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4
1
作者 师恩祎 谷天祥 +2 位作者 修宗谊 章志伟 于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27-829,共3页
目的总结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1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利用无名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实施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 目的总结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1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利用无名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实施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平均(89.3±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9±4.7)min,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时间(14.7±2.1)min。1例76岁患者于术后1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3例,至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截瘫病例;随访74例,6~52月,全部患者支架血管无移位和滑脱;47例患者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形成。另外27例患者假腔没有明显变化,或仅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有效准确的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支架血管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逆行性A型夹层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0-943,共4页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性A型夹层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 严重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萍 赵雪梅 +2 位作者 吴静 关春月 武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654-655,共2页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评价王萍①赵雪梅吴静关春月武剑②1一般资料本组37例,从中严格筛选3例进行支架血管成形术。3位均为男性,年龄60~68岁,均有反复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或伴言语不利,一过性黑朦等症...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评价王萍①赵雪梅吴静关春月武剑②1一般资料本组37例,从中严格筛选3例进行支架血管成形术。3位均为男性,年龄60~68岁,均有反复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或伴言语不利,一过性黑朦等症状;头颅CT均示有不同部位的梗塞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 支架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
4
作者 陈秀晓 牛超 +3 位作者 贾倩 张博刚 董中君 闫喜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l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l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和预后不良组3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前及术后CIS。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IS对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转归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CIS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史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呈正相关(r=0.446,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CIS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06~0.858),临界值为2.17分,敏感性为84.85%,特异性为66.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脑卒中史、合并糖尿病是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P<0.01),CIS是其保护因素(OR=0.439,95%CI:0.2940.655,P=0.000)。结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评估CIS可为患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预后 血管支架置入术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血管支架拉伸、扭转性能优化及考虑加工精度影响的强度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宗民 李淑娴 白猛威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8-82,共5页
为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的精准影响,进行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优化,考虑加工精度的影响,进行血管支架的强度可靠性分析。方法:取血管支架支撑筋宽度、支撑筋长度、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为设计变量,应用斯皮... 为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的精准影响,进行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优化,考虑加工精度的影响,进行血管支架的强度可靠性分析。方法:取血管支架支撑筋宽度、支撑筋长度、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为设计变量,应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法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刚度、扭转刚度等响应变量的精准影响;采用响应面方法进行以拉伸刚度、扭转刚度为目标进行血管支架的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血管支架,考虑加工精度所致设计变量的随机性,利用六西格玛工具分析应力的概率分布。结果:对于血管支架拉伸刚度,支撑筋宽度和连接筋宽度灵敏度系数大,且均为正值;对于血管支架扭转刚度,支撑筋宽度灵敏度系数较大,且为负值;优化后的血管支架相比原始血管支架,拉伸刚度降低了11.5%;扭转刚度减小了50.6%;考虑加工精度所致设计变量的随机性进行可靠性分析,在可靠度为99.8%时,虽然血管支架的拉伸刚度和扭转刚度最大值高于优化值,但血管支架的最大应力满足强度条件。结论:支撑筋宽度对血管支架的拉伸性能影响最大,连接筋宽度次之,支撑筋长度和支架厚度影响较小;支撑筋宽度对血管支架的扭转性能影响最大,连接筋宽度、支撑筋长度和支架厚度影响较小;随机因素加工精度对血管支架优化目标有一定的影响,但优化结果仍是可靠的。本文提供了一种血管支架优化的思路:首先是进行基于目标的优化,然后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进行基于概率的强度可靠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响应面法 优化设计 强度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性的血管支架径向性能优化
6
作者 马宗民 李淑娴 +2 位作者 白猛威 李瑞杰 邓子恒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7-367,共1页
目的医疗器械作为一种关系人生命健康的特殊机械产品,可靠性日益受到关注。血管支架作为一种植入医疗器械,径向性能是其一项关键性能,进行血管支架径向性能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可以弥补血管支架传统确定性优化设计对影响径向性能不确定性... 目的医疗器械作为一种关系人生命健康的特殊机械产品,可靠性日益受到关注。血管支架作为一种植入医疗器械,径向性能是其一项关键性能,进行血管支架径向性能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可以弥补血管支架传统确定性优化设计对影响径向性能不确定性因素考虑的欠缺。方法取血管支架支撑筋宽度、支撑筋长度和支架厚度为设计变量建立血管支架参数化模型,采用响应面法对血管支架径向支撑力、最大应力、径向回弹率和质量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考虑材料、加工精度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确定性优化解的质量水平进行6Sigma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结果建立了血管支架确定性优化和不确定性可靠性优化数学模型;应用克里金响应面近似模型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优化组合方案实现了确定性优化设计;应用克里金响应面近似模型与6Sigma概率分析组合方案实现了血管支架的稳健性评估和可靠性分析,完成了血管支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结论优化后的血管支架结构不仅满足可靠性要求而且兼顾了轻量化,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本研究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基于代理模型技术的血管支架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系统,有效提高了优化设计的效率,对血管支架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优化设计 血管支架 医疗器械 多目标遗传算法 克里金 回弹率 关键性能 组合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预制件的六角形三维虚拟编织
7
作者 丁彩红 顾馨 卢晨雨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3,共9页
为解决六角形三维编织血管支架的编织工艺复杂、开发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atLab编程的支架三维虚拟编织方法,以快速完成编织工艺开发。首先,基于六角形编织机底盘的结构特点,对底盘单元进行坐标数值化,从而可将支架编织的工艺和工... 为解决六角形三维编织血管支架的编织工艺复杂、开发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atLab编程的支架三维虚拟编织方法,以快速完成编织工艺开发。首先,基于六角形编织机底盘的结构特点,对底盘单元进行坐标数值化,从而可将支架编织的工艺和工序转换为不同时刻下携纱器在底盘上的XY平面坐标和运动信息以及纱线在芯棒上的高度坐标z值,并应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连接和拟合,建立纱线空间轨迹的数学模型,得到虚拟支架的三维基本形态。然后,将编织支架的三维形态展开为二维形态,分析二维平铺形态下单向支架沿螺旋方向缠绕的特点,应用线性方程组求解纱线的交织点坐标,并通过层内和层间的纱线交织关系判断得到各交织点的交织类型。最后,通过方程修正得到具有六角形编织特征的纱线波动方程,进一步建立了具有纱线立体交织特征的虚拟支架实体化数学模型。经不同编织工艺的支架虚拟仿真实验,将虚拟支架与其实物进行比较发现,虚拟支架均能准确直观地表达实物的几何特征和交织特征。由此验证了虚拟仿真建模的正确性,有利于六角形三维编织工艺的快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角形三维编织 血管支架 虚拟编织 单向管状织物 交织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金属血管支架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炎 张针锋 +4 位作者 王俊伟 傅柯芸 李东阳 何昊 舒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1-1868,共8页
血管支架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其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于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引起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可降解支架在完成早期为血管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的使命后开始降... 血管支架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其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于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引起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可降解支架在完成早期为血管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的使命后开始降解,从而使血管恢复正常的生理收缩和积极重塑。回顾目前主流可降解金属(镁基合金、铁基合金、锌基合金)支架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主要结果发现,镁基合金支架可操作性良好,血栓形成率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在降解速率快、释氢反应和微环境pH值变化较大等方面;铁基合金支架力学性能、成型加工性、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优异,但其腐蚀速率过慢,提高降解速率是扩大铁基金属支架临床应用的关键;锌基合金的降解速率适中,强度较低,加入不同合金元素改善锌基合金支架强度是目前锌基合金支架的主要改良方向。可降解金属支架材料的革新和突破需要材料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除此以外,优化材料性能,以及改进制作工艺如注射成型技术、可降解药涂支架、纳米载药技术等可能是未来可降解金属支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支架 血管支架 金属支架 生物相容性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自卷曲左旋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纤维血管支架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承浩 王元非 +1 位作者 于腾波 吴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3,共6页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 为研究热致自卷曲与生长因子梯度化修饰对血管内皮化的促进作用,使用左旋聚乳酸(PL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热致自卷曲特性的PLLA/PLGA纳米纤维血管支架。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梯度生长因子修饰血管支架内层,并对其自卷曲、微观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内皮化功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LLA/PLGA血管支架具备多层取向纳米纤维结构,厚度为(6.75±0.4)μm,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可在37℃条件下自卷曲成管状结构;血管支架内层膜对生长因子成功进行了梯度修饰,修饰后血管支架的细胞迁移距离是未修饰的3.5倍,从而加快了内皮细胞迁移,促进血管内层的快速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血管支架 自卷曲 左旋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PLLA血管支架多目标结构优化方法
10
作者 梁明凯 王丽珍 +2 位作者 高元明 冯文韬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9-69,共1页
目的PLLA血管支架存在支撑力不足和提早断裂的问题。代理模型在支架结构优化研究中表现良好,但算例数量限制了结构参数的数量范围和模型的精准性。本研究旨在基于自动化仿真平台,实现支架多参数大范围的结构变形以找到最优结构。方法对... 目的PLLA血管支架存在支撑力不足和提早断裂的问题。代理模型在支架结构优化研究中表现良好,但算例数量限制了结构参数的数量范围和模型的精准性。本研究旨在基于自动化仿真平台,实现支架多参数大范围的结构变形以找到最优结构。方法对支架的支撑环弧度1和弧度2、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参数化,使用抽样方法选取1200个样本点,对每个样本点的支架结构进行几何建模和仿真,获取每种支架结构的支撑力F和最大等效塑性应变PEEQ。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模型、Kriging代理模型和响应面(RSM)模型构建支架结构参数与性能之间的函数模型,并比较3种代理模型的误差值(RMS)。使用遗传算法找出误差最小代理模型中的最优结构参数,并进行建模仿真,获取其对应的F和PEEQ。结果RBF、Kriging和RSM模型对F的RMS值分别为0.0558、0.0562和0.0609,对PEEQ的RMS值分别为0.1108、0.118和0.1111。通过遗传算法找到了RBF模型的最优结构参数。优化后的支架相较于初始结构,F提升了24.7%,PEEQ降低了28%。RBF模型对最优结构的F和PEEQ的预测误差分别为4.5%和2.4%。结论3种代理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支架结构性能,其中RBF模型表现最优,优化后的支架结构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提出的优化方法为PLLA支架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代理模型 数量限制 RSM模型 等效塑性应变 最优结构 支架结构 支撑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血管内皮损伤的可降解自贴合智能变形支架覆膜
11
作者 王加为 李玉琦 +1 位作者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1-381,共1页
目的血管介入支架技术可有效治疗血管狭窄,但支架介入后的血管再狭窄问题目前未能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血管支架的应力集中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异物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增强。本文设计制备了可降解自贴合于血管内皮的智能变形覆膜,可有... 目的血管介入支架技术可有效治疗血管狭窄,但支架介入后的血管再狭窄问题目前未能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血管支架的应力集中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异物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增强。本文设计制备了可降解自贴合于血管内皮的智能变形覆膜,可有效减少血管支架的应力集中并降低介入部位的炎症反应。方法通过微波预聚合成聚十二烷二酸甘油酯(PGD)前体,调控合成条件,检测其力学和热力学性能,并测量其形状记忆功能、亲疏水性、溶胀率、降解动力学曲线及生物相容性。随后通过静电纺丝制备血管支架覆膜,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其介入过程的有效性和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应力集中的功能。结果通过微波预聚的PGD可实现快速合成,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功能和生物相容性。亲疏水性、溶胀率和降解动力学曲线与热固化PGD一致。经过体外实验验证,该材料具有极低的溶血、凝血率。动物实验发现,本文制备的支架覆膜可实现介入过程,未发现支架及覆膜的脱落,与无覆膜支架相比,有更低的炎症反应和更快的内皮化速度。结论本文设计制备的血管支架覆膜,可以有效降低介入部位的炎症反应及应力集中作用导致的内膜增生,同时可加快支架及覆膜的内皮化速度,为血管支架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反应 形状记忆功能 血管介入 血管支架 炎症反应 动物实验 内皮化 亲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多功能血管支架涂层制备及表征
12
作者 金磊源 胡芳坤 +5 位作者 姜晓娇 夏立 刘冉 徐佳乐 涂秋芬 熊开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1,共8页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S)全过程,且与AS病变部位血管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不良事件高度相关,包括支架内再狭窄(ISR)、晚期血栓(LST)以及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等。在诸多炎性疾病(包括AS)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均...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S)全过程,且与AS病变部位血管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不良事件高度相关,包括支架内再狭窄(ISR)、晚期血栓(LST)以及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等。在诸多炎性疾病(包括AS)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均被异常激活。因此,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NSPI)的装载有望减轻炎症,进而缓解支架植入并发症。基于此,本工作提出了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法将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RO4929097装载于支架表面的改性策略,构建NSPI/PLGA多功能血管支架。研究结果表明,NSPI/PLGA血管支架的RO4929097有效释放长达30 d,可同时实现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抗凝血等多种功能,在介入治疗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支架 炎症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 超声雾化喷涂技术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绘制心血管支架植入后力学微区亚细胞原位时空图谱
13
作者 游凌森 沈雳 葛均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64,共1页
目的心血管支架植入后,我国约有上百万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压力不匹配导致ISR,但其详细机制不明确,影响支架治疗效果。本研究将绘制支架植入后不同力学微区的亚细胞原位时空全转录组图谱,揭示力学生物学机制... 目的心血管支架植入后,我国约有上百万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压力不匹配导致ISR,但其详细机制不明确,影响支架治疗效果。本研究将绘制支架植入后不同力学微区的亚细胞原位时空全转录组图谱,揭示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数值仿真、显微切割取样、机器学习和亚细胞空间原位分子成像技术(SMI),对支架梁压迫区、过度区、非压迫区人源血管组织进行解析,绘制首个支架植入后亚细胞时空图谱。结果结合支架梁-血管壁耦合效应、血流对支架的流体力学响应,以及亚细胞分辨率空间原位成像结果,对植入后支架梁-血管壁力学分区进行定义:划分出单径向受力区、复杂侧向受力区、I度压迫区、II度压迫区、过度区、非压迫区,并对不同受力细胞组分行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绘制,解析力学微区配受体,鉴别出一种新的平滑肌介入后状态/细胞亚群。结论本研究绘制了支架植入后力学微区亚细胞时空原位分子图谱,并定义相关区域表达特征。这是人类首次从空间上观测支架-血管微环境和细胞基因组变化,立体揭示异质性细胞在支架-血管力学邻域构象,为探究血管微区细胞与微环境间互作及ISR机制提供了新见解,有望为下一代支架和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血管支架 血管组织 细胞亚群 支架治疗 血管力学 机器学习 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与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闫威 马鸿儒 +4 位作者 陈节 李均彪 李艳 王勇 许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2-635,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的安全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3例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27例...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的安全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3例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27例(观察组),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1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通畅率、临床症状缓解率和生存期。结果4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与平均生存期为88.7%和39.1周,优于对照组的62.5%和21.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35)。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血管内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SVCS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125I粒子 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钛编织支架的磨屑特征与细胞毒性关系研究
15
作者 孔德宇 彭业萍 +2 位作者 庄溶润 王松 曹广忠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3,共11页
应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交叉编织血管支架具有灵活性和良好的轴向柔顺性,适用弯曲、分叉和承载等复杂支架应用场景要求,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生物医用镍钛合金(NiTi)因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形... 应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交叉编织血管支架具有灵活性和良好的轴向柔顺性,适用弯曲、分叉和承载等复杂支架应用场景要求,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生物医用镍钛合金(NiTi)因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成为编织型支架的常用材料,支架在体内的摩擦磨损产生的磨屑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生物学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支架材料的磨损特性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支架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为探究镍钛合金材料的磨屑特征与细胞毒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中开展了镍钛合金材料的体外摩擦磨损试验,采集不同磨损参数下的磨屑样本;研究了磨屑特征提取与智能识别算法,利用YOLOv5s和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取磨屑尺寸与形状类型的分布统计;此外,通过CCK-8染色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方法开展磨屑与细胞毒性试验,建立磨屑特征(磨屑尺寸与浓度)与细胞毒性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磨屑均处于0~50μm之间,0~10μm磨屑占比均超过50%,磨屑尺寸分布在各个试验条件下呈正态分布;磨屑形状主要以不规则状为主,近球状磨屑占比最少;角度与摩擦次数均显著影响磨屑的尺寸与形状分布,24400次和43200次摩擦情况下尺寸分布较为相似,但与14400次摩擦后的磨损磨屑差异较大,角度与磨屑分布呈现倒U形趋势,摩擦角在60°左右时出现极值点;润滑条件的改变显著增加了小尺寸和长条状磨屑的占比,大尺寸和近圆状磨屑占比有所降低.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当磨屑浓度处于0~500 mg/mL区间时,细胞的毒性均为0或1级;随着磨屑样品浸提时间的增加,小尺寸(0~15μm)磨屑浸提液的细胞增殖率虽有小幅度降低,但毒性等级仍为0和1级,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细胞毒性标准,通过活死细胞图像可以看出所有细胞试验中细胞存活并且生长状况良好.研究结果为镍钛合金编织支架的磨损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提供依据,为编制支架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血管支架 镍钛合金 交叉编织 磨屑特征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随机有限元法模拟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
16
作者 牛文娟 周鹏 王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6-852,共7页
目的针对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后产生的晚期支柱血栓问题,建立随机有限元模型,从分子量和应力角度对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高分子材料为例的可降解血管支架降解过程的数学... 目的针对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后产生的晚期支柱血栓问题,建立随机有限元模型,从分子量和应力角度对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高分子材料为例的可降解血管支架降解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将数学模型导入并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随机化处理,分析不同随机参数和标准差对分子量的影响以及降解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结果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在人体的降解过程中,随机变量M_(n0)和8%标准差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参数随机化会导致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中断裂强度的分布范围更广,最小值更低。结论聚合物血管支架材料中分子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支架不同位置上的力学性能差异,进而引起材料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最终导致支架在降解过程中发生非均匀破碎,成为后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为下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 降解模型 非均匀破碎 分子量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的优化设计与生物力学评估
17
作者 张奥华 杨政彪 +8 位作者 解玉堂 赵乐 武韬 化泽坤 张萌 薛艳茹 王艳芹 武晓刚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3-623,共1页
目的镁合金作为新型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在相同结构下,镁合金支架相对于传统金属支架力学性能比较弱,因此,如何改善力学性能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方法基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 目的镁合金作为新型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在相同结构下,镁合金支架相对于传统金属支架力学性能比较弱,因此,如何改善力学性能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方法基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典型结构,设计了3种新支架(即支架A、支架B、支架C)。所做的改变包括改变支撑环的角度和排列方式创建一个大小角度交替排列的支撑环结构,并改变连接杆的位置和形状。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以支架的压缩性能、膨胀性能、弯曲柔韧性、对血管的损伤、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为评价指标。这些综合评价的结果被用作选择最优支架结构的依据。结果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B和C的径向刚度分别提高了16.9%、15.1%和37.8%;弯曲刚度分别降低27.3%、7.6%和38.1%;狗骨效应分别下降5.1%、93.9%和31.3%;低壁面剪切应力区域分别降低50.1%、43.8%和36.2%。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和C的径向反冲率分别减少9.3%和7.4%。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B和C对血管的损伤略有增加,但相差不大,影响并不明显。4种支架植入后血流速率的变化基本相同。结论通过对比4种支架得到支架A和C的综合力学性能更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研究有助于为临床支架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速率 壁面剪切应力 支撑环 金属支架 血管支架 连接杆 可降解性 膨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潘长江 唐家驹 +1 位作者 王进 黄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314-317,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经历PTCA术的患者大约有70%的人需要植入支架,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却高达20%~30%,支架内再狭窄依然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经历PTCA术的患者大约有70%的人需要植入支架,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却高达20%~30%,支架内再狭窄依然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基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具体的病理过程,大量的药物被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本文也综述了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机理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9
作者 潘长江 王进 黄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 ,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据统计 ,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 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 2 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 ,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据统计 ,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 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 2 0~ 30 % ,成为制约支架临床应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机理以及再狭窄发生过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金属支架涂层以及高分子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组织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耦合系统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顾兴中 程洁 +1 位作者 李俐军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9-1093,共5页
针对预防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需求,分别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血管支架耦合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基于算子分裂的压力隐式算法进行了脉动流状态下的壁面剪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剪应力的最小值总是出现... 针对预防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需求,分别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血管支架耦合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基于算子分裂的压力隐式算法进行了脉动流状态下的壁面剪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剪应力的最小值总是出现在支架杆临近区域;任意时刻,壁面某个点的壁面剪应力与入口速度、入口加速度正相关,壁面剪应力值低于0.5 Pa区域面积与入口速度负相关;在一个心动周期的部分时刻,支架段内出现低于0.5 Pa的壁面剪应力,因此该区域为内膜增生易发区;支架杆壁厚与低壁面剪应力区域面积正相关;支架杆宽度与壁面剪应力基本无关.采用电化学方法定量测试了在模拟血管内植入支架前与植入支架后的壁面剪应力平均值.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数值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提出的实验方法是对血流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合理补充和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再狭窄 血流动力学 壁面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