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外侧经肌间隙入路与改良侧方经腰大肌入路腰椎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余圣剀 蔡凯文 +4 位作者 诸进晋 章凯 罗科锋 吴董泽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8-456,共9页
目的:比较采用斜外侧经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改良侧方经腰大肌入路腰椎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方法:回... 目的:比较采用斜外侧经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改良侧方经腰大肌入路腰椎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6月30例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退行性腰椎不稳进行OLIF或CLIF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CLIF组,两组患者一期术后4周均进行二期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LIF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69.9±7.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67±3.05kg/m^(2),2节段病变6例,3节段病变12例;CLIF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6.5±8.6岁,BMI 24.03±2.06kg/m^(2),2节段病变2例,3节段病变10例。收集两组一期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资料,术前和一期手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一期手术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高度、融合器与冠状面的夹角。对两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病变节段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OLIF组和CLIF组一期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83.89±39.43min、55.56±27.49ml、8.39±4.804d和198.75±23.27min、65.00±44.62ml、8.75±2.30d,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LIF组术后5例出现大腿前方麻木和屈髋无力,经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3周后治愈。CLIF组术后4例出现大腿前方麻木和屈髋无力,经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中出现腰椎节段动脉损伤,出血量达到200ml;1例患者腰大肌积液伴感染,经抗生素治疗6周后治愈。两组术前VAS、ODI、LL及DH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LL差值(OLIF组12.47°±6.69°vs CLIF组6.26°±6.47°)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时,OLIF组和CLIF组椎间融合率(83.33%vs 91.67%)、融合器沉降高度(1.54±0.72mm vs 1.44±0.6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OLIF组融合器与冠状面夹角(8.94°±4.97°)显著性大于CLIF组(5.30°±3.69°)(P<0.05)。结论:OLIF与C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均能够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且疗效相当,而CLIF利用多角度融合器增加LL和维持腰椎曲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不稳 斜外侧经间隙腰椎融合术 改良侧方经腰大肌入路腰椎融合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经宇 王孝宾 +3 位作者 韦超 李晶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4,共6页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等术式。其中XLIF是一种于腹膜后、经腰大肌进行操作的微创术式,与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椎管神经干扰轻、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且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近年来X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技术发展史、生物力学稳定性、手术特点、手术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归纳,以期为临床上XLIF的应用及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椎间融合术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手术特点 技术发展史 外侧 临床疗效 腰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3
作者 易红蕾 陈虎 +3 位作者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_(1/2)~L_(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_(2/3)A区,L_(3/4)A区、Ⅳ区和P区,L_(4/5)Ⅱ区和Ⅳ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_(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_(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_(3/4)和L_(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右侧卧位在L_(1/2)、L_(2/3)选择Ⅰ、Ⅱ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_(3/4)、L_(4/5)水平可以选择Ⅱ区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腰大 体位 腰椎侧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