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2
1
作者
岳彩军
董美莹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
分解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岳彩军
李佳
+2 位作者
陈佩燕
徐同
王晓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7-1625,共9页
利用包含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和对流凝结潜热信息的改进的湿Q矢量, 同时考虑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 完成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将改进后的湿Q矢量释用(QMVIP)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 简称WRF模式), ...
利用包含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和对流凝结潜热信息的改进的湿Q矢量, 同时考虑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 完成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将改进后的湿Q矢量释用(QMVIP)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 简称WRF模式), 并针对2010年6-9月汛期, 统计检验了QMVIP技术定量降水预报(QPF)效果, 且与WRF模式QPF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0~72 h内, 对于0.1 mm·(24h)-1以上、 10.0 mm·(24h)-1以上及25.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分别提高了8.61%, 17.65%和29.57%; 正确率分别提高了8.44%, 6.49%和1.88%; 空报率分别下降了16.79%, 15.05%和10.74%; 漏报率分别下降了9.75%, 3.78%和10.48%; 对于50.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提高了65.04%, 二者平均正确率在0~72 h内几乎相同, 漏报率下降了12.94%, 空报率上升了12.67%。因此, 在总体上QMVIP技术较WRF模式改善了QPF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q
矢量
释用技术
改进的湿q矢量
地形强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被引量:
39
3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 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q
矢量
改进
后
的湿
q
矢量
改进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
被引量:
19
4
作者
梁琳琳
寿绍文
苗春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利用Q矢量分解理论对发生于2005年7月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原非地转湿Q矢量(Q*)和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M)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对此次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重要...
利用Q矢量分解理论对发生于2005年7月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原非地转湿Q矢量(Q*)和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M)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对此次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QM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个方向后,发现在暴雨强盛阶段,低层大气是以大尺度辐合为主,中高层相反,且南北方向有次级环流出现,表明次天气尺度的持续性水汽汇集和正反馈机制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改进
后
的湿
q
矢量
q
矢量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
45
5
作者
岳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70,共20页
2005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海棠”(Haitang)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期间,带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且台风北侧降水较南侧强,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利用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不仅分析研究了相对湿度、垂...
2005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海棠”(Haitang)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期间,带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且台风北侧降水较南侧强,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利用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不仅分析研究了相对湿度、垂直上升运动场,同时还进行改进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以及计算分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的强迫作用,定量分析“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WRF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主要降水落区,以及300 mm以上极端强降水的强度、位置,模拟效果令人鼓舞。(2)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可能是造成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3)台风北侧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较其南侧强,进一步计算分析发现,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也呈明显非对称分布,且台风北侧强于南侧。(4)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1.6-2.5倍,且地表摩擦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地形抬升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降水
非对称成因
WRF模式
改进的湿q矢量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2
1
作者
岳彩军
董美莹
寿绍文
姚秀萍
机构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浙江省气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5009
40075009
+1 种基金
40205008)
上海市气象局科研开发项目(0301)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
分解
梅雨锋暴雨
Keywords
Improved wet
q
vector
Improved wet
q
vector partitioning
Meiyu front rainstorm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岳彩军
李佳
陈佩燕
徐同
王晓峰
机构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台风预报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7-162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5025
40875030
+5 种基金
40775033
40921160381
41175050)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ZR1422900)
中国气象局2009年气象新技术推广重点项目(CMATG2009Z01)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12)
文摘
利用包含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和对流凝结潜热信息的改进的湿Q矢量, 同时考虑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 完成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将改进后的湿Q矢量释用(QMVIP)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基于WRF V3.1, 简称WRF模式), 并针对2010年6-9月汛期, 统计检验了QMVIP技术定量降水预报(QPF)效果, 且与WRF模式QPF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0~72 h内, 对于0.1 mm·(24h)-1以上、 10.0 mm·(24h)-1以上及25.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分别提高了8.61%, 17.65%和29.57%; 正确率分别提高了8.44%, 6.49%和1.88%; 空报率分别下降了16.79%, 15.05%和10.74%; 漏报率分别下降了9.75%, 3.78%和10.48%; 对于50.0 mm·(24h)-1以上降水预报来讲, TS评分提高了65.04%, 二者平均正确率在0~72 h内几乎相同, 漏报率下降了12.94%, 空报率上升了12.67%。因此, 在总体上QMVIP技术较WRF模式改善了QPF效果。
关键词
湿
q
矢量
释用技术
改进的湿q矢量
地形强迫作用
Keywords
Moist
q
vector interpretation techni
q
ue, Revised moist
q
vector, Forcing role of orographic
分类号
P43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被引量:
39
3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寿绍文
姚秀萍
机构
上海台风研究所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北京气象培训中心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5009和4O205008共同资助
文摘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 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湿
q
矢量
改进
后
的湿
q
矢量
改进
梅雨锋暴雨
Keywords
wet
q
vector
modified wet
q
vector
improvement
Meiyu front rainstorm
分类号
P426.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
被引量:
19
4
作者
梁琳琳
寿绍文
苗春生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3340405009405702240205008)
江苏省气象局科技开发项目(200406)
+2 种基金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KLME0502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4CB41830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05141)
文摘
利用Q矢量分解理论对发生于2005年7月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原非地转湿Q矢量(Q*)和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M)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对此次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QM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个方向后,发现在暴雨强盛阶段,低层大气是以大尺度辐合为主,中高层相反,且南北方向有次级环流出现,表明次天气尺度的持续性水汽汇集和正反馈机制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改进
后
的湿
q
矢量
q
矢量
分解
Keywords
Meiyu front rainstorm
modified wet
q
vector
q
vector partitioning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
45
5
作者
岳彩军
机构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台风预报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70,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5025
40405009
+3 种基金
40075009
40205008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JS0602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ZR1422900
文摘
2005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海棠”(Haitang)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期间,带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且台风北侧降水较南侧强,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利用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不仅分析研究了相对湿度、垂直上升运动场,同时还进行改进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以及计算分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的强迫作用,定量分析“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WRF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主要降水落区,以及300 mm以上极端强降水的强度、位置,模拟效果令人鼓舞。(2)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可能是造成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3)台风北侧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较其南侧强,进一步计算分析发现,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也呈明显非对称分布,且台风北侧强于南侧。(4)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1.6-2.5倍,且地表摩擦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地形抬升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2-3倍。
关键词
登陆台风降水
非对称成因
WRF模式
改进的湿q矢量
定量研究
Keywords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yphoon, cause of asymmetric formation, WRF model, revised wet
q
vector,
q
uantitative study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岳彩军
董美莹
寿绍文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湿Q矢量释用技术的改进研究
岳彩军
李佳
陈佩燕
徐同
王晓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岳彩军
寿亦萱
寿绍文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
梁琳琳
寿绍文
苗春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岳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