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血AFP和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对评估胎儿贫血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玮璟 刘建强 吴珍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54-2456,共3页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贫血母血AFP(MSAFP)水平和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MCA-PSV)的相关性并用胎儿血红蛋白(FHB)值验证其相关性,评价MSAFP和MCA-PSV对胎儿贫血病例的临床预测和监护意义。方法:对32例怀疑有胎儿贫血病例(自体免疫性...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贫血母血AFP(MSAFP)水平和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MCA-PSV)的相关性并用胎儿血红蛋白(FHB)值验证其相关性,评价MSAFP和MCA-PSV对胎儿贫血病例的临床预测和监护意义。方法:对32例怀疑有胎儿贫血病例(自体免疫性胎儿贫血4例,地中海贫血11例,B19微小病毒感染10例,胎盘血管瘤7例)进行55次MSAFP和MCA-PSV测量,对于MCA-PSV异常病例抽取脐带血,共获得19份胎儿血液标本,测定FHB含量。结果:MSAFP与MCA-PSV有相关性(n=55,r=0.57,P<0.01)。19例胎儿血标本检查共15例贫血标本,其中4例假阳性病例的MSAFP正常。贫血胎儿的MSAFP明显高于非贫血胎儿,地中海贫血和免疫溶血性贫血病例MSAFP升高比MCA-PSV升高早15-20d,B19病毒感染和胎盘血管瘤导致的贫血病例MSAFP升高则比MCA-PSV晚10-12d(P<0.05)。MSAFP(r=-0.87)和MCA-PSV(r=-0.67)与FHB水平有相关性。结论:胎儿宫内贫血时MSAFP水平升高的时间和程度比MCA-PSV的变化更具有预测和监护意义,而且两者间呈相关性。因此,MSAFP和MCA-PSV可能是临床预测和监护不同程度胎儿宫内贫血最有价值的联合测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贫血 甲胎蛋白类 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重构与收缩期血流峰值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军 李长育 周素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功能、收缩期血流峰值改变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组 ) 80例 ,正常对照组 2 5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功能及收缩期血流峰值。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功能、收缩期血流峰值改变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组 ) 80例 ,正常对照组 2 5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功能及收缩期血流峰值。  结果 :2级、 3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 (P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 ,1级高血压IMT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 ,颈动脉IMT与内径显著正相关(γ =0 418,P <0 0 1)。原发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扩张性显著降低 (P <0 0 5 ) ,僵硬度显著增高 (P <0 0 5 ) ,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与颈动脉IMT、内径显著相关 (P <0 0 1) ,均有显著性差异。 1级、 2级高血压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无显著差异 ,3级高血压收缩期血流峰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颈动脉IMT、内径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扩张性、僵硬度无关。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增厚 ,并与高血压分级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弹性降低 ,并与颈动脉IMT增厚、内径扩大显著相关。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高 ,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重构 收缩期血流峰值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原婷 李雪兰 +2 位作者 田雪叶 张婷 韩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 PE)是围生期母体和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往往合并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早产等不良结局。文中旨在探讨s PE患者发生SG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 目的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 PE)是围生期母体和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往往合并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早产等不良结局。文中旨在探讨s PE患者发生SG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的s PE患者100例,其中病例组为s PE合并SGA 35例,对照组为s PE不合并SGA 6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筛选s PE发生SG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ROC曲线评价脐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ystolic and diastolic ratio,S/D)和尿蛋白定量诊断s PE合并SGA的价值。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发生早发型s PE者较多,发病孕周和分娩孕周均较早,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率升高,NICU住院时间较长,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的脐血流S/D值、S/D值≥95th%及尿蛋白定量≥5g/24 h发生率比较,病例组均明显升高[(2.31±0.47)vs(2.95±0.75)、6.15%vs 22.86%、20.00%vs 42.86%,P〈0.05]。3脐血流S/D值≥95th%(OR=6.02,95%CI:2.32~16.78)以及尿蛋白定量≥5 g/24 h(OR=1.65,95%CI:1.56~3.01)是s PE发生SGA的危险因素。4脐血流S/D值联合尿蛋白定量诊断s PE合并SGA的AUC为0.852(P〈0.05)。结论识别脐血流S/D值≥95th%、尿蛋白定量≥5 g/24 h及动态监测有利于对子痫前期不良围产儿结局进行早期预防或干预,改善预后。脐血流S/D值联合尿蛋白定量对s PE合并SGA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 小于胎龄儿 危险因素 血流收缩峰值流速与舒张末血流速度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宝珠 曲玉娟 +2 位作者 宋沙沙 赵秦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7-1191,1197,共6页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中频电治疗 收缩峰值血流速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浅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与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晨炜 舒政 +3 位作者 孙凤 邓小飞 葛琛瑾 邹晓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股浅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与管腔狭窄程度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搜集接受CT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的ASO患者40例共计62条股浅动脉。依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将股浅动脉病变分为轻度狭窄组(<50%,A组)... 目的:探讨股浅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与管腔狭窄程度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搜集接受CT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的ASO患者40例共计62条股浅动脉。依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将股浅动脉病变分为轻度狭窄组(<50%,A组)、中度狭窄组(50%~75%,B组)及重度狭窄组(>75%且≤100%,C组),分别测定TAG值。比较三组间TAG值有无统计学差异,并与PSV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30条,B组16条,C组16条,62条股浅动脉TAG平均值为(-2.3±2.3)HU/10mm,三组间TA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8.28,P<0.001),TAG的绝对值随着管腔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62条股浅动脉TAG值与对应的PSV呈正性相关(r=0.5223,P<0.0001)。结论:基于CTA的TAG能较好地反映股浅动脉不同的狭窄程度,且与PSV有相关性,有潜力在下肢动脉狭窄CTA形态学诊断的基础上补充血流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 收缩峰值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