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颈部直径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进行性脑血管闭塞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肃 李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7-242,共6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后不完全性闭塞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经术中即刻血管造影提示为不完全性闭塞...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后不完全性闭塞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经术中即刻血管造影提示为不完全性闭塞的92例脑动脉瘤患者,并依据术后6个月全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分为进行性闭塞组(59例)与未闭塞组(33例)。利用双平面造影系统和三维旋转造影系统采集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多维度血管造影图像,并通过Raymond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级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预测因素。结果进行性闭塞组患者脑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6.6±2.9) mm]和平均颈部直径[(4.9±1.0) mm]均小于未闭塞组患者[分别为(8.5±2.4)、(6.2±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6、-5.561,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动脉瘤的颈部直径是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0.44,95%CI:0.18~0.79,P=0.030); 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部直径预测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截断值为5.8 mm(特异度为82.1%,敏感度为75.8%),曲线下面积为0.847 (P <0.01)。结论脑动脉瘤颈部直径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的独立因素,颈部直径<5.8 mm的脑动脉瘤患者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后6个月内更易自发性出现进行性脑血管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颈部直径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进行性脑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并发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1例的呼吸道护理 被引量:5
3
作者 季翠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0-62,76,共4页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方法,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1-2])。通过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3])。文献^([4-6])报道,抗血小板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方法,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1-2])。通过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3])。文献^([4-6])报道,抗血小板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症,其中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7])。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致命性呼吸道出血、颅内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减少 呼吸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性的比较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小曦 左乔 +5 位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许奕 赵瑞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考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33例(支架组... 目的考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33例(支架组)和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289例(单纯栓塞组)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104例。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与血管的关系、动脉瘤最大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7%(7/104)、3.8%(4/104)和1.9%(2/104),单纯栓塞组分别为1.9%(2/104)、1.9%(2/104)、1.0%(1/10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58、0.172、0.000,P=0.173、0.679、1.000)。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支架 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倾向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维持时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成林 梁上男 +1 位作者 吴炎宇 邓汉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1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术后双联...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1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将患者分为短期组(n=127,持续3个月)、中期组(n=174,持续6个月)、长期组(n=115,持续≥9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3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Log-rank法进行组间对比。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416例患者中15例(3.61%,15/416)出现迟发性脑缺血,其中短期组8例、中期组7例,均发生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个月后。短期组、中期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长期组(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瘤颈宽>4 mm、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是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为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延长至≥9个月,有助于降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越高,患者越有可能发生迟发性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莫仡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邵华明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 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4.5%(4/89),P=0.075]、术后72 h血栓事件[11.0%(27/246)比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替罗非班 低剂量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辅助手术治疗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7
作者 龚皇博 胡亚立 卢辉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彩超引导下压迫动脉穿刺点、开放手术治疗、彩超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瘤体及载瘤动脉栓塞术,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1,2]。2024年4月我科对1例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彩超引导下压迫动脉穿刺点、开放手术治疗、彩超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瘤体及载瘤动脉栓塞术,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1,2]。2024年4月我科对1例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辅助手术治疗,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股动脉 巨大假性动脉瘤 辅助 开放手治疗 动脉穿刺点 彩超引导下 载瘤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4
8
作者 韩金涛 张宇翔 +5 位作者 贾子昌 姜除寒 刘恋 栾景源 梁飞 赵彦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6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57个动脉瘤(89.1%,57/64)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6个动脉瘤(9.3%,6/64)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1个动脉瘤(1.6%,1/64)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3例患者(4.8%,3/6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为术中血栓形成,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为术后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保守治疗出院时均无致残性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时55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RS≤2分),7例患者失访。50例患者(52个动脉瘤)获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45个(86.5%,45/52),RaymondⅡ级4个(7.7%,4/52),RaymondⅢ级3个(5.8%,3/52),12例患者失访。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并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 Neuroform Atlas支架 支架辅助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琪 左乔 +2 位作者 赵瑞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8-319,共2页
患者女,59岁,因"体检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于2015年9月20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部CTA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及双侧颈内动脉C2段闭塞(图1)。于2015年9月2... 患者女,59岁,因"体检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于2015年9月20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部CTA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及双侧颈内动脉C2段闭塞(图1)。于2015年9月24日行全脑DSA检查及动脉瘤栓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效果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衍江 权涛 +2 位作者 徐浩文 郭新宾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1-875,共5页
目的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 目的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瘤颈≥4 mm或动脉瘤体颈比<2。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n=30)和密网支架组(n=33)。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结果、临床预后。结果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比较多(P=0.047),密网支架组动脉瘤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随访3~25个月,平均(11.9±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P=0.01),但两组临床预后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结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均为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动脉瘤直径较大,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也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密网支架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柏宇 曹毅 +5 位作者 鲍娟 杨勇涛 景睿 李云飞 胡佳怡 赵青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544-550,共7页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22例破裂动脉瘤中Hunt-Hess分级3~4级10例(45.45%)。32个动脉瘤最长径中位值4.98(3.00~8.13)mm。术后即刻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28例(87.5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9.38%),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3.13%),死亡2例(6.25%),其中1例因术后再出血,另1例因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余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无复发,预后良好26例(81.30%)。结论根据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宽颈 前交通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吾布力哈斯穆.吐穆尔 卡合尔曼.卡德尔 +4 位作者 凯丽比努尔.阿迪力 成晓江 阿塔伍拉.图尔荪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买买提力.艾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BADA)近期影像学随访、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7例BADA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头部MRI、CTA和DSA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平均随... 目的评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BADA)近期影像学随访、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7例BADA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头部MRI、CTA和DSA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平均随访7.3(3~9)个月,14例完成复查造影,结果 5例(35.7%)改善,8例(57.2%)稳定,1例(7.1%)复发;1例拒绝复查造影,2例死亡。术后5例(29.4%)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脑桥梗死(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脑积水,术后1个月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CT平扫显示脑积水好转;1例脑桥及基底节脑梗死,术后7个月因心律失常死亡)。随访期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0例(58.8%),3~6分7例(41.2%)。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假腔及重建真腔是治疗BADA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脑卒中 穿支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随访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巴华君 蔡建勇 +2 位作者 陆川 陈献东 孙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的复发率、支架内狭窄率、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方法 47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 目的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的复发率、支架内狭窄率、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方法 47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3年以上接受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3例,其中1例出现载廇动脉慢性闭塞。复发5例,其中1例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可见部分显影;4例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栓塞后半年随访发现,动脉瘤内弹簧圈压缩,瘤体再度显影,该4例中有3例经过2次栓塞后即时显影消失,但仍有2例3年随访动脉瘤体再度显影,另1例拒绝2次栓塞,继续随访中。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栓塞后动脉瘤再破裂。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低,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不高,长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长期随访 复发率 支架内狭窄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肾动脉瘤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炳基 蒋小燕 +2 位作者 冯睿 冯家烜 李荣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肾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4例宽颈肾动脉瘤患者手术资料和临床结果。结果14例宽颈肾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肾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4例宽颈肾动脉瘤患者手术资料和临床结果。结果14例宽颈肾动脉瘤患者共20枚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为(22.4±10.3)mm,平均颈宽为(15.7±7.4)mm,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2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05),血清肌酐显著降低(P<0.001),肾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动脉瘤腔血栓形成率显著升高。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衰竭行透析,1例支架内狭窄后再次行血管成形术,3例动脉瘤内未完全血栓化,给予二次栓塞。术后1、6、12个月肾动脉通畅率分别为100%、96%、100%,未发现载瘤动脉闭塞,无急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肾动脉瘤安全有效,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 弹簧圈栓塞 宽颈肾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辉 李西锋 +4 位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张炘 刘彦超 朱国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双支架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8例(多重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动脉瘤复发率。结果:56例患者预后良好(mRS 0~1分),两组预后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即刻栓塞率明显高于单一支架组(75.0% vs.41.9%, P =0.010),且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单一支架组(0% vs.19.4%,P =0.043)。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多重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其疗效还需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枚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婷 梁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69-472,共4页
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神经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应用较少,其手术难度及风险性相对较大。作者总结1例3枚支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儿童椎... 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神经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应用较少,其手术难度及风险性相对较大。作者总结1例3枚支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及介入治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诊治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瘤 颅内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LVIS支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弹簧圈在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和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锋 王武 +1 位作者 顾斌贤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25-930,共6页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g...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4 mm,37例体颈比≤1.5,16例最大径为5~7 mm,25例3~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参数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袁树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9-343,共5页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因此,TEG-PM参数常被用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随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不断发展,TEG...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因此,TEG-PM参数常被用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随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不断发展,TEG-PM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作者简单介绍了TEG-PM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并总结了不同研究中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TEG-PM参数的安全范围,以及根据TEG-PM参数个体化调整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获益,为临床医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选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介入栓塞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颅内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20
作者 曹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533-536,共4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第三大脑血管疾病,目前人群的发病率在2%~7%[1],致死致残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其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第三大脑血管疾病,目前人群的发病率在2%~7%[1],致死致残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其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2]及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的临床和解剖学结果(Clin ical and Anatomic Resu lts in 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CLARITY)研究[3]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 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