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民国初期政体模式选择的宪政反思
1
作者 夏新华 王小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100,共9页
清末民初困境重重,政局多变。政体模式的争鸣是清末民初政局的重要脉络。内阁制与总统制是争执的焦点,理论上的争鸣与实践中的交锋都在这两大政体间展开。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任何一方以机遇,两大政体模式都在民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昙花一... 清末民初困境重重,政局多变。政体模式的争鸣是清末民初政局的重要脉络。内阁制与总统制是争执的焦点,理论上的争鸣与实践中的交锋都在这两大政体间展开。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任何一方以机遇,两大政体模式都在民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后发外源性的宪政文化没能给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提供应有的沃土;幼稚的政治团体难以担当推动政党政治的重任;威权主义传统与文化心理催生的军权政治从根本上取缔了民国初期建立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政体模式 内阁制 总统制 宪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2
作者 罗嗣炬 王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2-47,共6页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罗嗣炬王鹏一、体制内分权下的社会嬗变及危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王朝不愿打开的大门。自此,中国在外部现代性因子刺激、示范作用下,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罗嗣炬王鹏一、体制内分权下的社会嬗变及危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王朝不愿打开的大门。自此,中国在外部现代性因子刺激、示范作用下,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中国现代化不是自身现代性积累、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政体模式 社会嬗变 晚清时期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中国政体模式与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开明专制论”评析
3
作者 姚传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对于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而言,一个能够稳定政局、集中国力的政治体制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为了中国的现代化,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开明专制”的主张。但他的这一主张,在当初则为人们咒骂,在今天则为人们所忽视,以致湮没无闻... 对于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而言,一个能够稳定政局、集中国力的政治体制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为了中国的现代化,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开明专制”的主张。但他的这一主张,在当初则为人们咒骂,在今天则为人们所忽视,以致湮没无闻①。在下个世纪即将来临,在东亚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明专制 梁启超 政治民主化 现代化进程 政体模式 现代化思想 民主政治 后进国家 历史唯物主义 李光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监察体制改革对我国政体模式的创新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尧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32,共8页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视角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创制国家监察权以优化国家政治权力配置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把政治权力关进制度...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视角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创制国家监察权以优化国家政治权力配置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把政治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将我国政体从原先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格局转变为立法、监察、行政、司法"四位一体"的政体模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政体模式。这一政体模式的创新突破了传统政体理论的窠臼,可以为国际社会政体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 监察体制改革 政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道重要还是治道重要? 被引量:3
5
作者 方朝晖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75,共5页
牟宗三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大缺陷之一,是只关心“治道”而忽视“政道”。政道是政体模式,治道是治国方式。中国人自古只讨论治国方式,不知道改造政体;由于士大夫“始终不向政道用心”,中国自古只有“治权的民主”,没有“... 牟宗三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大缺陷之一,是只关心“治道”而忽视“政道”。政道是政体模式,治道是治国方式。中国人自古只讨论治国方式,不知道改造政体;由于士大夫“始终不向政道用心”,中国自古只有“治权的民主”,没有“政权的民主”①;由于士大夫一味向治道用心,理想的政治“只有靠著‘圣君贤相’的出现”②。因此,在他看来,政道远比治道重要,现代中国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政体改造而不是治道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道 政道 古代政治思想 政体模式 治国方式 中国人 中国政治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的真正出路
6
作者 方朝晖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1,共2页
治道是治国方式,政道是政体模式。许多学者认为,政道远比治道重要,现代中国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政体改造而不是治道探索。然而,这种观点可以说犯了所谓“理性建构论”的错误。所谓理性建构论,指忽略政体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心理基础,... 治道是治国方式,政道是政体模式。许多学者认为,政道远比治道重要,现代中国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政体改造而不是治道探索。然而,这种观点可以说犯了所谓“理性建构论”的错误。所谓理性建构论,指忽略政体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心理基础,相信最重要的制度可以通过理性人为地设计并建构出来。理性建构论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导致“政体决定论”,将政体看成是万能的、超时空有效的理想来追求,认识不到政体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政体模式 理性人 建构论 治国方式 心理基础 历史文化 严重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