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 被引量:18
1
作者 虞崇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2,共6页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除了未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区分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未将人类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加以区别。只有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区别开来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才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政治主体性 政治生活 政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农民启蒙的政治面相——以农民政治主体性崛起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卫朝 郝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67,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农民的政治主体性迅猛崛起,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民的政治觉醒、村民自治与农民的政治参与、进城务工与农民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农民的政治主体性迅猛崛起,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民的政治觉醒、村民自治与农民的政治参与、进城务工与农民的政治窘迫等几个阶段。一方面呈现了新时期农民启蒙的政治面相,另一方面透露着当前农民在政治参与、政治抗争等方面的窘迫感和无力感,折射出农民启蒙中推进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当前应该加速推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歧视性制度和政策,在不断的政策、制度突破中实现农民的平等国民待遇,从而将农民从政治窘迫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积极引导农民从激烈的政治抗争逐步走向政治认同,推动农民政治启蒙继续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启蒙 政治主体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民自治 进城务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主体性的历时性演进及逻辑建构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振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2,共6页
政治主体性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存在状态。政治主体性大体经由了萌生、压制、高扬、理性发掘四个阶段,政治不断走向文明的基本趋势本质上是政治主体性历时性演进的一种表现。民主政治是... 政治主体性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存在状态。政治主体性大体经由了萌生、压制、高扬、理性发掘四个阶段,政治不断走向文明的基本趋势本质上是政治主体性历时性演进的一种表现。民主政治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逻辑起点,民生政治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物质承载,公民精神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智力支撑,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环境条件。政治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必然与政治分歧、利益冲突相伴生,在复杂的政治关系场域中,不同政治主体可以通过相互妥协,找寻到利益的契合点,最终达成政治共识,使政治主体性在包容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主体性 民主政治 民生政治 政治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与民主:比较视阈下的异与“通”——兼论中国民主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晓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8,共4页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q...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享(for the people)"是其两翼;而民本主义以"君治"为体,两翼是"民为邦本"和重民利民。二者"体"虽相异,"翼"却相通,因此民主主义就有了向现代民主转化的可能性。在"君治"时代,人民被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政治主体性不立导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无法突破桎梏迈向现代民主,政治主体性建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主义 民主主义 政治主体性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阈下的政治主体性建构
5
作者 陈怀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1,共5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政治的永恒性和人的政治性基础上,人必然具有政治主体性的基本品质。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本质诉求,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基础,又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需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政治的永恒性和人的政治性基础上,人必然具有政治主体性的基本品质。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本质诉求,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基础,又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需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完善,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也必然随其不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从确立主体间性的致思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强科学规范的制度安排、拓宽政治参与的现实渠道、树立公民政治的时代责任等角度,不断增强人的政治主体性,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政治主体性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与非制度政治参与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兴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22,共4页
人的主体性诉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终极内在动力。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是转型期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频发化、扩大化的主要动因。导致农民非制度参与的主体性因素主要体现为农民对政治参与制度的认知能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感、农民对基层... 人的主体性诉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终极内在动力。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是转型期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频发化、扩大化的主要动因。导致农民非制度参与的主体性因素主要体现为农民对政治参与制度的认知能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感、农民对基层干部和政治组织信任感的缺失及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的主体,其公民化的培育,政治自我的实现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等主体性的塑造,在民主政治秩序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和终极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政治主体性 非制度参与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人本视角下公民的政治主体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谢俊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59,共3页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公民政治主体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公民政治主体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要求。本文就如何构...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公民政治主体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公民政治主体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要求。本文就如何构建和实现公民政治主体性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主体性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萌化”到“反政治萌化”: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性的建构、再构与重构 被引量:23
8
作者 马川 孙妞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政治萌化”是当代青年在新媒体时代政治参与的公开性表达方式之一。自兴起以来,“政治萌化”逐步得到了主流媒体的首肯。而饶有趣味的是,2020年初,作为发起人的青年主动扛起了“反政治萌化”的大旗。从“政治萌化”到“反政治萌化”,... “政治萌化”是当代青年在新媒体时代政治参与的公开性表达方式之一。自兴起以来,“政治萌化”逐步得到了主流媒体的首肯。而饶有趣味的是,2020年初,作为发起人的青年主动扛起了“反政治萌化”的大旗。从“政治萌化”到“反政治萌化”,青年的政治参与经历了身体在场、沉浸式狂欢、理性化批判的流变,反映出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性建构、再构与重构的动态变化,揭示了以“萌”为核心的儿童文化的消减以及具有青年特征的成年文化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萌化 政治萌化 青年 政治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建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把握百年变局的堂奥。这一思想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方式确立了思想路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观念批判与实践推进相结合,展开其新时代的运行逻辑,让主体间交往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两个大局”中确立其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结构 主体思想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生成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正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53,共3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并非先在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渐次生成的;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规律观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过程,通过历史纵向与现实横向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互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并非先在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渐次生成的;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规律观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过程,通过历史纵向与现实横向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生成存在互渗、组合、回应超越和主导泛化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型、结构功能型和过程型三大具体规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生成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8
11
作者 项久雨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3-58,共6页
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教育者为主体的修正,它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 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教育者为主体的修正,它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应有本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条件和发展需求出发,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在方法论上倡导实践和交往,以人性的彰显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其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晓山 向勇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5-107,共3页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 ,并在教育过程...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 ,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使受教育者主体全面发展的主题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维价值 互动过程 加强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党内民主主体性动力的生成与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域
13
作者 朱映雪 黄满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2,共4页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的政治主体性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政治性本质统一于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人在创造历史的政治活动中具有政治主体性,这正是党员主体性动力生成的理论逻辑。然而,受各种因...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的政治主体性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政治性本质统一于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人在创造历史的政治活动中具有政治主体性,这正是党员主体性动力生成的理论逻辑。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政治主体地位在现实中尚未得到完全实现,党员的政治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遮蔽的状态,并直接制约着党员主体性动力的生成。因而,要使党员的主体性动力由潜在状态变为现实状态,必须通过民主意识培育、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创新力塑造等多种途径彰显党员的政治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民主 政治主体性 主体性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明的主体基础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月细 林楠 《理论月刊》 2005年第6期32-35,共4页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基础和支撑力量,对人的政治特性的形象概括——“政治人”进行中国语境下的辨析是研究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提前。本文通过对政治的内涵、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的分析,就中国语境中...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基础和支撑力量,对人的政治特性的形象概括——“政治人”进行中国语境下的辨析是研究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提前。本文通过对政治的内涵、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的分析,就中国语境中应该如何读解“政治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主体 政治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政治”的研究方法与分析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俊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人本政治,就是人与政治之间具有本质相关性的政治。人本政治的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分析人本政治现象的方式、途径、分析视角以及理论模型的总和。其方法论基础是人的哲学即人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它在人本政治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政治的... 人本政治,就是人与政治之间具有本质相关性的政治。人本政治的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分析人本政治现象的方式、途径、分析视角以及理论模型的总和。其方法论基础是人的哲学即人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它在人本政治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政治的人性分析方法、人的政治主体性分析方法、劳动人本的政治分析方法及其相应的分析视角,将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研究“人本政治”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政治的人学方法 政治的人性分析方法 人的政治主体性分析方法 劳动 人本的政治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扬之间风波起:论宋朝制诰文书与政治
16
作者 杨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7-104,160,共8页
宋代之制诰文书主要为用于包括宰执、皇亲在内的中、高级别人事任免、加勋封赠的"王言"文书,通常由善于文翰的两制词臣负责起草,于特定的政务体制下颁降及传播。由于文字书写、人物品评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制诰文书在宣表任... 宋代之制诰文书主要为用于包括宰执、皇亲在内的中、高级别人事任免、加勋封赠的"王言"文书,通常由善于文翰的两制词臣负责起草,于特定的政务体制下颁降及传播。由于文字书写、人物品评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制诰文书在宣表任罢之余,还产生额外、特殊之功用、影响:一者在褒贬人物方面可供发挥;二者或可成为政争的武器、文祸的口实。这种"工具"性能是宋代其他"王言"文书少有的。围绕制诰文书,宋朝士大夫之政治主体性有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制诰文书 “工具”性能 政治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自由主义”三相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志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3,153,共7页
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中,"道家自由主义"之出现,意在用传统道家作为接榫自由主义的文化土壤,由此形成了三种主要论述:第一种是政治自由主义,从道家"无为论"中分析出统治者一方面要缩减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尊重民众的... 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中,"道家自由主义"之出现,意在用传统道家作为接榫自由主义的文化土壤,由此形成了三种主要论述:第一种是政治自由主义,从道家"无为论"中分析出统治者一方面要缩减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尊重民众的政治主体性的结论;第二种将道家的"天道"等同于西方的自然法,从中阐释出自由主义来,此可谓"天道自由主义"。第三种则从道家(主要是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角度试图开出整全性自由主义来。这种论证思路弥补了自由主义退缩为政治自由主义之后在精神世界建设问题上的疲敝。这些论述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洞见和盲点,关系到"道家自由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因而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自由主义 政治主体性 天道 整全性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教师批判的价值诉求
18
作者 包智强 吕红日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1-13,共3页
作为教师公共性质的重要表征,教师批判从专业批判和社会生活批判两个方面倡导教师的政治主体性和公民的政治主体性。无论是对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专业批判还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的社会生活批判,教师都需具备批判的理论、批判的勇气和批判... 作为教师公共性质的重要表征,教师批判从专业批判和社会生活批判两个方面倡导教师的政治主体性和公民的政治主体性。无论是对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专业批判还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的社会生活批判,教师都需具备批判的理论、批判的勇气和批判的理性等批判性条件。围绕"公正与民主"主题,建设"公正与民主"课堂,实施社会批判的公民教育,以专业者和业余者身份介入社会批判,这些是实施教师批判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教师批判 政治主体性 课程与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类现代性规划及其限度
19
作者 牛俐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49,共8页
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发展也是现代性困境逐渐暴露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另类现代性规划以身体与理性的二元关系为切入点,将现代性定义为基于财产所有权之上的主体性生产装置。因此,追求主体性的自我生产权实现的可能性就成为反思现代性的新... 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发展也是现代性困境逐渐暴露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另类现代性规划以身体与理性的二元关系为切入点,将现代性定义为基于财产所有权之上的主体性生产装置。因此,追求主体性的自我生产权实现的可能性就成为反思现代性的新范式。另类现代性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以身体与新劳动范式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重构。它以共同性财富为基础,以主体性政治为内容,以“出离”为手段,试图在新技术条件下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新人性来获得主体性的自我生产权,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另类现代性规划的身体立场凸显了其对新技术条件下个体生命形态的关怀,但由于无法超越现代文明提供的价值理念,从而构成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完善而非彻底决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政治 共同性 出离 生命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探讨》2005年总目录
20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7-182,共6页
关键词 理论探讨 政治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黑龙江省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