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KiK-net强震台网的软弱土层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亮 袁晓铭 +1 位作者 王永志 苏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904-908,共5页
本文收集整理了Ki K-net强震台网中39个Ⅲ类和Ⅳ类场地台站的308组强震记录,分析了软弱土层的地震动效应,包括PGA放大系数和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结果表明:Ⅲ类场地和Ⅳ类场地的PGA放大系数分别在区间2-8和2-6较为集中,平均值分别为4... 本文收集整理了Ki K-net强震台网中39个Ⅲ类和Ⅳ类场地台站的308组强震记录,分析了软弱土层的地震动效应,包括PGA放大系数和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结果表明:Ⅲ类场地和Ⅳ类场地的PGA放大系数分别在区间2-8和2-6较为集中,平均值分别为4.21和4.06;Ⅲ类场地和Ⅳ类场地0.3s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分别在区间2-10和2-5较为集中,平均值分别为5.20和4.54;Ⅲ类场地和Ⅳ类场地的1s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分别集中在区间2-10和2-12,平均值分别为5.01和5.83;Ⅲ类场地的PGA放大系数和0.3s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比Ⅳ类场地要大,而1s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Ⅳ类场地比Ⅲ类场地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台阵 软弱土层 放大效应 PGA放大系数 反应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和M_(W)7.5地震序列近断层速度脉冲变化特征及震源影响分析
2
作者 党志颖 曹泽林 +1 位作者 王可意 孙志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发生了M_(W)7.8和M_(W)7.5两次强烈地震,同一断裂带同日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均观测到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本文研究了土耳其地震序列脉冲型地震动特性及震源影响特征。首先,收集了两次地震水平分...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发生了M_(W)7.8和M_(W)7.5两次强烈地震,同一断裂带同日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均观测到近断层速度大脉冲,本文研究了土耳其地震序列脉冲型地震动特性及震源影响特征。首先,收集了两次地震水平分量地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小波识别算法分别提取出28条和8条速度脉冲记录,分析了脉冲记录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速度脉冲周期、反应谱放大系数等参数变化特征,通过与脉冲参数经验关系式的比较,讨论土耳其地震的个体特性。然后,比较了两次地震在相同台站观测到的速度脉冲,从而探讨震源破裂过程对速度脉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地震的速度脉冲存在明显变化,脉冲周期因受震源复杂影响而明显区别于以往经验关系式,脉冲对反应谱的放大系数在1.8~7.5。脉冲记录台站大多位于邻近断层区域,脉冲周期随断层距呈增大趋势,震源错动分布对近断层速度脉冲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理解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关系,为近断层速度脉冲预测模型构建及脉冲型地震动抗震输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脉冲型地震动 震源 脉冲周期 反应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常晁瑜 薄景山 +2 位作者 张兆鹏 谭启迪 王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6-372,共7页
为分析地下水的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3个实际场地作为计算土层,2条真实的地震波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别计算不含地下水工况和饱含地下水工况的土层地震反应。其中,不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单相介质模型,饱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双相介质模型... 为分析地下水的存在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3个实际场地作为计算土层,2条真实的地震波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别计算不含地下水工况和饱含地下水工况的土层地震反应。其中,不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单相介质模型,饱含地下水工况使用双相介质模型,算法均使用有限差分方法,人工边界使用透射边界。根据得到的加速度时程,提取它们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要明显小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2)含地下水场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要大于不含地下水场地的反应谱值;(3)由于地下水的存在,场地放大系数反应谱特征周期向长周期改变,反应谱平台值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地震反应 两相介质 地表峰值加速度 地下水 反应 放大系数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深厚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姣 陈国兴 许汉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79-2087,共9页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城区的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剪切波速介于400~800 m/s的9个土层顶面作为地震基岩面,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一维波传法分析地震基岩面的选取... 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城区的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剪切波速介于400~800 m/s的9个土层顶面作为地震基岩面,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一维波传法分析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地震基岩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PGA的增大幅度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谱谱值也随地震基岩面土层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谱谱值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中强地震的近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1.0 s的?谱谱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特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4.0 s的?谱谱值均有较大影响;3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谱谱值明显大于近场地震动作用的?谱谱值;4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土层顶面为地震基岩面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基岩面 深厚场地 等效线性化方法 一维波传法 地表峰值加速度 地表加速度反应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