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59,共2页
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曾军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伟大创举,其意义和影响广泛而深刻。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本文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赋予村民委员会以准政权... 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曾军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伟大创举,其意义和影响广泛而深刻。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本文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赋予村民委员会以准政权的性质和地位,是适宜的。村民自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委会 村民自治 政权化 政权性质 乡镇政府 行政强制权 村民自治制度 自治性 组织形式 改进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历史上宗族组织的政权化倾向 被引量:5
2
作者 叶娟丽 《学术论坛》 200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在我国历史上 ,宗族组织不仅是个血缘单位 ,还是个准经济单位和准政治单位 ,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和当时的政权组织有很大的类似性。如宗族组织内部存在着与阶级关系相对应的身分等级秩序 ;与官僚机构相对应的宗族机构 ;与国法相对应的宗... 在我国历史上 ,宗族组织不仅是个血缘单位 ,还是个准经济单位和准政治单位 ,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和当时的政权组织有很大的类似性。如宗族组织内部存在着与阶级关系相对应的身分等级秩序 ;与官僚机构相对应的宗族机构 ;与国法相对应的宗族法 ;与政权一脉相承的族权 ,呈现出明显的政权化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宗族组织 族权 政权化 宗族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正党风必须防止执政党的政权化倾向
3
作者 刘旭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5,共2页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而进一步理顺政党与政权的关系,防止执政党的政权化倾向,是当前端正党风,防止政党特殊化和政权官僚化的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执政党 政权化倾向 政党政治 党风建设 执政党 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权内卷化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绩效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国礼 《学海》 2001年第1期132-135,共4页
本文以“政权内卷化”这一概念为分析工具 ,讨论了在政治内卷化的制度安排之下 ,政权在集体化时期对土地产权的入侵所导致的产权悖论 ,进而导致的经济绩效低下的问题。同时 ,集体化的土地制度安排本身必然包含着制度创新的动力 ,也预示... 本文以“政权内卷化”这一概念为分析工具 ,讨论了在政治内卷化的制度安排之下 ,政权在集体化时期对土地产权的入侵所导致的产权悖论 ,进而导致的经济绩效低下的问题。同时 ,集体化的土地制度安排本身必然包含着制度创新的动力 ,也预示着由国家纯粹按照自己利益一手安排产权时代的结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内卷 经济绩效 土地产权 集体土地制度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行政层级的改革思考 被引量:9
5
作者 魏晶雪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我国目前实行的五级行政架构,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减少政府行政层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推进减少政府行政层级改革的目标是撤地、虚乡,建立中央、省、县... 我国目前实行的五级行政架构,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减少政府行政层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推进减少政府行政层级改革的目标是撤地、虚乡,建立中央、省、县三级政府管理架构。该文分析"市管县"体制的弊端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指出实行"省管县"体制的趋势,提出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分析乡级政权的改革思路,指出变乡镇政府为县的派出机构可行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层级 省管县体制 乡级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伟中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9-123,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制度性改革对象———保甲制被南京国民党政府重新拾起 ,并逐渐在全国推行 ,这就是所谓保甲制的“复兴”。这种“复兴”固然与传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由于具体历史背景的不同 ,国民党这时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制度性改革对象———保甲制被南京国民党政府重新拾起 ,并逐渐在全国推行 ,这就是所谓保甲制的“复兴”。这种“复兴”固然与传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由于具体历史背景的不同 ,国民党这时推行的保甲可分为“剿共”保甲和“新县制”保甲两种体制 ,它们在推行目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同时 ,它们又同属于保甲制由式微到复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保甲与自治的关系由相互对立发展到了相互融通 ,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也在一步步地加强 ,出现了国家政权“内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制度 '剿共'保甲 '新县制'保甲 国家政权'内卷' 南京国民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