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崧华 凌骏麒 +2 位作者 高天昊 黄仪佳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 目的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腕手矫形器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沈惠 王光旭 王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6-1223,共8页
目的:系统评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全面收集RCTs临床证据,运用ReMan 5.3.5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总样本... 目的:系统评估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全面收集RCTs临床证据,运用ReMan 5.3.5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总样本量476例。meta分析结果:m-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SMD=9.26,I2=99%,P=0.01;ARAT:SMD=8.95,I2=90%,P=0.0001;MAL:SMD=0.98,I2=91.3%,P=0.0007)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亚组分析显示:干预周期“≤2周”(SMD=17.03,I2=92%,P=0.0003)、“2-8周”(SMD=3.65,I2=21%,P=0.01)、“>8周”(SMD=9.68,I2=88%,P=0.005)时m-CIMT对脑卒中患者FMA评分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对病程“≤3个月”(SMD=10.01,I2=88%,P=0.03)、“3-9个月”(SMD=7.27,I2=16%,P=0.0009)的患者FMA评分提高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患者病程“>9个月”时两种干预方式对FMA评分提高无显著性差异(SMD=10.48,I2=99%,P=0.12)。结论: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m-CIMT相对于常规康复的优越性可能受到患者病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情 潘世琴 王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95-1398,共4页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 CIMT也被用来与其他康复手段联合使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很多;可采用"行为合同"和"运动日志"等方法保证m CIM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 塑性训练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卫宁 朱玉连 +8 位作者 梁思捷 杜亮 刘珏 田茹锦 朱秉 徐冬艳 刘加鹏 田闪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50-1454,共5页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探究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随机分...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探究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每天总计1h 45min的常规治疗,之外需在护工或家属陪同下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或步行2h;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外再接受2h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包括起坐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训练,两组治疗频率均为每周5天,共8周。在第0、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6min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并比对组间组内的差异性。结果:经过8周干预,两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得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得分在第0周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8周干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于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改良强制性运动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远程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4
5
作者 方萍萍 邹田子 郑茶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8-80,共3页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将接受康复治疗后出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护理外,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基于改良强制性运...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将接受康复治疗后出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护理外,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基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远程康复护理,指导和督导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Carroll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上肢功能、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远程康复指导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手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远程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鹏 苏春 +5 位作者 邵磊 贾梦怡 王海侠 田斯辕 耿开晴 张亚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7-90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 目的 探讨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上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Ch-QUEST的mCIMT,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Ch-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Ch-QUEST评分、PDMS-FM原始分评分、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 3.432, P <0.01),且观察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 2.032, P <0.05)。结论 基于Ch-QUEST的mCIMT可改善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贺 柴文刚 +1 位作者 徐国兴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9
8
作者 董婕 吴卫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5-748,共4页
儿童偏瘫是儿童脑损伤后较常见的一种障碍类型。由于多种原因,偏瘫儿童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比较困难,尤其是患手的功能。近年来提出用于儿童的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本文就目前此方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关键词 偏瘫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患侧上肢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儿童偏瘫个案报道 被引量:7
9
作者 邢春燕 孙克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为儿童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选择1例5岁的脑外伤后遗右侧偏瘫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主要参照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限制健侧上肢活动,集中、反复、大量地对患肢进行训练。包括针对性推... 目的为儿童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方法选择1例5岁的脑外伤后遗右侧偏瘫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主要参照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限制健侧上肢活动,集中、反复、大量地对患肢进行训练。包括针对性推拿和作业治疗(30min/次)、家庭功能性、文娱性活动训练,1次/d,5次/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用低温板塑的限制性器具限制左上肢(健侧),10h/d。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治疗师日志并参考家长反应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肢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PDMS-2评定明显提高,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均有改善。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偏瘫 康复 运动疗法 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