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附2例报道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正军 陆京伯 +5 位作者 刘灏 林智琪 黄显莹 万恒 符方勇 黄水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40-1142,共3页
在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两例病例报道来研究一种新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无需补片,改变颈动脉切口的方向以防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研究发现,与外翻式、补片式相比,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在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两例病例报道来研究一种新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无需补片,改变颈动脉切口的方向以防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研究发现,与外翻式、补片式相比,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既可防止再狭窄发生,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明显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64例报告)
2
作者 包庆泉 王建莉 +2 位作者 王芳 柳琳 亓旭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5-231,共7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6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6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术前灌注情况、术前斑块性质、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术中转流情况、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等临床数据。结果64例患者均行CEA且顺利完成,14例患者接受术中转流;48例围手术期单抗治疗,16例双抗治疗。中位手术时间161.50(138.00,186.50)min,颈动脉阻断时间(28.42±10.72)min。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1.56%)、切口血肿1例(1.56%)、颈内动脉闭塞1例(1.56%)、低灌注1例(1.56%);无术后脑梗死、过度灌注、心脏事件、脑神经损伤。术中转流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38个月,其中2例发生脑梗死(3.13%),无死亡病例。转流组患者较非转流组患者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缩短[(18.43±6.64)min vs.(31.22±9.98)min,P<0.05],余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抗组患者较单抗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术侧(χ^(2)=-2.377,P<0.05),对侧(χ^(2)=-2.261,P<0.05)],余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CEA术中使用转流管是安全的。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CEA) 转流 抗血小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海佳 张印松 +3 位作者 李尚 相毅 张明哲 李光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CEA治疗的...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CEA治疗的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216例,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SBI分为SBI组39例和非SBI组177例。筛选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预测效能评估。结果SBI组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水平明显高于非SBI组(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Hcy≥13.81μmol/L、TG≥4.76 mmol/L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P<0.05)。危险因素构建模型预测CEA后SBI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71(95%CI:0.715~0.939)、94.50%、76.30%。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Hcy≥13.81μmol/L、TG≥4.76 mmol/L均是影响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动脉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调整的5年预算影响分析
4
作者 方晢伊 刘瑾瑜 黄葭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收集全国和4个样本省市的医保患者人数、治疗成本、市场份额变动等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5—7月。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价格提升后,5年内将令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总支出减少14317.62万元;样本省市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式价格提升幅度越高,医保基金总支出的下降幅度越大。术式市场份额对医保基金总支出的影响最大。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价格提升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并降低5年内医保基金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CEA) 动脉狭窄 预算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刁永鹏 刘昌伟 +7 位作者 宋小军 陈跃鑫 郭李龙 郑月宏 刘暴 叶炜 陆夏 李拥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治疗成本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淼 张喜成 +1 位作者 陈兆雷 孙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97-1398,共2页
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不仅会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重度颈动脉狭窄还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1]。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的预防性病因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解除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不仅会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重度颈动脉狭窄还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1]。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的预防性病因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解除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欧美等发达国家,CEA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42例成功施行CEA手术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及随访资料,比较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探讨CEA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宇 吴巍巍 +5 位作者 刘暴 李拥军 郑月宏 曾嵘 宋小军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 目的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采用颈动脉补片,94例次采用血管内转流管,均顺利完成。7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出现过度灌注,其中1例最终导致脑出血。79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76例(96.2%)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植入术1年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关敏 王晓白 刘小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治疗1年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重度再狭窄及闭塞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CEA及CAS治...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治疗1年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重度再狭窄及闭塞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CEA及CAS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值)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6篇,1037例患者接受CAS治疗,1681例接受CEA治疗,将发生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统计数据合并;累计1586例接受CAS治疗,2196例接受CEA治疗,进行再狭窄及闭塞的统计数据合并。术后1年内CAS与CEA患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81(95%CI0.56~1.18)、0.75(95%CI0.47~1.19)、0.78(95%CI0.53~1.16)。CAS患者再狭窄率高于CEA患者[OR=1.99(95%CI1.44~2.74),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与CAS的1年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差异,CAS术后重度再狭窄及闭塞率为CEA术的1.99倍。由于在缺乏足够数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纳入部分非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植入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攀峰 王兵 +4 位作者 崔文军 安乾 丁语 吴斐 李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39-1641,共3页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首次CE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179例,狭窄30%~69%组135例,狭窄≥70%组7... 目的:探讨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首次CE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179例,狭窄30%~69%组135例,狭窄≥70%组76例;分析3组术中收缩期颈动脉残端压(SCSP)变化、转流管应用情况和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对侧颈动脉狭窄〈30%组、30%~69%组、≥70%组术中SCSP分别为(55.7±18.2)mm Hg、(53.5±19.7)mm Hg、(46.3±15.2)mm Hg,术中转流管使用率分别为8.4%、7.4%、27.6%;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及转流管使用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侧颈动脉狭窄≥70%时SCSP明显下降(P〈0.01),转流管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30 d内对侧颈动脉狭窄〈70%组与狭窄≥70%组的患者在脑卒中、心脏并发症、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CEA中转流管应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Willis环及椎-基底动脉状态的评估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程度 动脉返流压 血管内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劲草 周平 +2 位作者 李正伟 王胜 欧一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大鹏 张家涌 +4 位作者 张扬 李良 张彦芳 尤玉才 鲍圣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CEA组;26例为CA...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CEA组;26例为CAS组。术后30d、6个月、1年均进行颈部B超、CTA复查或DSA和神经系统检查。初级观察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死亡、卒中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随访6个月内的死亡或同侧卒中事件;次级观察终点为与CEA或CAS相关的并发症,或1年内的重度再狭窄。比较2组术后治疗的效果。结果CEA组有3例达到初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9.4%;CAS组有4例达到初级观察点,累积发生率为15.4%(χ2=0.086,P=0.769)。CEA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2.5%;CAS组有4例达到次级观察终点,发生率为15.4%(χ2=0.000,P=1.000)。结论CAS在治疗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动脉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不使用转流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被引量:7
12
作者 厉建林 王兵 +3 位作者 王越 丁语 崔文军 王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01-3603,共3页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治疗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患者时,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 目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治疗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患者时,术中不使用转流管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双侧ICA重度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患者术后医疗记录有无新发神经病学损害,并随访4~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结果:31例患者成功行38例次CEA,7例先后行双侧CEA,所有患者术中均未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术后1例患者出现过度脑灌注综合征,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新发神经病学损伤。所有病例在4~6个月随访中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中不采用血管内转流及EEG监测亦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双侧动脉重度狭窄 血管内转流 脑电图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3
13
作者 翁艳敏 朱娴 傅巧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因严重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典术式(sCEA)87例(其中35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因严重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典术式(sCEA)87例(其中35例使用转流管),外翻术式(eCEA)92例。结果术后24h死亡1例,围术期内发生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1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2例,明确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5例,轻度伸舌偏移、发音嘶哑、暂时性失语各1例,切口局部感染1例,伤口出血5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难治性心律失常2例,坠积性肺炎1例。结论围术期应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充分评估准备、针对性脑保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到有效预防、重点观察和及时处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影响和确保患者治愈康复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宇麟 景桂霞 +4 位作者 朱耀民 谭敬 高燕凤 李小刚 申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02-404,共3页
目的 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6 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 ,每组 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 ,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 目的 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6 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 ,每组 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 ,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 ,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 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 (P <0 0 1) ,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 (P <0 0 5 ) ;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 (P <0 0 5 )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 (P <0 0 5 ) ,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 ,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 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 丛阻滞 动脉内膜 血液动力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抑或颈动脉支架术: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之争 被引量:26
15
作者 丛悦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3期332-335,共4页
脑卒中是当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20世纪80~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介入技... 脑卒中是当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20世纪80~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不断进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愈发成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在为一些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所证实,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正在挑战着外科内膜剥脱术的"金标准"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狭窄 动脉支架 动脉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庆军 王勇 +5 位作者 蔡剑鸣 赵廷强 马林 蔡幼铨 陈利峰 王湛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动脉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输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蔡勤芳 刘永勤 +4 位作者 吕立波 王定力 吕浩 杨亚红 喻红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9-511,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适合CEA的麻醉方法。方法 32例ASAⅡ或Ⅲ级拟在全麻下行CEA患者,依据麻醉维持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适合CEA的麻醉方法。方法 32例ASAⅡ或Ⅲ级拟在全麻下行CEA患者,依据麻醉维持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异氟醚复合丙泊酚组(Ⅰ组)。在相同麻醉诱导方案完成气管插管后,R组以雷米芬太尼0.1-0.2μg.kg^-1.min^-1联合丙泊酚3-5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Ⅰ组以1%-3%异氟醚吸入,并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3-5mg.kg^-1.h^-1。记录切皮时(T1)、颈动脉阻断前(T2)、内膜剥脱时(T3)、阻断开放后(T4)、缝合切口时(T5)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及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麻醉诱导前(TA)、颈动脉阻断前(TB)、内膜剥脱时(TC)和颈动脉开放后(TD)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检测血糖(Glu),记录pH值和BE的变化。结果 R组患者在各时点HR、SBP的波动均明显小于Ⅰ组(P〈0.05);R组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以及降压药、升压药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TB、TC、TD时pH、BE均显著低于TA时(P〈0.05),Glu显著高于TA时(P〈0.05);组间比较,R组患者pH值TC、TD时显著高于Ⅰ组,TC、TD时BE显著高于Ⅰ组,Glu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在CEA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能明显提高麻醉安全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雷米芬太尼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探测器-实质血容量检测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脑组织血流灌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金龙 宋庆斌 +3 位作者 汤红艳 张鸿祺 马妍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33-938,共6页
目的 总结分析平板探测器(FPD)-实质血容量(PBV)检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脑组织灌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治的40例明确诊断为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患者均经复合手术室... 目的 总结分析平板探测器(FPD)-实质血容量(PBV)检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脑组织灌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治的40例明确诊断为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患者均经复合手术室头颈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全脑DSA评估并接受CEA手术,术前、术后即刻作FPD?蛳 PBV检测,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结果 FPD-PBV技术可很好地检测CEA围术期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40例患者均为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左侧18例,右侧22例),术前患侧脑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侧(P<0.05)。顺利完成CEA术后DSA显示颈内动脉再通良好,颅内分支血流恢复,患侧脑血流灌注较术前增加(P<0.05),其中22例术后脑灌注改善,但仍低于健侧(<10%);15例高于健侧(<5%);3例与健侧相等。术后患侧和健侧脑灌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D- PBV检测是一种可行的、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成像技术,可用于半定量分析脑灌注变化,为围术期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价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平板探测器 脑实质血容量 过度灌注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宇 刘昌伟 +4 位作者 刘志丽 吴巍巍 曾嵘 宋小军 刘暴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7期536-541,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72例,其中456例行CEA,116例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CEA组和CAS组手术相关死亡(0.2%vs 0)、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1.1%vs 1.7%)、急性心肌梗死(0.7%vs 1.7%)、局部血肿(0.4%vs 0.8%)、植入物感染(0.4%vs 0)、颅外神经损伤(1.1%vs 0)、过度灌注发生率(5.7%vs 3.4%)均无显著差异。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12.9%vs 1.1%,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CAS组出现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显著高于CEA组(6.9%vs 2.6%,P=0.026),但两组术后重度狭窄(﹥70%)(2.5%vs 1.1%)及同侧卒中发生率(0.9%vs 0.4%)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A和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但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及治疗侧颈动脉1年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选择性分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友贺 杨军 +5 位作者 佟志勇 张劲松 马春燕 唐力 程艳彬 刘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2-744,74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分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拟行CEA手术的25例患者行TCD检测,术前通过压颈试验对前交通动脉(ACoA)及术侧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性进行定性评估,根据...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分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拟行CEA手术的25例患者行TCD检测,术前通过压颈试验对前交通动脉(ACoA)及术侧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性进行定性评估,根据交通动脉开放情况预测术中是否需要转流。ACoA或术侧PCoA不开放者列入术中需转流患者;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者列入术中非转流患者。术中应用TCD于颈动脉夹闭前后即刻记录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MCA在夹闭前后血流速度下降的程度选择是否行转流术,将术前TCD预测转流的结果与术中行转流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5例行CEA手术患者,术前TCD评估非转流患者18例(72%),转流患者7例(28%);(2)术中行转流术者6例(24%),非转流者19例(76%);(3)与手术结果比较,术前TCD评估预测术中转流术的准确度为88%,敏感度为83%。结论术前通过TCD对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性进行评估,对CEA术中选择性分流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动脉内膜 转流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