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兼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定位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筱秀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86,共12页
长期以来,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国体建设得到重视,而政体完善与政体对国体表达的充分性成为被忽视的问题。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经验是:人民统治是恒立的,人民统治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最好的政体形式莫过于混... 长期以来,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化、片面化理解,国体建设得到重视,而政体完善与政体对国体表达的充分性成为被忽视的问题。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经验是:人民统治是恒立的,人民统治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最好的政体形式莫过于混合政体,混合政体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互补与制衡。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由于"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弹性转换,使得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持了一定的调适性和灵活性,但在政体层面对国家政权基础的扩大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回应与体现。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政体对国体的表达与回应,也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政体,可以把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体对国体表达的补充形式,更加全面地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体 政体 完善政体 人民政协制度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法治化完善 被引量:8
2
作者 高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79,共5页
人民政协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现有的人民政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政协制度的法治化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项制度法理价值的茫... 人民政协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现有的人民政协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政协制度的法治化不足,主要表现为该项制度法理价值的茫然性和法制定位的欠缺性。基于此,应在把握人民政协制度的法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该制度的法典化改造,从而实现人民政协制度的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制度 法治化 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央与地方争议的解决机制——以政协制度的协商与团结功能为中心 被引量:5
3
作者 戴激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建立有效的中央地方争议解决机制,对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至为关键。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争议,在增强中央权威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 建立有效的中央地方争议解决机制,对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至为关键。如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争议,在增强中央权威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宪政难题。利用我国现有宪法制度资源,在政协制度中创设协商机制,建立中央地方争议协调委员会作为处理中央地方矛盾的专门机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地方争议解决制度化方案的有益尝试,也是充分发挥政协的协商团结功能,实现中央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政协制度 法治 协商团结 中央地方争议协调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制度的政治优势与理论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红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7,共5页
以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为基本特征,以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为基本方针的人民政协制度,既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政治优势,又蕴涵着丰富的合作、协商、和谐统一思想,这种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有关,也与"和谐共生、... 以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为基本特征,以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为基本方针的人民政协制度,既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政治优势,又蕴涵着丰富的合作、协商、和谐统一思想,这种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有关,也与"和谐共生、有序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与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合作主义、协商民主、协同学等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思想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制度 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政协制度的成长及完善--以协商民主范式为分析框架
5
作者 戴激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6期43-50,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追求社会主义民主理想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针对传统的选举民主越来越难以圆满解释西方社会的现实,西方理论界提出以宪法为中心的程序主义协商范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追求社会主义民主理想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针对传统的选举民主越来越难以圆满解释西方社会的现实,西方理论界提出以宪法为中心的程序主义协商范式,试图解决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以保证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正当合法性。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设计,借鉴协商民主理论,完善政协制度首先应对政协制度的宪法地位和职能进行明确规定,将政协制度纳入法治国家建设框架,健全人民政协工作的程序机制,同时推进人大的选举民主与政协的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和谐圆融地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 政协制度 法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政协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地位——以政协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为分析重点
6
作者 于秋兰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S2期44-45,共2页
政协制度是以人民政协为主体而形成的政治制度,它在我国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地位、特别是与政党制度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历史上,政协一直是包括党派成员在内的社会精英参政的制度化渠道;现实中,人民政协在性质、职能和作用上都已经体现出... 政协制度是以人民政协为主体而形成的政治制度,它在我国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地位、特别是与政党制度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历史上,政协一直是包括党派成员在内的社会精英参政的制度化渠道;现实中,人民政协在性质、职能和作用上都已经体现出独有的、不同于一般统一战线组织的制度特点和属性;而从推动社会利益有序表达、促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角度,确立政协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形成两种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两个机构(人大、政协)——两种制度(人大制度、政协制度)的相互对应,更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协制度 政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在新时代更加成熟定型的路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杨畅 +2 位作者 唐励 吴志国 陈扬 《毛泽东研究》 2019年第6期29-37,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强调这一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这一重要思想阐明了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和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强调这一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这一重要思想阐明了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奠定了新时代人民政协担当新使命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聚焦人民政协制度的中国特色,分析人民政协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理论、历史使命、功能定位等根源,并建设性地提出新时代努力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成熟定型 人民政协工作 基础理论 功能定位 路径思考 更加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 被引量:12
8
作者 佟德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4,共5页
人民政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人民政协制度以其特有的治理效能,在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治理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中国最广泛、最真实... 人民政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人民政协制度以其特有的治理效能,在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治理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中国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等作出了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制度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昕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3期94-97,共4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为我国党政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回顾近代历史上党政关系的基础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党政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政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执政,依照法律管理国家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为我国党政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回顾近代历史上党政关系的基础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党政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政党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执政,依照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事务,保障人民的切实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政党关系 多党合作 政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政党制度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胜 谢忠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9-22,共4页
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论"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利益表达、社会整合和决策民主方面具有旧式政党制度不可比... 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论"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利益表达、社会整合和决策民主方面具有旧式政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必须强化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新型政党的内在机理和有效形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制度 制度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论与价值本源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路透析——兼与李景治先生商榷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怀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任何一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的时代呈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约定和外延限定。协商民主研究西方先于我国,我们只有坚持"打通—交流—构建"的研究致向,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中国民主政治的世界认同... 任何一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的时代呈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约定和外延限定。协商民主研究西方先于我国,我们只有坚持"打通—交流—构建"的研究致向,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中国民主政治的世界认同感。为此,在全面把握协商民主的道德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准确剖析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理解协商民主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差异、梳理协商民主与竞争民主的共存互动关系,克服理论研究的"泛协商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化";系统阐释协商民主的主体构成及其特征,有利于拓展协商主体范围,彰显"人民民主"国家性质,构建协商民主主体平等关系,实现协商主体的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的交叉和统一,避免协商主体的"精英化"和"权力化";理性分析协商民主的实践范围和路径优化,有利于把握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探寻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协制度 竞争民主 普通公众 基层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宪法学思考
12
作者 戴激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60,共4页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高法律依据,《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宪法》并从运行原则、制度载体、必要条件、现实保障等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了规范依据...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高法律依据,《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宪法》并从运行原则、制度载体、必要条件、现实保障等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提供了规范依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应当坚持《宪法》规定的原则,同时通过宪法解释对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设计,促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为协商民主的良好运行提供坚实的宪法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协制度 宪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下的协商民主:双轨制模式及其完善
13
作者 戴激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6期55-61,共7页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坚持立法和决策的正当合法性来源于自由平等的公民的讨论、协商和审议,这也是实现真实民主和公民自治的基本途径。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核心目标是为运转良好的民主秩序创造前提,给社...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坚持立法和决策的正当合法性来源于自由平等的公民的讨论、协商和审议,这也是实现真实民主和公民自治的基本途径。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核心目标是为运转良好的民主秩序创造前提,给社会的协商群体提供广泛参与的空间。我国宪法确立的是一种双轨制协商民主模式,包括正式的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制度与非正式的公共领域的灵活协商机制。借鉴协商民主理论,推进国家层面的协商制度的重点是加强政协制度建设;完善公共领域的协商机制的前提是畅行宪法教育,以型塑具有关心公共事务美德的协商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双轨制模式 政协制度 公共领域 宪法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