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脊髓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艾春雨 阎雪晶 +2 位作者 江晓菁 马虹 王俊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1-503,共3页
目的建立兔改良脊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经典缺血后处理组(PA组),改良缺血后处理组(PB组)... 目的建立兔改良脊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经典缺血后处理组(PA组),改良缺血后处理组(PB组)。分别监测缺血前、再灌注时及再灌注10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及动脉血气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值);采用Tarlov法分别于术后1,3,7,28 d对兔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羟胺法测定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组间各个时点MAP、HR、PaO2、PaCO2、Lac变化及术中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3,7,28 d,PA、PB组Tarlov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PA、PB组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脊髓MDA含量明显增加,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模型建立成功,两种缺血后处理法均可以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的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缺血后处理 脊髓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