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胶团法制备ZrO_2超细粉末过程的放大模型
1
作者 王浩然 王立业 +1 位作者 杨传芳 刘会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58-1062,共5页
使用喷射 -搅拌混合器 ,使油水两相可以快速而且充分接触 ,从而利用反胶团法得到粒度分布均匀的ZrO2 超细粉末 .首先利用模型预测了不同转速和不同相比下两相传质的结果 ,然后用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
关键词 超细粉末 反胶团法 放大模型 二氧化锆 制备 喷射-搅拌混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胡逸文 韩飞飞 +1 位作者 靳魁奇 孙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构建完善的生物反应器放大模型,为反应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1.5,5,20,200L规模反应器的试验,对体积溶氧系数k_(L)a、混合时间t_(m)的关联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探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通过MATLAB搭建了Scaleuper放大... 目的:构建完善的生物反应器放大模型,为反应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1.5,5,20,200L规模反应器的试验,对体积溶氧系数k_(L)a、混合时间t_(m)的关联式及参数进行了优化探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模拟放大模型,通过MATLAB搭建了Scaleuper放大系统.结果:对比试验结果最终k_(L)a的模拟偏差在±15%以内,通过在t_(m)的关联式中引入临界转速的定义,对t_(m)的整体模拟偏差较原公式减少了17.4%,在±10%内,通过嵌入BP神经网络减小k_(L)a的模拟偏差,BP模型模拟k_(L)a偏差对训练数据范围最小可达0.1%.结论:基于经验关联式的反应器放大模型,在试验测得相关参数后模拟结果较优;利用神经网络对反应器模拟、放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时间 体积溶氧系数 生物反应器 神经网络 放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记录的场地卓越周期与场地基本周期对地震动放大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瑞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210,共9页
在评估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时,场地周期常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场地参数,通常将场地周期区分为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可由地表水平竖向谱比估计确定,而场地基本周期可由地表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计算得到。为探究2个参... 在评估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时,场地周期常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场地参数,通常将场地周期区分为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可由地表水平竖向谱比估计确定,而场地基本周期可由地表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计算得到。为探究2个参数在定量评价地震动场地放大效应时的影响,文中搜集了日本588个KiK-net和K-NET台站的场地卓越周期估计值并根据其钻孔勘察资料计算了场地基本周期值,利用4791条浅地壳与上地幔地震观测记录并结合日本基岩场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计算得到了所选场地的放大比经验值;然后,分别以场地卓越周期和场地基本周期为参数建立场地放大模型,对比分析了2种场地周期参数对场地放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作为场地参数评估场地放大效应时,均能很好地反映场地放大比共振效应且场地卓越周期的共振效应更显著;在0.06 s至0.9 s谱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作为场地参数时场地放大比变异性更小,而在大于0.9 s谱周期场地基本周期模型的变异性更小,其它情况下二者的变异性相近,在0.2 s至0.3 s和在大于2.0 s谱周期场地放大比变异性之间的差别在数理统计意义上显著。因此,对于钻孔资料缺失的地区,可采用场地卓越周期作为场地效应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卓越周期 场地基本周期 场地放大模型 场地放大比变异性 地震动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复振动筛板萃取塔的放大设计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吕建华 刘继东 +2 位作者 张文林 李春利 李柏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08-2514,共7页
对往复振动筛板萃取塔(RPEC)塔内的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单液滴传质模型出发,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了RPEC放大设计模型,即进行放大设计时应遵循通量、塔板间距、振幅和频率不变的原则计算表观传质单元高度HOXP.采用... 对往复振动筛板萃取塔(RPEC)塔内的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单液滴传质模型出发,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了RPEC放大设计模型,即进行放大设计时应遵循通量、塔板间距、振幅和频率不变的原则计算表观传质单元高度HOXP.采用林可霉素-正丁醇-酸水物系对塔径100mm的RPEC实验塔研究表明:真实传质单元高度HOX与体系物性、表观速度、输入能量(振幅A×频率f)有关,而与塔径无关,且不受轴向混合的影响,模型较好地预测了HOX随输入能量的增加而减小,而通量的变化则对其影响较小;分散传质单元高度HOXD是塔径D、输入能量、通量Us和体系物性的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输入能量和通量增加强化传质起主导作用,有效降低分散传质单元高度HOXD的传质过程部分,而不能描述轴向混合起主导作用部分.应用放大设计模型对直径325mm的RPEC放大设计结果验证模型的预测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复振动板式萃取塔 放大模型 传质系数 传质单元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迭代算法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动态模型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徐贵勇 胡立发 +2 位作者 邓灿冉 张士勋 楚广勇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了分析并精确预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性能,对InP-InGaAsP均匀掩埋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考虑了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之间的关系,实时模拟分析了偏置电流、输入功率对增益和噪声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置电流为120m... 为了分析并精确预测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性能,对InP-InGaAsP均匀掩埋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考虑了自发辐射与受激辐射之间的关系,实时模拟分析了偏置电流、输入功率对增益和噪声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置电流为120mA、输入功率为-10dBm时,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性能最佳。该模型能够对半导体光放大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 半导体光放大模型 噪声指数 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FA黑盒模型及其虚拟实验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晓东 曾庆济 +1 位作者 徐捷 金耀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9-252,共4页
首先根据 EDFA两能级放大模型推导出黑盒模型 ;其次 ,采用虚拟实验方法 ,分析了黑盒模型在不同条件下计算的精度 ;最后分别模拟放大系统采用黑盒模型和两能级模型 ,有八个 WDM光信号输入时 ,放大后的光谱图 .结果表明两者十分一致 .
关键词 黑盒模型 虚拟实验 掺饵光纤放大 波分复用 EDFA 能级放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端面泵浦Nd∶YVO_(4)激光放大器的理论及实验 被引量:6
7
作者 黄科 樊仲维 +3 位作者 余锦 石朝辉 王小发 黄玉涛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1-866,共6页
设计了激光二极管(LD)连续端面泵浦的Nd∶YVO_(4)主振荡放大器(MOPA),研究了重复频率10~50 kHz调Q脉冲注入时不同输入功率下放大器的输出情况。建立了基于速率方程理论的端面泵浦激光放大器运转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千赫兹脉冲的放大行... 设计了激光二极管(LD)连续端面泵浦的Nd∶YVO_(4)主振荡放大器(MOPA),研究了重复频率10~50 kHz调Q脉冲注入时不同输入功率下放大器的输出情况。建立了基于速率方程理论的端面泵浦激光放大器运转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千赫兹脉冲的放大行为。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脉冲放大逐渐逼近稳定态放大行为。结合实验条件,利用该模型得到了放大介质最佳长度随输入的种子光功率的变化关系,发现实验中放大介质最佳长度为8.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放大 放大模型 数值模拟 最佳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钕玻璃宽带激光放大能量提取效率研究
8
作者 范广鑫 隋展 +1 位作者 张彬 高妍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共6页
基于钕玻璃宽带脉冲激光放大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钕玻璃放大器对不同输入光 通量、不同脉宽以及不同带宽(或波长分布)脉冲激光放大的能量提取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钕玻璃宽带放大能 量提取效率随着输入光通量的增加而提高,并... 基于钕玻璃宽带脉冲激光放大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钕玻璃放大器对不同输入光 通量、不同脉宽以及不同带宽(或波长分布)脉冲激光放大的能量提取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钕玻璃宽带放大能 量提取效率随着输入光通量的增加而提高,并最终趋于某一定值。对于以均匀加宽为主的介质,随着带宽的增 加,能量提取效率逐渐下降;对于以非均匀加宽为主的介质,随着带宽的增加,能量提取效率先逐渐升高,达到 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对于均匀加宽与非均匀加宽线宽比为0.1的混合加宽介质,在饱和通量输入条件下,使用 宽带激光能够带来大约80%的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激光 能量提取效率 钕玻璃 放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研究——基于风险放大效应理论模型
9
作者 李艳 严艳 贠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1,共5页
以赴西藏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心理测量范式和双因素模型方法,分析游客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平均值和风险感知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游客对自然风险感知评价高于社会风险感知评价;(2)游前风险感知评价高于游后风险感知评价... 以赴西藏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心理测量范式和双因素模型方法,分析游客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平均值和风险感知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游客对自然风险感知评价高于社会风险感知评价;(2)游前风险感知评价高于游后风险感知评价;(3)游客风险感知与目的地游客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建立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放大效应理论模型,解释了旅游意愿与实际到访率之间存在巨大偏差的原因,为旅游风险感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对促进西藏旅游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风险感知 风险放大效应理论模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参数并行估计的间接学习结构预失真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高辉 杨韶 +1 位作者 杨媛 杨海燕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0-526,共7页
为解决传统间接学习结构自适应预失真器中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功率放大器的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参数进行分开和并行估计的自适应预失真方法,其中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器均采用间接学习结构进行训练;将该方法... 为解决传统间接学习结构自适应预失真器中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功率放大器的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参数进行分开和并行估计的自适应预失真方法,其中幅度和相位预失真器均采用间接学习结构进行训练;将该方法应用在典型的无记忆功率放大器模型中,对DVB-T标准中2k模式OFDM信号的预失真过程进行了实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预失真多项式阶数相同条件下,改进的间接学习结构预失真方法与传统间接学习结构预失真方法相比较,带外谱抑制增益平均提高了约4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带预失真器 间接学习结构 预失真参数 无记忆功率放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近端人际压力与FKBP5基因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联合影响:基于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荣 高叶淼 +1 位作者 李金文 刘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7-1488,共12页
本研究采用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设计,在436名青少年中考察远端童年期虐待与近端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伤的相对作用与影响模式,以及FKBP5基因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远近端人际压力均能显著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但二者的相对作用... 本研究采用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设计,在436名青少年中考察远端童年期虐待与近端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伤的相对作用与影响模式,以及FKBP5基因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远近端人际压力均能显著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青春期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2)在全样本中,远近端人际压力均以“压力放大”模式影响自伤行为,即高童年期虐待放大近期同伴侵害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3)纳入FKBP5基因后,在AA纯合子青少年中仍符合“压力放大模型”,但在AC和CC基因型青少年中,影响模式则符合“压力敏感模型”,即经历高童年期虐待的青少年对近期同伴侵害更加敏感,在低同伴侵害下自伤得分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提示,远近端人际压力对青少年自伤的特定影响模式因其遗传基因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压力 自伤行为 FKBP5 基因 压力放大模型 压力敏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ude:手写谱曲系统的交互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若轻 陈泉 +2 位作者 宋笑寒 张顺 冯桂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58-1364,共7页
手写通常是作曲者最传统且最自然的谱曲方式.然而受限于对书写过程的控制以及音符识别方法的影响,现有软件对音符的录入绝大多数仍基于非自然的鼠标点选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面向"自然"和"满足感"的交互设计思... 手写通常是作曲者最传统且最自然的谱曲方式.然而受限于对书写过程的控制以及音符识别方法的影响,现有软件对音符的录入绝大多数仍基于非自然的鼠标点选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面向"自然"和"满足感"的交互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纸带放大镜和自由书写2套交互模型,最大限度还原纸笔创作的自然度与流畅度;同时提出基于轮廓扫描与分类的手绘音符识别方法,能够实现对多种不同类型音符的自动识别.前期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文中识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交互设计具有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写谱曲 纸带放大模型 自由书写模型 轮廓扫描与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Volterra级数的数字预失真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杰 叶会英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8-131,共4页
为了补偿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并满足模型精度和复杂度要求。根据数字预失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在传统数字预失真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Volterra级数的高鲁棒性预失真算法。并用一款工作在2.6 GHz-2.7 GHz范围内40W... 为了补偿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并满足模型精度和复杂度要求。根据数字预失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在传统数字预失真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Volterra级数的高鲁棒性预失真算法。并用一款工作在2.6 GHz-2.7 GHz范围内40W Doherty功率放大器在20MHz OFDM信号的激励下进行了算法验证。仿真及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所提算法设计的预失真系统对相邻信道功率比的改善最大能达到19d B,复杂度比传统算法降低了43%,具有很好的预失真效果。构建的预失真系统可应用于射频功率放大器基站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预失真 功率放大模型 VOLTERRA级数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环境下UHPC非线性徐变特性研究
14
作者 刘刚亮 刘志峰 +2 位作者 张光辉 张子飏 严猛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0,共7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非线性徐变阈值与特性,对不同初始龄期加载与应力比的圆柱体UHPC试件开展室内环境下徐变试验,测试试件在加载100 d期间的轴向与环向应变。根据试验结果,计算UHPC在不同应力比下的徐变系数、非线性徐变放大系...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非线性徐变阈值与特性,对不同初始龄期加载与应力比的圆柱体UHPC试件开展室内环境下徐变试验,测试试件在加载100 d期间的轴向与环向应变。根据试验结果,计算UHPC在不同应力比下的徐变系数、非线性徐变放大系数与名义泊松比,分析普通混凝土非线性徐变放大系数模型对UHPC的适用性,得到适用于UHPC的非线性徐变放大系数模型。结果表明:UHPC的徐变类似于普通混凝土,但UHPC的非线性徐变特性更显著,其非线性徐变阈值为0.3 f_(c)(f_(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传统的普通混凝土徐变模型高估了UHPC的非线性徐变阈值且低估了非线性徐变放大系数;UHPC的名义泊松比在加载后增长显著,表明非线性徐变与试件内微裂缝扩展有关;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残差仅9.9%,可用于UHPC非线性徐变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超高性能混凝土 室内环境 徐变试验 非线性徐变阈值 非线性徐变特性 放大系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rockfill dams
15
作者 周晖 李俊杰 康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42-647,共6页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equivalent-linear mode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lso made to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was provid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am height and the same base acceleration excita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iver valley width,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n the axis of the top of the dam moves from the center to the riversides symmetrically. For the narrow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axis at the top of the dam; for wide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appears near the riversides. The result n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2D dynamical computation for wide valleys, and shows that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long the axis should be given, except for that along the dam height.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fill dams using pseudo-static method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3D dynamical response analysis equivalent-linear method ACCELERATION seismic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