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夏商国家政体形式初探
- 1
-
-
作者
邱永明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
-
出处
《江海学刊》
198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
文摘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各派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列宁指出,国家形式极其繁杂。在奴隶占有制时期,“已经有各种不同的国家形式。那时已经有君主制和共和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区别。”①那么,我国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属于何种政体呢?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此争论热烈,丛脞纷纭。有些文章认为,城邦制度是全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代各个民族无例外地都经过城邦阶段,其理由是奴隶社会的国家政体必然同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有着明显的联系。
-
关键词
国家形式
政体形式
夏商时期
城邦制度
阶级力量
历史条件
对比关系
政治力量
-
分类号
D61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罗马共和政体衰亡原因新解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共乐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
文摘
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并不具备像共和末期的罗马那样建立帝国的条件和动力。杨共乐分析了经济因素在罗马由共和政体向元首政体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政体的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刘林海分析了罗马帝国后期的"永恒的罗马"的观念,指出虽然"永恒的罗马"的观念并没有随着罗马的衰亡而消失,甚至有所强化,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随着现实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种调整是与罗马历史传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特点相一致的。
-
关键词
共和政体
罗马
衰亡原因
政体形式
发祥地
君主制
民主制
贵族制
-
Keywords
the turn of civilization
city-states of ancient Greece
Rome
'eternal Rome'
-
分类号
D08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台湾地区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路径、特点及走向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英津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
-
出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2,共3页
-
文摘
我国台湾地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几经演变,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政体形式。它虽然在外观上具有"半总统制"的某些特征,但在实质上却已倾向于"总统制",然而又与典型的"总统制"有所不同。台湾现行政体形式仍处于尚未定型的演化状态之中,其未来发展走向很可能是"总统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政体形式
“半总统制”
-
分类号
D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国家发生三种政体说
- 4
-
-
作者
宫长为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1-127,共7页
-
文摘
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军事民主制是它的必经阶段,由于过渡时期的政治形态的差异,国家政体形式的产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而各类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形式。大体说来,像德意志的征战立国,多为君主政体类型;雅典、罗马的从氏族内部发生,多为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类型。国家产生伊始,其政体类型应以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居多,类似雅典那种民主政体。
-
关键词
政体形式
君主政体
军事民主制
贵族政体
亚里士多德
过渡时期
民主政体
政治形态
吉尔伽美什
斯巴达
-
分类号
D034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国体、政体与民主
- 5
-
-
作者
李元书
-
机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5年第2期30-35,共6页
-
文摘
重视对国体、政体与民主的研究,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它表明哪个(哪些)阶级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哪个(哪些)阶级在国家中属于同盟者,哪个(哪些)阶级在国家中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简言之,国体即“
-
关键词
国家制度
民主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
国体
国家政权
政体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牟宗三对船山政治思想局限性评价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孙钦香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8-182,共5页
-
文摘
牟宗三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对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对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
关键词
牟宗三
王船山
新外王
政体形式
民主政体
圣君贤相
-
分类号
B249.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中古西欧城市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李勤
章村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23-28,共6页
-
文摘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古西欧城市对西欧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认为:中古西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曾使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在西欧的解体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
-
关键词
世界史
经济结构
阶级关系
政体形式
思想文化
-
分类号
C912.8
[经济管理]
-
-
题名从古代城市的起源论城邦问题
- 8
-
-
作者
栾科军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80-84,共5页
-
文摘
“城邦”是个外来语,一般是指古代的城市国家,这是史学家所公认的。但是,对于“城邦”涵义的理解,主要是指国土规模还是一种政体形式,或者兼而有之;世界各国是否都经历了城邦阶段等问题,却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作老认为“城邦”与国家政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城邦是指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形式。本文试从城市、国家、城邦之间的关系,略叙一管之见,以求同仁指正。一。
-
关键词
斯巴达城邦
城市形成
古代城市
政体形式
原始社会末期
小国寡民
共和政体
史学家
早期国家
国家机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