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需要结构”与“个性模式雏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黄乃松
-
机构
苏州大学
-
出处
《心理学探新》
1987年第1期42-50,共9页
-
文摘
“需要”是有机体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由于某种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欠缺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这些“需要”,一旦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各人就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着一定方向争取着什么,追求着什么,这就促使人形成了一定的意识倾向及一定的调控机能,从而构成了各人的个性模式。志趣与性格表现了个性模式的意识倾向,体现了人的立场;志趣者志气趣向也,指的是意志的倾向性。
-
关键词
需要结构
性模式
意识倾向
调控机能
雏型
青年
客观环境
满足需要
结构体系
改变现实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青年社会作用的变迁
- 2
-
-
作者
陈斌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5,共1页
-
文摘
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一家一户自成一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祖先留下来的不可变更的土地上,生活刻板、单一、静止、封闭,没有流动和变化,也缺少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农业收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世代相传的经验,经验的取得要靠时间.一个人获得的经验的多少和他年龄的大小成正比.这样,拥有较多经验的老人就自然在传统社会(以经验为本位的社会)享有了崇高的威望和神圣的权利.老人成了社会的中心——智慧中心、决策中心、价值中心、舆论中心.在这种社会,在由经验铸成并由经验统治的世界面前,青年人的力量确实弱小了,他们只能接受,顺从而无法改变现实的一切。
-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经验为本
青年人
基本单位
农业社会
价值中心
决策中心
改变现实
现代社会
老人
-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孙见喜的散文追求
- 3
-
-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4-124,共1页
-
文摘
肖云儒在《美文》1999年第一期上发表《孙见喜的此岸与彼岸》一文,认为,孙见喜的散文有乡村系、风景系和世情系三个系列,他散文中表露的文化心理,似乎是一种两极的震荡和震荡中的和谐。他从乡村走过来,而乡村已从现实的此岸远去,乡村对他愈来愈成为彼岸的精神家...
-
关键词
散文写作
语言能力
文化因素
精神家园
文化心理
乡村
文化形象
《美文》
书面语言
改变现实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跋涉者的足迹──论萧军的短篇小说
- 4
-
-
作者
刘中树
-
出处
《求是学刊》
1983年第4期35-42,共8页
-
-
关键词
萧军
作家
短篇小说
跋涉者
日伪统治
《跋涉》
改变现实
君统
祖国
作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另一种别离
- 5
-
-
作者
何靖宁
-
机构
广东清远清城区职中
-
出处
《职教论坛》
1997年第2期32-32,共1页
-
文摘
另一种别离何靖宁读江淹《别赋》,最感人者,莫过于绝国之别与情人之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二者都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深深打动自己,倒是另一种别离时时萦绕心头,这就是与学生的别离,一种很少为人所谈及的别离。那是1994年的夏天,总是企望超越现实的我为了不使...
-
关键词
清城区
《最后一课》
理智与情感
贺兰山
感情朗读
和谐气氛
自心底
改变现实
成功感
超越现实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