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膨胀萎陷法界定肺段间交界面的精确性评估 被引量:20
1
作者 魏海星 朱燚宁 +2 位作者 王琦 陈亮 吴卫兵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6-53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早期肺癌,肺段切除术可以获得和肺叶切除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肺段间交界面的精准界定是肺段手术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行扩大肺段、亚段切除术治疗肺段间、亚段间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 背景与目的对于早期肺癌,肺段切除术可以获得和肺叶切除术相同的肿瘤学疗效。肺段间交界面的精准界定是肺段手术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行扩大肺段、亚段切除术治疗肺段间、亚段间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评价“改良膨胀萎陷法”界定肺段交界面的精确性,和对扩大切除确保安全切缘宽度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采用扩大肺段、亚段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3例。术前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显示结节累及段间静脉。根据三维重建设计手术,扩大切除结节所属的优势肺段或亚段,无法确定优势肺段、亚段时,选择较为简单的肺段、亚段切除方式。术中切断靶段血管、支气管后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或亚段间交界面,应用切割缝合器距离膨胀萎陷交界线2 cm-3 cm扩大切除部分相邻肺段或亚段肺组织。观察标本中膨胀萎陷交界线与结节的关系,测量切缘宽度,收集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实施扩大肺段切除术56例,扩大肺亚段切除术27例,肺结节平均直径(0.9±0.3)cm。出现清晰可辨膨胀萎陷交界线79例,交界线形成时间(13.6±6.5)min。解剖标本观察发现,结节累及膨胀萎陷交界线55例,其余24例结节距交界线的最小距离(0.6±0.3)cm,平均切缘宽度(2.1±0.3)cm。无术后30 d死亡和重大并发症。结论改良膨胀萎陷法可有效界定肺段间、亚段间交界面,以此为标准可确保扩大肺段、亚段切除术治疗段间、亚段间小肺癌的安全切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改良膨胀萎陷法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肺段切除术 扩大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段切除术中改良膨胀萎陷法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翟荣 徐心峰 +2 位作者 王俊 朱全 陈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利用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有效性和影响其形成快慢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161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各类辅助... 目的:探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利用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有效性和影响其形成快慢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161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各类辅助检查的结果和手术信息,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即79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慢组)和82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快组),寻找影响两组患者段间平面形成快慢的因素及证实改良膨胀-萎陷法的有效性。结果:年龄、肺功能指标中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胸腔是否有粘连方面在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膨胀-萎陷法是一种有效的确定段间平面的方法,但对于一些肺气肿较严重或有胸腔粘连的老年患者,术中采用膨胀-萎陷法形成的段间平面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段间平面 改良膨胀萎陷法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复杂肺段切除术吲哚菁绿荧光反染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德新 陈新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5-331,共7页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反染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显露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我院108例胸腔镜下复杂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采用ICG反向染色法(荧光染...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反染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显露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我院108例胸腔镜下复杂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采用ICG反向染色法(荧光染色组),65例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改良膨胀萎陷组),比较2组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与改良膨胀萎陷组相比,ICG荧光染色组段间平面形成时间[(9.1±1.4)s vs.(1724.3±309.1)s,t=44.736,P=0.000]、手术时间[(147.5±32.2)min vs.(174.2±57.7)min,t=3.077,P=0.003]、术后胸管留置时间[2(1,2)d vs.3(2,3)d,Z=-3.829,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6.0(4.0,7.0)d vs.7.0(5.5,10.0)d,Z=-2.644,P=0.008]明显缩短。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采样数目、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胸腔镜下复杂肺段切除术的段间平面显露,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ICG荧光染色法是安全、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荧光反染 改良膨胀萎陷法 复杂肺段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法在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识别段间交界线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云刚 张强 +1 位作者 王朝 邵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6-763,共8页
背景与目的肺段切除术逐渐成为影像学上表现为早期肺癌的肺部小结节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比单孔胸腔镜下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界定段间交界线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估荧光法应用于肺段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 背景与目的肺段切除术逐渐成为影像学上表现为早期肺癌的肺部小结节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比单孔胸腔镜下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界定段间交界线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估荧光法应用于肺段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8月期间在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连续19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在三维智能交互式定性和定量分析(intelligent/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ree dimensional,IQQA-3D)图像分析系统的指导下,精确识别和解剖离断靶段结构,继而通过荧光法或改良膨胀萎陷法确认段间交界线。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荧光法组有98%的患者呈现出清晰的段间交界线,甚至部分患者使用了较低剂量的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荧光法的段间交界线的清晰呈现时间[(23.59±4.47)s vs(1,026.80±318.34)s,P<0.01]和手术时间[(89.3±31.6)min vs(112.9±33.3)min,P<0.01]明显缩短。改良膨胀萎陷法术后长时间漏气的发生率高于荧光法组(8.0%vs 26.5%,P=0.025)。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持续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缘宽度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荧光法可以高度准确地识别段间交界线,使得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更加简单、更加快速,因此荧光法有可能成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以提高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段间交界线 荧光 改良膨胀萎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