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韦力源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8期20-23,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1例。研究组给予支...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1例。研究组给予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因子、疼痛应激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SE、S100-β、M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缓激肽(BK)、P物质(S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PY、β-EP、BK、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OS、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因子水平,减轻其疼痛应激程度,促进内皮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内动脉瘤破裂 疼痛应激因子 神经因子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使用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9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使用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的48h内,对其均使用支架... 目的 :探讨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使用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的48h内,对其均使用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这些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这46例患者中,身体恢复良好的患者有35例(占76.09%),存在轻度残疾的患者有7例(占15.22%),存在重度残疾的患者有3例(占6.52%),处于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有1例(占2.17%)。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使用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破裂 入院后的48h内 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价值研究
3
作者 何嘉宇 陈永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101,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和对照组(n=60,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栓塞程度(动脉瘤Raymond分级标准)、预后情况[改良mRS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展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结束时,从栓塞程度角度来看,对两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1年后,两组中Raymond分级为1级患者的占比均有所升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两组mR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低(P<0.05)。随访1年后,两组mR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的完全填塞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栓塞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小兵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4年10月于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术的IA患者2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痉挛组(n=57)和非痉挛组(n=210)...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4年10月于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术的IA患者2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痉挛组(n=57)和非痉挛组(n=210)。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CVS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吸烟、动脉瘤直径、动脉瘤破裂、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糖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动脉瘤直径>1 cm、Fisher分级>Ⅱ级、Hunt-Hess分级>Ⅱ级、白细胞计数>15.0×10^(9)/L、术前血糖水平>7 mmol/L是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发生CVS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降低动脉瘤介入术后CVS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华兵 朱恩锋 +3 位作者 杨明林 许海 杨德福 姚俊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再破裂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O为(53.15±8.05)μmol/L、vWF为(117.85±25.42)ng/ml、ET-1为(78.55±6.47)pg/ml,对照组NO为(53.95±8.51)μmol/L、vWF为(118.25±26.12)ng/ml、ET-1为(79.22±6.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O为(72.15±10.25)μmol/L、vWF为(69.45±7.23)ng/ml、ET-1为(43.41±7.20)pg/ml,对照组NO为(88.15±9.66)μmol/L、vWF为(94.33±8.01)ng/ml、ET-1为(56.23±6.81)pg/m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良好,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皮因子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 并发症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辅助手术治疗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6
作者 龚皇博 胡亚立 卢辉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彩超引导下压迫动脉穿刺点、开放手术治疗、彩超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瘤体及载瘤动脉栓塞术,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1,2]。2024年4月我科对1例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彩超引导下压迫动脉穿刺点、开放手术治疗、彩超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瘤体及载瘤动脉栓塞术,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1,2]。2024年4月我科对1例股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辅助手术治疗,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动脉 巨大假性动脉瘤 辅助 开放手治疗 动脉穿刺点 彩超引导下 载瘤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痛苦状况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王楠 马惠贤 +1 位作者 谢云峰 徐晓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调查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心理痛苦状况,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缓解患者心理痛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70例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时使用心理痛苦... 目的调查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心理痛苦状况,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缓解患者心理痛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70例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6个月时使用心理痛苦温度计问卷评估患者的心理痛苦状况,依据评分结果分为心理痛苦组与无痛苦组;同时使用症状体验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康复复原力调查表评估患者的症状负担、社会支持以及康复复原力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检验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痛苦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有40例患者存在心理痛苦,占比为57.14%(40/70)。两组患者在性别、症状负担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康复复原力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检验显示性别、症状负担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低等支持、康复复原力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痛苦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普遍存在心理痛苦,且其受性别、症状负担、社会支持以及康复复原力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心理痛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手术配合
8
作者 崔霞 万正坤 +2 位作者 曹德燕 丁璇 张纪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66-66,共1页
2004年4月~2007年5月,我们对3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介入栓塞 配合 弹簧圈 支架 疗效满意 配合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分析及护理策略
9
作者 张云鹏 陈赛赛 +1 位作者 刘永贵 刘丹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577-4581,共5页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其不同分型的影响。结果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1.9±11.51)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高不确定感组(43.6%)、中等不确定感组(36.2%)、低不确定感组(20.2%)。性别、受教育程度、动脉瘤数量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实施精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疾病不确定感 潜在类别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单栓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刘云诗 谢晓东 +4 位作者 胡平 闫天凌 王栋华 曹友林 周小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每组匹配23例患者,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和出院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3.04%(3例)和8.70%(2例),高于单纯栓塞组0和4.35%(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病死发生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的比例相同,均为4.35%(1例)、4.35%(1例)和8.70%(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比,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和不良预后的风险略高,但不增加再出血、致残、致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单纯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并发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1例的呼吸道护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季翠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0-62,76,共4页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方法,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1-2])。通过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3])。文献^([4-6])报道,抗血小板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方法,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1-2])。通过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3])。文献^([4-6])报道,抗血小板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症,其中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7])。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致命性呼吸道出血、颅内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减少 呼吸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12
作者 田晓金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9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医院,是2022年6月—2023年7月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86例。随机分组,一组是对照组(43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一组是... 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医院,是2022年6月—2023年7月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86例。随机分组,一组是对照组(43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一组是观察组(43例,实施介入栓塞术)。结果:术后两组的Hunt-Hess分级分布情况均比术前得到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的Hunt-Hess分级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血清NF-κB、ICAM-1、MMP-9、NSE低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的血清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低于术前,Barthel指数评分表(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的NDS评分低于对照组,BI、MMSE、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轻血管及脑组织损伤,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认知水平、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陈晓 赵磊 许伟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5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乳山市人民医院行支架辅助栓塞术的动脉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观...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乳山市人民医院行支架辅助栓塞术的动脉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花生四烯酸抑制率、腺苷二磷酸抑制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凝块最大振幅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栓弹力图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慧敏 《罕少疾病杂志》 2019年第6期83-85,共3页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包括术前做好特殊化验、体位指导、饮食护理...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包括术前做好特殊化验、体位指导、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观察、一般护理,做好动脉瘤已破裂患者的护理。术中全麻的配合、患者体位的安置、生命体征观察、各种导管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位、穿刺点、饮食、心理护理,仔细观察用药反应,各种神经功能症状。结果24例患者中,术中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给药后缓解;3例患者术后3d内体温波动于37.5~38.5℃之间,给予物理降温后体温降至正常;术后1例患者出现脑干出血症状,救治无效死亡。23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颅内宽颈动脉瘤 围手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G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支架辅助栓塞术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亮 宋英 +4 位作者 韩光 付辉 孙智宏 刘家明 赵保钢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3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手术前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抗...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手术前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方案;观察组行TEG检测,在TEG指导下根据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PAI)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DP-PAI)调整抗凝药物治疗方案。记录观察组根据TEG检测结果抗凝药物调整前后的AA-PAI、ADP-PAI变化,比较两组缺血性、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时机、支架类型、支架数量、单次治疗动脉瘤数量、术后即刻栓塞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抗凝药物调整后AA-PAI>95%、AA-PAI<50%、ADP-PAI>90%、ADP-PAI<30%患者的百分比均低于调整前(P均<0.05)。观察组缺血性事件和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EG检测有助于了解颅内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情况,有效降低患者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图 支架辅助栓塞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高压氧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功能康复情况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崔雪慧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功能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功能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两组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早期高压氧技术辅助治疗,治疗后均开展为期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脑神经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白细胞介素-6 (IL-6)分别为(65.25±10.37)μg/L、(175.62±20.23) ng/L、(130.39±20.65) ng/mL,均低于常规组[(70.33±10.46)μg/L、(190.36±20.35) ng/L、(147.23±20.46) ng/mL];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分别为(85.42±10.36) U/ml、(140.33±20.42) U/L,均高于常规组[(80.33±10.28) U/mL、(125.36±20.77) U/L],丙二醛(MDA)[(6.33±1.49) nmol/L]低于常规组[(7.45±1.38) nmol/L];试验组的胱抑素-C (Cys-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分别为(15.33±4.28) mg/L、(8.33±1.27) ng/mL、(10.36±2.49) pg/mL,均低于常规组[(18.76±4.19) mg/L、(9.49±2.12) ng/mL、(12.39±3.31) pg/mL];试验组的脑组织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分别为(2.33±0.75) mPa·s、(4.41±1.39) mPa·s、(8.25±1.36) mPa·s,均低于常规组[(3.07±0.82) mPa·s、(5.66±1.82) mPa·s、(9.41±2.33) mPa·s];随访期间,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6.52±1.37)分]低于常规组[(7.79±1.63)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分别为(85.25±10.41)分、(86.77±10.45)分,均高于常规组[(80.41±10.33)分、(81.22±10.39)分](P<0.05)。结论 早期高压氧技术能有效缓解颅内动脉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恢复,并改善患者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高压氧 脑神经功能 预后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时机对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
17
作者 蔡直铎 邱茜茜 徐晓敏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48h内完成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unt-Hess高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7例,根据血管介入栓塞术时机进行分组,超早期组49例在48h内完成... 目的探讨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48h内完成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Hunt-Hess高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97例,根据血管介入栓塞术时机进行分组,超早期组49例在48h内完成血管介入栓塞术,早期组48例在48~96 h内完成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反应、神经相关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超早期组患者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低于早期组,格拉斯预后评分量表评分高于早期组(P<0.05);超早期组患者血清丙二醛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评分高于早期组(P<0.05);超早期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髓鞘碱性蛋白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均低于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48h内完成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相关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Hunt-Hess分级法 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海涛 宋浩青 +3 位作者 杨廷舰 刘伟 王飞 邵显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SAC)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52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择期行SAC术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16例和非替罗非班组31例。替罗非班组在SAC术中即刻应用替罗非班(0.10μg/(...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SAC)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52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择期行SAC术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16例和非替罗非班组31例。替罗非班组在SAC术中即刻应用替罗非班(0.10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12h)行抗血小板(PLT)聚集治疗,术后12h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口服(100mg/d,连续6个月)和氯吡格雷(75mg/d,持续4~6周);非替罗非班组除不用替罗非班外,治疗均与替罗非班组相同。观察SAC术治疗前后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及术中脑栓塞、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APTT值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中急性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替罗非班组(P〈0.05),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SAC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择期SAC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替罗非班 支架辅助栓塞 预防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及基因检测技术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芷薇 玄飞越 +5 位作者 郑法康 李琪 李海鹏 唐华 常树峰 龚海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及阿司匹林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接受支架辅助栓塞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10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及阿司匹林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接受支架辅助栓塞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10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92例。经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基因检验结果调整的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为调整组(144例),未进行检验的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8例)。调整组继续分为: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患者为增加组(20例),余下患者为非增加组(124例)。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后首次及出院前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调整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非增加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vs 12.5%,P=0.029),增加组、非增加组、对照组在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分、栓塞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组出院前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血凝块最大强度较术后首次显著升高,ADP受体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较术后首次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参数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会积极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出血及栓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描记 栓塞 治疗性 基因检测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5
20
作者 冀方愿 宋英 杨新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3例(动脉瘤62个)。结果 62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术后即刻评价栓塞结果完全栓塞42个(68%)、近全栓... 目的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3例(动脉瘤62个)。结果 62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术后即刻评价栓塞结果完全栓塞42个(68%)、近全栓塞16个(26%)、部分栓塞4例(6%),栓塞有效率94%。术中LVIS支架完全打开56例,未完全打开6例。3例患者(均为单发)出现术后并发症。LVIS支架未完全打开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完全打开者,P=0.015。术后随访6个月,mRS评分0分49例、1分2例、2分1例、3分1例、良好率为98%。术后6个月3个动脉瘤复发。术后即刻完全栓塞者无复发,近全栓塞者复发2例,部分栓塞者复发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满意。LVIS支架打开程度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