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红山铁矿二期大参数放矿试验 被引量:8
1
作者 余正方 《现代矿业》 CAS 2014年第2期14-16,共3页
放矿工作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核心工作,为保证大红山铁矿一、二期生产的正常衔接及大参数回采需要,开展大参数放矿试验,通过单体及立体放矿试验,得到各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回贫指标,从而确定最佳放矿步距及进路参数,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指... 放矿工作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核心工作,为保证大红山铁矿一、二期生产的正常衔接及大参数回采需要,开展大参数放矿试验,通过单体及立体放矿试验,得到各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回贫指标,从而确定最佳放矿步距及进路参数,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铁 大参数 放矿试验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冠矿业崩落法放矿试验优化采场进路参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敏杰 陆玉根 《现代矿业》 CAS 2022年第7期64-66,76,共4页
为研究适合于融冠矿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进路口尺寸,验证优化增加进路间距后扩大进路尺寸宽度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开展了放矿试验优化采场进路参数的研究。放矿单体试验得出了不同放出高度下放矿椭球体的发育形态。将单体试验绘制出的椭... 为研究适合于融冠矿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进路口尺寸,验证优化增加进路间距后扩大进路尺寸宽度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开展了放矿试验优化采场进路参数的研究。放矿单体试验得出了不同放出高度下放矿椭球体的发育形态。将单体试验绘制出的椭球体按照目前井下采用的不同采场结构参数组合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分段高度为12 m时,进路间距取15 m,进路口宽度取6 m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组合。自962 m分段水平以下,矿山增大进路间距值至15 m。通过立体试验数据分析表明:进路间距值增至15 m,需同时将进路宽度扩大至6 m,以实现放出椭球体两两相切,使得贫化和损失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落法放矿试验 采场进路参数优化 单体试验 立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游式湿排尾矿分级分区放矿筑坝工艺试验及应用
3
作者 刘涛 李尚福 +1 位作者 曾霄祥 曹其光 《现代矿业》 CAS 2020年第8期186-190,207,共6页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 针对上游式湿排尾矿库入库尾矿粒度偏细、浓度偏高、不易分选的特点,为实现尾矿的安全堆存,采用分级分区放矿,将粗细尾矿分级后,粗颗粒尾矿优先在坝前放矿,细颗粒尾矿在上游库内排放。通过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实施旋流器分级分区放矿筑坝试验,将入库尾矿经FX-250型水力旋流器在0.1 MPa压力下进行分级,将沉砂质量浓度稀释至35%以下排放在坝前,取样检测表明,坝前20 m范围内+0.075 mm尾矿占比在90%左右,坝前40 m范围粗颗粒含量明显增加。通过在粗尾矿沉积的坝前区构筑池填法子埂,使粗尾矿集中在坝前最小干滩长度范围内沉积形成安全超高区;将溢流汇集后经管道输送至上游库内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上游式尾矿分级分区排放工艺能够很好地解决细粒高浓度尾矿采用坝前水力冲积放矿存在的防洪不足及坝体稳定性不高的问题。该尾矿堆存工艺在南京梅山山景尾矿库成功应用,既解决了尾矿库前期运行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分级堆存 筑坝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回采空间内贫矿资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低贫损开采方案研究
4
作者 谭宝会 王虎 +5 位作者 张志贵 王永定 龙卫国 龚臻 何建元 陈星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做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贫损控制对于矿山经济效益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当矿床开采条件复杂、矿石品位较低时,矿石贫损控制难度将会大幅增加,在此条件下如何做好矿石贫损控制一直是崩落法开采方向的重要关注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 做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贫损控制对于矿山经济效益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当矿床开采条件复杂、矿石品位较低时,矿石贫损控制难度将会大幅增加,在此条件下如何做好矿石贫损控制一直是崩落法开采方向的重要关注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仅可布置4个分段,回采空间十分有限,不利于矿石的贫损控制,加之西二采区矿石品位较低但经济价值较高,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矿石贫损。针对西二采区的复杂开采条件及贫损控制需求,提出了一种“首采分段总量控制出矿、中间分段低贫化出矿、最末分段低贫化出矿+辅助进路回收残留矿石”的组合式低贫损回采方案。以西二采区为工程背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高仿真度的物理放矿模型并对该方案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在暂时不考虑回收最末分段残留矿石的情况下,该方案可使西二采区崩落法采场的矿石回收率达到75.6%,而废石混入率仅为6.0%,在确保矿石回收率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矿石贫化。该方案在现场应用后,实际的矿石回收指标与试验结果基本接近,表明该方案在西二采区有限回采空间内实现了贫矿资源低成本、高质量回收的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资源 有限回采空间 放矿试验 贫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沟铁矿崩矿步距与进路间距的耦合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锋 甘德清 +2 位作者 陈超 卢宏建 李泽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102,共4页
基于放出体和崩落体最大程度吻合理论,耦合优化庙沟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矿步距和进路间距。结合结构参数和实际体积贫化率与回收率的经验公式,推导质量回贫差的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崩矿步距的理论最优进路间距、放出体体积和质量回贫... 基于放出体和崩落体最大程度吻合理论,耦合优化庙沟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矿步距和进路间距。结合结构参数和实际体积贫化率与回收率的经验公式,推导质量回贫差的数学模型,计算不同崩矿步距的理论最优进路间距、放出体体积和质量回贫差。综合理论计算结果和工程类比法选择试验参数,进行1∶50比例尺立体模型相似模拟放矿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回贫差数学模型是可靠的,同时得出最优崩矿步距约为3.6m,最优进路间距为16.5~1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距 进路间距 回贫差 数学模型 放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覆盖层形成模拟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何佳峰 陈星明 +1 位作者 雷刚 李英碧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6年第3期5-8,共4页
随着露天开采的结束,某大型铁矿逐渐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并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与国内外许多露天转地下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不同的是,此铁矿采用了崩落顶部分段矿石的方式来形成矿石覆盖层。据初步估算,已形成的矿石覆盖层... 随着露天开采的结束,某大型铁矿逐渐由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并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与国内外许多露天转地下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不同的是,此铁矿采用了崩落顶部分段矿石的方式来形成矿石覆盖层。据初步估算,已形成的矿石覆盖层经济价值巨大。矿山计划在下分段回采中回收这部分矿石覆盖层,则必须首先明确现有覆盖层的最终形态及厚度。通过物理模拟试验,分析覆盖层的最终形态及厚度,为矿石覆盖层的回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类似矿山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石覆盖层 放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矿山破碎站成品矿仓振动助流器的研制及应用
7
作者 张春阳 曹平 +1 位作者 仵锋锋 万琳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1-528,共8页
基于中铝河南分公司下属的洛阳铝矿和巩义铝矿矿石粉粒含量高,矿石在仓内积压后很容易黏仓、起拱、卡斗,导致仓内矿石难以从漏斗口流出,给矿石装车外运带来严重影响等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室内模拟试验,发现水的质量分数和仓壁摩擦因素对... 基于中铝河南分公司下属的洛阳铝矿和巩义铝矿矿石粉粒含量高,矿石在仓内积压后很容易黏仓、起拱、卡斗,导致仓内矿石难以从漏斗口流出,给矿石装车外运带来严重影响等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室内模拟试验,发现水的质量分数和仓壁摩擦因素对矿石流动性影响很大。以室内实验为依据,结合振动助流理论基本原理,在混凝土插入式振动器基础上,研制仓内悬垂式振动助流器,并将其振动棒直接插入仓内矿石流动性最差的死角部位,从而优化仓内矿石流动性;采用PFC2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仓内悬垂式振动助流器对于底部和侧面放矿不仅具有很好的助流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矿石对仓壁的动态侧压力;底部放矿现场工业试验证明该助流器在现场应用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仓 起拱 卡斗 振动助流理论 放矿试验 仓内悬垂式振动助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落法进路布置及出矿量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冬生 陆玉根 《采矿技术》 2021年第5期12-15,共4页
放矿工作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核心工作,其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矿石回采率及贫化率指标。以河南祁雨沟金矿为工程实例,针对生产中存在的进路布置及出矿量问题,通过单体试验揭示其放矿椭球体形态,同时开展立体放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放矿工作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核心工作,其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矿石回采率及贫化率指标。以河南祁雨沟金矿为工程实例,针对生产中存在的进路布置及出矿量问题,通过单体试验揭示其放矿椭球体形态,同时开展立体放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进路上下交错布置的回采及贫化综合指标显著优于进路上下对齐布置的指标;同时,出矿量为爆破量100%的回采及贫化指标优于出矿量115%的指标。据此指导矿山生产,在325 m以下各分段将上下分段进路呈交错布置,同时严格放矿管理,控制超量出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路布置 单体放矿试验 立体放矿试验 崩落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唐小龙 黄滚 +2 位作者 时磊 王满 杨凯 《现代矿业》 CAS 2017年第9期77-79,共3页
某铁矿自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后,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实际生产中出现了损失贫化大、块度两级分化严重、眉线保持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正常生产。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通过单体及立体放矿试验对矿山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推荐... 某铁矿自露天转入地下开采后,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实际生产中出现了损失贫化大、块度两级分化严重、眉线保持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山正常生产。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通过单体及立体放矿试验对矿山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推荐了最优的结构参数为20 m×18 m×4 m(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崩矿步距),对于进一步提高回采率、降低贫化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 放矿试验 随机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雨沟金矿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庆祥 刘冬生 陆玉根 《现代矿业》 CAS 2023年第10期84-86,共3页
祁雨沟金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为进一步降低损失贫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了实验室立体放矿试验。共完成了15组多参数立体放矿试验,包括进路口布置方式、不同出矿量、不同采场结构参数、不同放矿步距及以及不同矿种的放矿对比,... 祁雨沟金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为进一步降低损失贫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了实验室立体放矿试验。共完成了15组多参数立体放矿试验,包括进路口布置方式、不同出矿量、不同采场结构参数、不同放矿步距及以及不同矿种的放矿对比,得到各组合参数相应的回贫指标,根据指标情况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立体放矿试验 采场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山铁矿过渡分层凿岩爆破参数优化
11
作者 杨潘磊 徐志强 《现代矿业》 CAS 2015年第6期151-152,共2页
随着梅山铁矿开采水平的下移,在二期工程与二期延伸工程的过渡阶段-318,-330,-348 m水平出现分段高度15.0,12.0,18.0 m变化的特殊情况。对此,阐述了通过2.0,2.2,2.4,2.6 m不同崩矿步距的6套不同参数组合方案,进行实验室物理模拟放矿试验... 随着梅山铁矿开采水平的下移,在二期工程与二期延伸工程的过渡阶段-318,-330,-348 m水平出现分段高度15.0,12.0,18.0 m变化的特殊情况。对此,阐述了通过2.0,2.2,2.4,2.6 m不同崩矿步距的6套不同参数组合方案,进行实验室物理模拟放矿试验,得出了适合于该矿12 m×20 m结构参数条件下的最佳崩矿步距为2.0 m,18 m×20 m结构参数条件下的最佳崩矿步距为2.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分层 物理模拟试验 放矿试验模型 步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粗颗粒影响下的松动体形态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12
作者 金爱兵 尹泽松 +2 位作者 孙浩 贾俊泽 韦立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1-1542,共12页
在崩落矿岩颗粒流动过程中,粗颗粒的存在会影响散体的运移特性和规律。针对现有放矿研究中未充分考虑粗颗粒影响的问题,基于自主设计的矿岩颗粒体系非接触式放矿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展一系列放矿试验,对比手动圈绘与Image Pro Plus(简称IPP... 在崩落矿岩颗粒流动过程中,粗颗粒的存在会影响散体的运移特性和规律。针对现有放矿研究中未充分考虑粗颗粒影响的问题,基于自主设计的矿岩颗粒体系非接触式放矿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展一系列放矿试验,对比手动圈绘与Image Pro Plus(简称IPP)软件圈绘这2种方式所得松动体(IMZ)形态及松动体高度与最大半径的关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验证IPP圈绘在放矿试验中的可靠性,并探究粗颗粒对松动体形态及其四周细颗粒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PP软件可更高效、便捷地自动圈绘松动体。粗颗粒会对四周局部细颗粒位移产生显著影响,且相较于上方细颗粒,粗颗粒对下方细颗粒的影响更大。当松动体经过粗颗粒时,粗颗粒上方局部区域颗粒位移由幂律分布转变为Logistic分布,粗颗粒下方局域区域颗粒位移由幂律分布转变为波动的无规律分布。单个粗颗粒会对松动体局部形态产生显著影响。当松动体边界经过粗颗粒时,松动体局部形态出现凹陷及不连续弯曲现象。当模型中普通颗粒粒径为3~8 mm时,粗细颗粒粒径比dc/df大于6.0的粗颗粒会引起松动体的形态发生变化。粗颗粒的存在会提高四周细颗粒达到放矿口的速度,其上、下方局部区域分别有17.02%和31.42%的颗粒提前达到放矿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 模型试验 松动体 运移特性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均匀粒径分布的颗粒穿流特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爱兵 陈帅军 +4 位作者 孙浩 赵怡晴 覃璇 巨有 高艳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3-1681,共9页
针对目前颗粒穿流研究中多基于均匀分布粒径矿岩颗粒的问题,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不均匀分布粒径颗粒,开展三维放矿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剪切试验,通过分析放矿前后相关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变化和剪切过程中细颗粒的平... 针对目前颗粒穿流研究中多基于均匀分布粒径矿岩颗粒的问题,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不均匀分布粒径颗粒,开展三维放矿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剪切试验,通过分析放矿前后相关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变化和剪切过程中细颗粒的平均位移,研究不均匀粒径级配下颗粒的穿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放矿高度对放出颗粒粒径组成无显著影响,且顶部标志小颗粒也未先于顶部标志颗粒放出,说明在垂直方向上颗粒的穿流效果不显著;放矿前颗粒的粒径分布对放出颗粒的粒径组成有显著影响,随着放矿前散体颗粒平均粒径增大,小颗粒的穿流量也快速增大,同时可穿流颗粒粒径也不断增大;随着不均匀散体平均粒径增大,细颗粒的穿流率也明显增大,说明散体颗粒的不均匀性对细颗粒穿流率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落法 不均匀粒径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颗粒穿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