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碎裂QRS波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鲍正宇 顾翔 +2 位作者 何胜虎 邓敏 孙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0期49-50,53,共3页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267例,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将以上患者分为宽QRS组(121例)、fQRS组(59例)...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267例,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将以上患者分为宽QRS组(121例)、fQRS组(59例)、非fQRS组(87例),随访比较三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因心脏疾病再住院次数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30个月,宽QRS组、fQRS组、非fQRS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8.3%(10例)、10.2%(6例)、2.3%(2例),fQRS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fQRS组、非fQRS组再次因心脏疾病住院次数分别为192次、99次、113次,宽QRS组、fQRS组再住院次数高于非fQR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及fQR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死亡率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复发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美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第2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究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的复发率,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DCM出现LVSD并在治疗后恢复... 目的探究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的复发率,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DCM出现LVSD并在治疗后恢复的患者109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恢复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3例和未复发组8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18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并对首次入院、首次恢复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记录。结果在所有恢复患者中有23例复发,复发率为21.10%(23/109)。复发时LVEF水平显著下降,而LVEDD水平显著升高(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4个影响DCM患者LVSD复发的因素,即:首次恢复中的LVEF、LVEF较基线的增加值、LVEDD以及LVEDD较基线的缩小值等。结论 DCM患者LVSD复发率在21%左右,首次恢复时LVEF、LVEDD改变程度是影响DCM患者LVSD复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伐普坦片与呋塞米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扬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8期19-21,共3页
目的探究对比托伐普坦片与呋塞米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单双号分组法分为试验组与比较组,各51例。比较组患者予以呋塞米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托伐普坦片治疗。对... 目的探究对比托伐普坦片与呋塞米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单双号分组法分为试验组与比较组,各51例。比较组患者予以呋塞米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托伐普坦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24 h尿量、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比较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均高于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尿量(2666.48±28.88)ml多于比较组的(2044.52±29.8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比较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低于比较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伐普坦片治疗心力衰竭伴收缩功能障碍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伐普坦片 呋塞米注射液 心力衰竭 收缩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肥胖小鼠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谱的分析及联合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肥胖小鼠左室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鑫 徐静 +1 位作者 刘罗娜 王琴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4期57-60,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显微镜心肌应变技术检测肥胖小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亚临床改变,应用芯片测序等方法观察肥胖小鼠与正常小鼠心脏miRNA表达的差异,探讨差异表达miRNA在肥胖心肌受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只6周大的雄性C57BL/6小... 目的:采用超声显微镜心肌应变技术检测肥胖小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亚临床改变,应用芯片测序等方法观察肥胖小鼠与正常小鼠心脏miRNA表达的差异,探讨差异表达miRNA在肥胖心肌受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只6周大的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30 g),喂食高脂肪饮食。选择10只体重和Lee指数大于对照组平均值±1.5倍标准差的肥胖小鼠模型作为肥胖组,将其余10只与肥胖组年龄和性别相同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常规二维超声参数,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小鼠的左室心肌应变。利用芯片检测肥胖小鼠和正常小鼠血浆中外泌体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肥胖小鼠中呈差异表达的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1)二维超声参数比较:对照组与肥胖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生物显微镜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肥胖组的长轴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参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长轴应变、径向应变参数均低于对照组,肥胖组的圆周应变参数高于对照组。(3)NLRP3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肥胖组NLRP3的表达明显增多。(4)对两组血浆外泌体源miRNA的表达进行测序发现,两组样本间共检测到455个差异表达的miRNA,肥胖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有124个下调,331个上调。GO和KEGG分析检测出差异表达的miRNA与肥胖心肌收缩功能的生物学调节功能和通路相关。结论:肥胖小鼠在肥胖发生早期就已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受损,肥胖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其外泌体源miRNA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在肥胖心肌收缩功能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小鼠 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谱 超声生物显微镜 左室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与6 h内机械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分析
5
作者 顾正华 曹月洲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评估患者的LVEF,观察LVSD的发生情况,并比较LVSD组和非LVSD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SD与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关系。结果205例患者中47例(22.9%)出现LVSD。LVSD组患者年龄(72.8±11.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0(10.0,20.0)分高于非LVSD组的(67.2±10.2)岁、11.0(6.0,16.0)分,LVEF(37.9±7.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36.2%低于非LVSD组的(62.8±3.4)%、7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改善130例(63.4%),未改善75例(36.6%)。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LVSD、再灌注不良[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mTICI)0~2a级]发生率分别为(67.3±10.0)岁、11.0(6.0,16.0)分、13.1%、10.8%,均低于早期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70.5±11.8)岁、13.0(8.0,18.0)分、40.0%、3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VSD和再灌注不良是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VSD是发病后6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 6 h内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反流与左心室大小和功能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晓 张剑梅 +2 位作者 李俊秋 王春玲 潘国忠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二尖瓣反流(MR)患者左心室功能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情况、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二尖瓣反流(MR)患者左心室功能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情况、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根据LVEF大小将患者分为2组(≥50%组和〈50%组);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32d,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R发病率73.4%。MR的发生及程度与Killip分级、LVEF值、LVEDD、LVESD、LAD、E/A比值等相关。左心室大小和功能与AMI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AMI后MR患者LVEF〈50%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后基线水平MR的严重程度与左室功能和大小显著相关,左室功能恶化是远期死亡的显著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心肌梗死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蓓 徐予 +2 位作者 张雪亚 赵先锋 石亚楠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247-249,253,共4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心肌组织病变。其发病与遗传基因、病毒持续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移植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收缩功能障碍 病毒持续感染 体液免疫反应 心室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生期心肌病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泽民 李林 +2 位作者 邓亨平 王承丰 吴龙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9期1379-1380,共2页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指发生于妊娠期晚期至产后5个月内的扩张性心肌病,其特征为既往无血管病的产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PPCM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1例围生期心肌病的...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指发生于妊娠期晚期至产后5个月内的扩张性心肌病,其特征为既往无血管病的产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PPCM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1例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生期心肌病 临床分析 充血性心力衰竭 扩张性心肌病 收缩功能障碍 PPCM 临床资料 妊娠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心肌病与围麻醉期管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刚 孟秀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15-319,共5页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M)是一种临床症候群,表现为在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存在的情况下,急骤发生而又能很快恢复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多由应激性刺激诱发,常见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本病由日本学者Sato等[1]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麻醉期管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中老年妇女 症候群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治疗与扩张型心肌病
10
作者 王勇 李觉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934-937,共4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lomyopathv,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因素、病毒持续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近年来...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lomyopathv,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因素、病毒持续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近年来随着心脏病治疗技术的发展,DCM的治疗效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减容成形术、左心室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基因治疗 心脏病治疗 遗传原因 收缩功能障碍 病毒持续感染 体液免疫反应 机械辅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腺苷短期应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32例疗效观察
11
作者 宋均亮 康芦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0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常规治疗 环磷腺苷 疗效观察 心力衰竭 短期应用 收缩功能障碍 心室腔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沛然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29期8-8,共1页
限制性心肌病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限制性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心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心内膜与心肌纤维化使心室舒张功能发生障碍,还可伴有不等程度的收缩功能障碍;心室腔缩小,使心室的充... 限制性心肌病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限制性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心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心内膜与心肌纤维化使心室舒张功能发生障碍,还可伴有不等程度的收缩功能障碍;心室腔缩小,使心室的充盈受限制;心室的顺应性降低,回心血有障碍,随之心排血量也减小,造成类似缩窄性心包炎时的病理生理变化。房室瓣受累时可以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心肌病 心室舒张功能 三尖瓣关闭不全 心室充盈 治疗 诊断 收缩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地黄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风芝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1期13-13,共1页
主要适应证●心室扩大、NYHAⅡ~Ⅳ级的收缩功能障碍的心衰,无论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窦性心律的心衰均为适应证,尤其对心衰合并快速心房扑动和颤动更适宜。应强调,治疗剂量的洋地黄对窦房结的直接影响很小,长期使用随心衰好转... 主要适应证●心室扩大、NYHAⅡ~Ⅳ级的收缩功能障碍的心衰,无论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窦性心律的心衰均为适应证,尤其对心衰合并快速心房扑动和颤动更适宜。应强调,治疗剂量的洋地黄对窦房结的直接影响很小,长期使用随心衰好转,窦性心率可减慢,但减慢窦性心率的急性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地黄类药物 临床应用 非缺血性心脏病 收缩功能障碍 窦性心率 心室扩大 窦性心律 心房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 周文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8期1104-1105,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 顽固性心力衰竭 5年存活率 收缩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应答 心肌疾病 心腔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
15
作者 唐毅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4期95-96,共2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病因至今不明,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心衰,血栓栓塞甚或猝死,其发病率居各类心肌病首位。心律失常是DCM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本文对95例DCM患者进行心律失... 扩张型心肌病(DCM)病因至今不明,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心衰,血栓栓塞甚或猝死,其发病率居各类心肌病首位。心律失常是DCM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本文对95例DCM患者进行心律失常的动态监测记录,探讨其规律性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收缩功能障碍 进行性加重 心脏扩大 血栓栓塞 临床表现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