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玲 马良灿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9,共9页
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 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政党组织 乡村振兴 政党-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构建的三元维度——基于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薛焱 张梦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1,共5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准确理解,既注重文化理论、文化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准确理解,既注重文化理论、文化政策与文化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注重政党、国家、社会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及其相互协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战略 政党-国家-社会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 被引量:34
3
作者 潘泽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40,共10页
用“政党-国家-社会”范式来重新诠释、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才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机制创新,进一步开拓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组织网络,经由嵌入式治理中的功能性嵌入、结构... 用“政党-国家-社会”范式来重新诠释、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才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机制创新,进一步开拓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组织网络,经由嵌入式治理中的功能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资源性嵌入、吸纳型政治中的“政党吸纳社会”和“政党吸纳行政”、政党统合治理中的使命型政党、政治社会化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培育等方式,实现了政党治理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行动中,以强大的政党合法性为基础,以合法性政治动员为手段,通过吸纳机制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服务引领机制提升政党服务效能,强化了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网络渗透,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引领、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全面推进了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未来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治理 政党-国家-社会范式 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的政党变革——基于中外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红凛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网络的发展,没有国家、没有政党能够摆脱其影响,各国政党都面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那么,各国政党如何回应信息化挑战,实行党建信息化、改善内部结构、实行党内民主、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密切联系民众...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网络的发展,没有国家、没有政党能够摆脱其影响,各国政党都面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那么,各国政党如何回应信息化挑战,实行党建信息化、改善内部结构、实行党内民主、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密切联系民众?这是当代政党政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既促进了对当今时代社会变革与政党变革的中外比较与思考,也促进了中外政党对回应信息化挑战的思路与对策的探讨,还深化了对世界政党共性与个性的认识。而对相关理论的共识与认识分歧,将有助于深化对政党政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政党变革 政党认同 党内民主 政党-国家-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国家建构的中国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宇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46-152,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近代中国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失败,其重要原因是缺失一种支撑性力量,即现代政党。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国家建构之中国逻辑的创新性观点凝练是“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近代中国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失败,其重要原因是缺失一种支撑性力量,即现代政党。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国家建构之中国逻辑的创新性观点凝练是“政党—国家—社会”的进路,这异于西方国家“社会—国家—政党”的建构进路。但中华民国并未在新的政治原则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成功转型与建构。诚然,国民党党治国家的失败并非缘于其党治国家。而作为现代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其组织化力量的政治整合,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社会结构超复杂的民族国家,建构为一个稳定、有序、繁荣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政党-国家-社会 中国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党建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历史考察
6
作者 聂平平 万苏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以党建国,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存在,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限制了研究者对政党主体作用的想象力,无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失序、社会崩塌的双弱格局中应运而生。作为新生政治... 以党建国,是不能忽视的历史存在,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限制了研究者对政党主体作用的想象力,无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失序、社会崩塌的双弱格局中应运而生。作为新生政治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领导者,它也是整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力量的组织者。文章以“政党中心主义”为标识性概念,将中国共产党视为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关键要素,在“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中,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执政过程的“以党建国”实践展开历史考察,深入探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关键要素,在从制度之源到现代国家建设历史之维的理论思考中,揭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政党-国家-社会 政党中心主义 以党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