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米改良群体MM中选系的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
陈灿
员海燕
雷云天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
2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
陈彦惠
张世煌
吴连成
王铁固
李明顺
邓凌伟
张明友
白锦雯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36
|
|
|
3
|
8个热带玉米改良群体与贵州玉米地方种质的配合力 |
王春梅
任洪
赵晓燕
沈建华
王竹
曹绍书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
4
|
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
李秀诗
吴迅
刘鹏飞
郭向阳
王安贵
杨克相
祝云芳
陈泽辉
|
《种子》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
5
|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
杨爽
库丽霞
孟庆雷
侯本军
李家富
张君
陈彦惠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
6
|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 |
邹超英
李芦江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
7
|
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
高庆荣
化斌
张爱民
刘秉华
刘冬成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
8
|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3
|
|
|
9
|
部分CIMMYT玉米群体改良与利用的初步研究 |
曹士亮
金益
董玲
于天江
王振华
张林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
2008 |
6
|
|
|
10
|
群体改良法新育成高粱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
王艳秋
卢峰
邹剑秋
段有厚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6
|
|
|
11
|
应用奶牛群体改良体系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冀芳
霍鲜鲜
高民
王丽芳
云伏雨
|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
12
|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Ⅰ.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 |
彭泽斌
刘新芝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17
|
|
|
13
|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Ⅱ.群体方差、配合力及杂交优势 |
彭泽斌
刘新芝
陈彦惠
刘祥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8
|
|
|
14
|
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 |
孙芳华
陈新民
曾启明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5
|
|
|
15
|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
王振富
双志福
张瑞仙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8
|
|
|
16
|
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孟凡华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8
|
|
|
17
|
应用群体改良法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油菜新品种 |
陆光远
张学昆
李桂英
程勇
郑普英
瞿桢
付桂萍
邹崇顺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
18
|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
刘海英
库丽霞
李家富
侯本军
张君
郭书磊
陈彦惠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19
|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 |
刘新芝
彭泽斌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9
|
|
|
20
|
样本容量在植物群体改良中的作用 |
郭平仲
赵银荣
蔡民华
李雅轩
|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