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地方治理中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与协商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燕妮
-
机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7-173,共7页
-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14CDJJ05)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J16YA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在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政治场域中,执政党、社会构成我国地方治理的重要主体要素,执政党-社会的关系结构和互动状态则成为考量当代中国地方治理转型和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主体性、自治性和公共性的新特征,为新时代党社关系构建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现实依据。在地方治理实践中,执政党与社会互动关系基本构成包括执政党对社会领导与服务,社会对执政党互补与制约的两个基本面向,党社良性互动既为地方新型治理形态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权威和合法性基础。党社协商是有效驱动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创新和最优路径,它有利于吸纳公民参与地方治理、增进地方政策创设的合法性和民主化以及推动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地方治理
执政党与社会关系
互动
党社协商
-
分类号
D6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党如何塑造社会群体?——以社会组织孵化器党建为例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王杨
-
机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138,共9页
-
基金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重构社区——社会网络视角下社区共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18FSH007)
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志愿服务合法化路径研究”(FRF-TP-20-017A3)。
-
文摘
党统合社会的目标不仅是结构性的,还需要实现一种共同体意识凝结和政治团结状态。从政党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这需要通过执政党创造性的活动予以整合,以塑造社会群体。本文以社会组织孵化器党建为案例,发现党通过社会组织塑造社会群体是一个政治身份认同——共同体意识——集体行动力的三维度塑造过程。党从身份、组织和制度三个层次进行整合性的政治表达,运用多元化政治表达工具,塑造社会群体政治身份认同,建构和巩固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集体行动中的一致性和团结性。
-
关键词
党
社会群体
政党与社会关系
社会组织党建
-
Keywords
the Party
Social Groups
Political Parties-society Relations
Party Building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