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治疗典型类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夏照华 王书方 +2 位作者 秦芳 乔坤 周云芝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7-852,共6页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镜下的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圈套、二氧化碳冷冻、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激光(Neodymium-dopted Yrium Aluminium Garnet,Nd:YAG)、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以上治疗技术通常...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镜下的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圈套、二氧化碳冷冻、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激光(Neodymium-dopted Yrium Aluminium Garnet,Nd:YAG)、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以上治疗技术通常用于治疗气管腔内肿瘤,但用于治疗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的研究并不普遍。本研究拟探讨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治疗典型类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应急总医院2010年12月-2020年12月可消瘤的腔内典型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术前支气管动脉栓塞18例(栓塞率56%,95%CI:31%-79%)。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1.03)分vs(0.25±0.58)分,P=0.003];支气管管腔狭窄程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0%±13.90%)vs(17.50%±6.83%),P<0.001];支气管内径治疗后较治疗前扩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8)cm vs(0.84±0.29)cm,P<0.001]。近期有效率为100%。32例患者中24例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能够完全消瘤,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为75%。结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治疗典型类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类癌 支气管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37
2
作者 杨熙章 杨利 +6 位作者 陈自谦 杨永岩 吴纪瑞 许有进 黄淑贞 李惠敏 黄艺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36-538,共3页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防治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无手术指征 化疗栓塞术 介入手术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帆 刘新献 +3 位作者 李亮 王立丹 范晶 黄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45-94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及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在DSA引导下对10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不同原因咯血患儿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造影,并行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8例患儿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2例...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及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在DSA引导下对10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不同原因咯血患儿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造影,并行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8例患儿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2例用明胶海绵条联合弹簧圈。结果10例患儿均成功手术。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即刻止血8例;1例咯血明显减少,经内科保守治疗3—5d后咯血停止:1例咯血减少不明显,经2次栓塞治疗后咯血停止。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具有微刨、止血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咯血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4
作者 肖承江 韦佩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或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BPF)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1例大量咯血患者经DSA检查发现19例合并有BPF,其中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肋间动脉-肺循环瘘3例、支气管动脉-静脉畸形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或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BPF)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1例大量咯血患者经DSA检查发现19例合并有BPF,其中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肋间动脉-肺循环瘘3例、支气管动脉-静脉畸形1例。按血流分流速度,分别或连合选用真丝微粒和线段、500~700μPVA颗粒、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4年,1周内止血18例,有效率94.7%;1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15.8%。结论BPF是诱发和加剧肺源性咯血的重要因素,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复发病例可重复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治疗肺部原发病变可减少咯血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真线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治疗麻醉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辛延林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2期1324-1326,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抑制情况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Ⅱ或Ⅲ级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37例和丙泊酚组38例,依托咪酯组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 目的观察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依托咪酯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抑制情况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Ⅱ或Ⅲ级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37例和丙泊酚组38例,依托咪酯组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诱导,丙泊酚组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和入镜15 min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手术期间呼吸暂停、供氧不良、低血压、心动过速、肌阵挛、注射痛、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结果丙泊酚组患者入镜后15 min的Pa CO2明显高于麻醉前,Pa O2水平明显低于麻醉前;依托咪酯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患者,而苏醒时间、肌阵挛、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患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电子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对患者呼吸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但可以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恶心呕吐、肌阵挛发生率,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依托咪酯 输注 靶控 介入治疗 支气管 呼吸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