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政治不信任的原因:政治文化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郝宇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6,共6页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政治不信任现象,这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从政治文化视角观察,出现政治不信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基于人性善假设的制度设计理念、多元与混乱的价值观念体系、缺...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政治不信任现象,这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不利的。从政治文化视角观察,出现政治不信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基于人性善假设的制度设计理念、多元与混乱的价值观念体系、缺失了的耻感文化等。对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不信任现象,应当注意三点:一是要勇于直面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不信任现象,二是准确判断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不信任现象的性质,三是要认识到政治不信任也有其正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转型 政治不信任 原因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品宇 刘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107,共15页
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动态关系变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信任可以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旅游学者很少关注到信任话题。文章以广东汕尾红海湾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 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动态关系变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信任可以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旅游学者很少关注到信任话题。文章以广东汕尾红海湾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进一步通过空间实践影响旅游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政治不信任受到权力关系、收益成本感知、政治经济绩效、人际信任和文化导向5个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社会互动和历史文化的复杂关系中交织形成的。政治不信任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与地方社区之间拒绝社会交换以及社会资本的断裂,增加了旅游政策运行成本,延缓了旅游发展进程。研究一方面把政治信任理论视角引入国内旅游研究,另一方面修订和补充了旅游发展与政治信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对政治信任研究的批判性思考。研究有助于推动从旅游管理"过程"的关注向旅游开发"起点"的关注,即政治信任问题一定程度上先天奠定了旅游发展的成功或失败,这为当下旅游开发中的善治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治不信任 旅游支持 社会交换 社会资本 红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 被引量:18
3
作者 上官酒瑞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27,共4页
任何关于中国社会政治信任水平或高或低的简单判断,都会失之偏颇而难于形成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根据政治信任理论和民众的政治不信任表达,可以形成政治信任现状的基本判断:政治信任在类型学上属于转型形态;政治信... 任何关于中国社会政治信任水平或高或低的简单判断,都会失之偏颇而难于形成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根据政治信任理论和民众的政治不信任表达,可以形成政治信任现状的基本判断:政治信任在类型学上属于转型形态;政治信任水平呈现为高低共存的非均衡格局;政治信任流失呈强化趋势,不信任压力增强;政治不信任表达形式日益多样化;政治不信任总体具有可协调性,处于可控范围。同时,政治信任缺损还隐含着不少风险,可能导致政治信任的整体性坍塌,造成公共政策的阻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级差政治信任 政治不信任 政治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问题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孝云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80,共5页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政治不信任。政治不信任具体表现为:利益型政治不信任、官员腐败型政治不信任、决策失误型政治不信任、"假大空话"型政治不信任、强制型权力下...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政治不信任。政治不信任具体表现为:利益型政治不信任、官员腐败型政治不信任、决策失误型政治不信任、"假大空话"型政治不信任、强制型权力下的政治不信任等方面。而构建政治信任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政治信任 政治不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员财产申报:从政策调整到立法突破 被引量:7
5
作者 梅丽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66,共4页
官员财产申报立法在我国已具备了雄厚的民意基础。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为逻辑起点,但其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官员让渡个人部分隐私以保护公众利益是建立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的基本认识... 官员财产申报立法在我国已具备了雄厚的民意基础。官员财产申报立法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为逻辑起点,但其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官员让渡个人部分隐私以保护公众利益是建立官员财产申报立法的基本认识前提。官员财产申报法的出台和实施既需要政治决断,也需要理性和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申报立法 政治不信任 政治信任 制度信任 公权力 公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