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入院时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廖琦 谭戈 周冀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52-653,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化瘀Ⅱ号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靖 邓志 代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86-187,192,共3页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组加用清热化瘀Ⅱ号方,比较两组临...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组加用清热化瘀Ⅱ号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0.63±1.01)分和(14.92±2.06)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瘀Ⅱ号方 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中医证候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 被引量:285
3
作者 陶子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对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进行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12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进行评分,并对CSS... 目的:对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进行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12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进行评分,并对CSS进行信度、效度、敏感度评价。信度用相关系数r和Cronbach’sα系数来评价。结构效度采用聚类因子分析方法考核;效标效度以NIHSS量表为效标,应用相关系数分析。各维度敏感度通过标准化效应(SES)来评估。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23份。CSS有良好的信度,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均在0.911~1.000;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8以上。CSS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分析CSS与NIHSS间相关系数为0.86,效标效度良好。预后预测CSS准确率为92.4%,稍低于NIHSS的预测准确率94.1%;Logistic回归显示CSS的"凝视功能"和"面瘫"项目未能归入预测方程;除面瘫项目SES为0.38外,其他均大于0.5,大多数维度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敏感性。结论:经初步测试,CSS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敏感度,但预测预后不及NIHSS,修订时可作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信度 效度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晶 何婧瑜 +2 位作者 田欣 廖秋菊 秦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CPR)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CPR组(12只)、胰岛素组(12只)。经食管超速起搏诱发心室颤动6 min后行CPR。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10 min,...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CPR)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CPR组(12只)、胰岛素组(12只)。经食管超速起搏诱发心室颤动6 min后行CPR。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10 min,胰岛素组于左侧脑室内注射12.5μl(1U)普通胰岛素,对照组和CPR组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在不同时间点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应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在CPR前后监测大鼠血糖。结果①CPR后大鼠NDS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在各时间点NDS评分无差异;CPR后24、48、72 h,CPR组和胰岛素组的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CPR后7 d,三组大鼠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后24 h,胰岛素组NDS评分高于CPR组(P<0.01)。组内比较,CPR组大鼠复苏后24 h的NDS评分最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胰岛素组复苏后48 h的NDS最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②CPR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124.8±17.4)高于对照组(5.1±3.2,P<0.01)和胰岛素组(92.8±7.5,P<0.05);胰岛素组凋亡神经元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相关性分析:24、72 h的NDS评分与凋亡神经元计数呈负相关(r=-0.893,P=0.030;r=-0.767,P=0.026)。④CPR前后不同时间点,CPR组与胰岛素组的静脉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可能通过抑制CP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达到其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胰岛素 细胞凋亡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楼敏芳 孙沐炎 +3 位作者 姜纪敏 孙琳琳 翁小建 汪军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10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通络汤合并早期康复与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指标...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10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通络汤合并早期康复与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牛津残障评分OHS)。结果:(1)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NIHSS评分、OHS评分对比,治疗后各时间点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NIHSS评分、OH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服用益气通络汤期间,3例患者无法耐受中药,退出课题研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病残,提升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通络汤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牛津残障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常宝 张建斌 王素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0-641,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01/2008-12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组,8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01/2008-12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组,8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TNF-α及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脑梗死组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1);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及sICAM-1水平均较轻度损伤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重度损伤组患者TNF-α及sICAM-1水平较中度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TNF-α及sICAM-1表达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线性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618、0.613和0.606。结论:IL-1β、TNF-α及sICAM-1互相作用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流损伤。对它们的监测可为早期临床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试验指标,以便控制脑卒中的进展及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丽 金国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838-839,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的影响,并评价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药物组60例,静点舒血宁;针刺组60例,药物加针刺;针康组60例药物加针刺加康复,3组均治疗21天后观察疗效。结果:3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的影响,并评价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药物组60例,静点舒血宁;针刺组60例,药物加针刺;针康组60例药物加针刺加康复,3组均治疗21天后观察疗效。结果:3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针康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于前两组。结论: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能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针刺 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生长分化因子-15的表达及其与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焦光美 单海雷 +6 位作者 康玲伶 张晓璇 马征 窦志杰 赵亮 冯亚茹 杨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及其与神经功能及Smad2、Smad4、p21水平的关系,探讨GDF-15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大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脑梗死组(线栓法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和正...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及其与神经功能及Smad2、Smad4、p21水平的关系,探讨GDF-15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大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脑梗死组(线栓法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建模后1周,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mNSS评分后取脑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GDF-15、Smad2、Smad4、p21蛋白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脑组织中GDF-15、Smad2、Smad4、p21 mRN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大鼠脑组织水肿,脑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仁模糊,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脑梗死平均面积为20.13%;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脑梗死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大鼠脑组织GDF-15、Smad2、Smad4蛋白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p21蛋白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脑梗死组大鼠脑组织GDF-15、Smad2、Smad4 mRN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p21 mRNA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脑梗死大鼠脑组织GDF-15蛋白水平与mNSS评分、Smad2蛋白、Smad4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21蛋白呈负相关(P<0.05),脑组织GDF-15 mRNA水平与mNSS评分、Smad2 mRNA、Smad4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21 mRNA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大鼠脑组织GDF-15水平升高,GDF-15水平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关系密切,其机制可能与Smad信号通路及p2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鼠 生长分化因子-1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SMAD2 SMAD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梗塞体积及超微结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鹏琴 周杰 +1 位作者 刘若实 李敬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眼针组,改良的线栓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眼针组,改良的线栓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电镜下观察缺血半暗区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均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观察到眼针组缺血半暗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元、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等结构均较模型组损伤轻。结论:眼针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梗死体积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眼针疗法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研究——神经功能及半暗区细胞凋亡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鹏琴 刘若实 +1 位作者 周杰 李敬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缺血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眼针组,改良的线栓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UNEL法检测细...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缺血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眼针组,改良的线栓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学差异(P<0.01);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凋亡细胞数3h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72h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眼针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抑制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梗死体积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眼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行为缺损评分与脑梗死率相关性研究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俊清 孟智宏 樊小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140-2142,共3页
目的:研究经典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eaL-onga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在不同时间段采用Zausinger六分法对脑梗死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 目的:研究经典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eaL-onga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在不同时间段采用Zausinger六分法对脑梗死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溶液对脑组织染色,计算脑梗死率。结果:六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梗死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1=-0.528;r2=-0.535;r3=-0.529;r4=-0.512;r5=-0.535;r6=-0.5888)。结论:经典线栓法制备的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大脑中动脉栓塞)中,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与脑梗死率有相关性,第六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梗死率相关性最大,针刺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评分,降低脑梗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脑梗死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秦海强 张怡君 +9 位作者 张婧 王安心 林金禧 梁宪红 刘丽 张贵涛 于淼欣 张润华 刘改芬 王拥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CHI3L1)与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亚组研究.连续... 目的探讨血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1,CHI3L1)与缺血性卒中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中国国家卒中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的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亚组研究.连续性收集发病后7d内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并在基线收集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CHI3L1水平,并根据血浆CHI3L1浓度将患者分组,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分析血浆CHI3L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8006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按照血浆CHI3L1浓度按照三分位从低到高分为3组,各组CHI3L1平均浓度分别为(30.4±8.5)mg/L(低浓度组)、(64.9±13.5)mg/L(中浓度组)和(164.6±50.4)mg/L(高浓度组).低、中、高浓度组患者NIHSS评分为0~3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2.6%和47.3%,4~7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6%、32.0%和33.0%,8~14分者分别为12.1%、13.1%和15.0%,15~21分者分别为1.2%、1.7%和3.6%,≥22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4%、0.8%和1.2%.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低浓度组为对照,中浓度组(OR=1.14,95%CI:0.98~1.34)和高浓度组(OR=1.50,95%CI:1.28~1.76)重度患者(NIHSS≥8分)比例更多.结论入院时血CHI3L1升高提示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检测血CHI3L1有助于从血液标志物角度更好地筛选病重患者,为将来的分层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几丁质酶3样蛋白1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凌云 孙侃 李晓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325-327,共3页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关系。对19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包括既往史、一般特征(年龄、性别、腰臀比、体重指数)、血压、脑CT或MRI(梗死的部位及分型)、实验室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关系。对19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包括既往史、一般特征(年龄、性别、腰臀比、体重指数)、血压、脑CT或MRI(梗死的部位及分型)、实验室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CRP、尿酸),入院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来评价神经功能。对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CRP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对脑梗死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腔隙性脑梗死、CRP是脑梗死神经功能评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CRP在这些因素中其重要性排第三。由此可知,ESS受其他因素影响,CRP不是全面评价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490对大鼠脑损伤后CD40和CD45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伯胜 杜爱玲 +3 位作者 曾现伟 曹健锋 杨斌 季泰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AG49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CD40、CD45表达以及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和AG490干预组,每组大鼠60只;各组根据脑损伤时间再分为6、12、24及72h亚组(各15只)。应用液压冲... 目的探讨AG49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CD40、CD45表达以及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和AG490干预组,每组大鼠60只;各组根据脑损伤时间再分为6、12、24及72h亚组(各15只)。应用液压冲击法制备大鼠脑损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组织CD40、CD45的表达,采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①创伤组伤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其中6 h为高峰期,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AG490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创伤组低,24和72 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创伤组脑组织CD40表达水平逐渐升高,24 h达高峰,然后开始降低;CD45表达持续增高,72 h最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CD40、CD45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G490干预组各时间点CD40、CD45表达水平均低于创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AG490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CD40、CD45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抗原 CD40 抗原 CD4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AG4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在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劳溢权 戴慧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为降低致残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38例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Fugl-Meyer评定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并比较2组数据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功功能、生活能力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三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巴氏指数治疗组由34.86±11.87升高到57.98±11.54,对照组由33.68±10.33升高到52.14±12.75,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运动功能恢复 偏瘫患者 FUGL-MEYER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巴氏指数 脑梗死偏瘫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治疗组 临床依据 常规治疗 治疗前后 生活能力 量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联合移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
16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0-740,共1页
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3d后,分别将取材于Wistar大鼠胚胎的NSCs和OECs立体定向注入血肿中(联合移植组),并设NSCs和OECs单独移植组(N... 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3d后,分别将取材于Wistar大鼠胚胎的NSCs和OECs立体定向注入血肿中(联合移植组),并设NSCs和OECs单独移植组(NSCs组,OEC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7、14、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对移植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2分,术后包括对照组在内的4个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只是术后30d的评分较第3d明显减低(P〈0.05),而NSCs组、OECs组及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30d时的评分即较术后3d时明显减低(均P〈0.05),NSCs组及OECs组仅在术后30d时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d时的评分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脑出血模型 联合移植 神经干细胞 运动功能 嗅鞘细胞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免疫组化染色 OECS N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抗氧化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立生 王冬梅 高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30-2132,共3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5—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90例和常规组40例,最后获得有效资料的患者:普罗布考组83例,常...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5—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90例和常规组40例,最后获得有效资料的患者:普罗布考组83例,常规组36例。对两组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H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DA、NO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NO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普罗布考组、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80±3.10)分、(14.10±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4,P=0.622);治疗后普分别为(6.40±1.48)分、(9.36±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结论普罗布考除能有效降低血脂外,还可减少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改善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脑梗死 丙二醛 一氧化氮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解郁醒脑汤联合曲舍林治疗脑出血睡眠障碍及对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代乐 高继英 +5 位作者 杨李鹏 王鹏飞 史新乐 乔建新 虞剑 刘熙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分析养血解郁醒脑汤联合曲舍林治疗脑出血睡眠障碍及对患者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脑出血睡眠障碍患者158例,将其随机分为曲舍林组(以下简称单独用药组)和曲舍林联合养血解郁醒脑汤组... 目的分析养血解郁醒脑汤联合曲舍林治疗脑出血睡眠障碍及对患者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脑出血睡眠障碍患者158例,将其随机分为曲舍林组(以下简称单独用药组)和曲舍林联合养血解郁醒脑汤组(以下简称联合用药组),探索两组患者用药4周后对脑出血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抑郁自评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及神经递质、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自评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内神经递质、炎症因子、BDNF、BUN、Cr水平检测,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内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BDNF水平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血、尿、粪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生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养血解郁醒脑汤可以有效治疗脑出血睡眠障碍,调节神经递质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BUN、Cr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和负性情绪,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解郁醒脑汤 脑出血睡眠障碍 抑郁自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神经递质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9
19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5 位作者 赵喜庆 宣芸 王育琴 凌小兰 常红军 张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 ,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 ,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 ,以及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异系数。结果 改良组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3%比 6 0 % ,χ2 =9.32 ,P =0 .0 0 2 )。改良组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96 .4 %比 6 1.1% ,χ2 =9.5 1,P =0 .0 0 2 )。改良组与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4 .14 5 0± 0 .5 0 19)cm3和 (3.84 35± 0 .816 4 )cm3,前者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后者 (12 .0 1%比 2 1.2 4 % )。结论 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稳定 ,降低了脑缺血模型制作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可逆性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WISTAR TTC染色法 制作方法 实验研究 模型制作 变异系数 大脑中动脉 对照组 雄性大鼠 手术步骤 大鼠模型 可靠性 尼龙线 栓子 功率 稳定性 加热法 梗死灶 百分数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蛋白浓度与疾病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郭宇 陈伟观 +4 位作者 周三连 汤莉巧 孙王妍 张冬梅 卢红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09,共8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血清中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浓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诊治提供参...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血清中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浓度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5例AIS患者作为样本群。入组患者按照入院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be Scale,NIHSS)评分划分为轻度组(n=42)和中重度组(n=63),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出院后3个月功能恢复情况,将样本细分为预后良好组(n=34)和预后不良组(n=7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NMB蛋白浓度,分析血清GPNMB蛋白浓度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GPNMB蛋白浓度对AIS神经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和预后评估价值。结果中重度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不良患者血清GPNMB蛋白浓度明显低于轻度及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GPNMB蛋白浓度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6,P<0.05),与mRS评分也呈显著负相关趋势(r=-0.334,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GPNMB依然是AIS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的评估结果表明,血清GPNMB蛋白浓度在预测神经功能损伤以及不良预后方面的有诊断价值(灵敏度达到55.6%,特异度为81.8%,准确率是63.81%,P<0.05)。结论血清GPNMB蛋白浓度降低同AIS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很有可能会成为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和长期转归情况的重要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预测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改良Ranbin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