骤... 政治体制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应从我国现存的各种政治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就权力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工作程序两个方面,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个别的和系统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步骤。据此,我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调整无产阶级执政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加强其作为政治领导者和先进阶层政治代表的作用,逐步摆脱对国家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先进阶层 无产阶级执政党 政治实体 政治代表 社会主义政治 权力结构 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系统 政治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取向代表观:基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长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52,共13页
由于代表的现象和活动遍及现代政治生活各个领域,现代政治也被视为代表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历史进程对国家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使基于国家取向代表观的代表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系统探讨和回... 由于代表的现象和活动遍及现代政治生活各个领域,现代政治也被视为代表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历史进程对国家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使基于国家取向代表观的代表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系统探讨和回答“什么是国家取向代表观,中国是如何践行的”这一学理问题,可基于代表政治理论视角,以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为依托,进一步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所涵盖的框架内容进行理论建构。这不仅包括如何推进党的政策落实和法治政府建设,而且还包括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供支持以及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进行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一些地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中的创新经验,以及调研发现的规范不统一和政策执行片面化等问题,就如何实现由传统代表观向国家取向代表观的转型及其制度化完善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政治 人大代表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国家取向代表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