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1
作者 李国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24,共2页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李国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要下大力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转变能否实...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李国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要下大力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转变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生产力发展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 乡镇企业 粗放型增长方式 五中全会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技术 社会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建议
2
作者 查丽华 《现代城市研究》 1996年第5期51-53,共3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京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仅“八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862.6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1.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幅达16.1%。比“七五”时期高出8.1个百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京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仅“八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862.6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1.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幅达16.1%。比“七五”时期高出8.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0年的9.6∶54.4∶36.0调整到1995年的7.6∶52.1∶4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887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痕迹明显,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之间反差较大的状况仍是制约南京市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集约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是促进南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突出问题 (一)增加值率逐年下降 增加值率是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率,增加值率的高低,表明一定的总产出所包含的新创造价值的大小,增加值率越高,相对而言经济效益就好。“八五”时期,南京总增加值率依次为:1991年36.0%、1992年35.0%、1993年33.5%、1994年32.1%、1995年29.6%,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29.6%的水平在省内居第5位,处中游水平。 从国民经济的18个主要行业看,目前除农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管理业、社会服务业4个行业增加值率呈正增长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经济发展 行业增加值率 经济效益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劳动者报酬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 总产出 “八五”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
3
作者 陈铁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6-7,共2页
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陈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提出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指导方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往... 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陈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提出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指导方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往往伴随着过量的货币供给、高通货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一轮 经济增长效率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提高经济效益 引擎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际竞争力 重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向新的目标迈进
4
作者 冯并 《人民论坛》 1995年第11期10-12,共3页
“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八五”期间GDP平均年增长率11.7%,在经济总量上提前完成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今后15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后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九五期间,我... “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八五”期间GDP平均年增长率11.7%,在经济总量上提前完成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今后15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后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九五期间,我们不仅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要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经济 国有小企业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个人所得税 国有企业改革 承前 “八五”期间 资产流动 财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科院一篇报告分析提出1996:中国十大可能走向
5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4-44,共1页
中国社科院一篇报告分析提出1996:中国十大可能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出版的《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报告书,对1996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局势提出了十大可能走向。目前,分析与预测某一领域发展形势的报告... 中国社科院一篇报告分析提出1996:中国十大可能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出版的《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报告书,对1996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局势提出了十大可能走向。目前,分析与预测某一领域发展形势的报告已有一些,但综合地对各个领域进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分析 社科院 报告书 政治稳定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社会政治局势 宏观经济政策 日常生活压力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央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