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涂汉明 徐国强 陈永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支架取栓术治疗)与研究组(50例,采...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支架取栓术治疗)与研究组(50例,采用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TG、TC、LDL-C、FIB、D-D及NIHSS评分均降低(P<0.05),HDL-C、PT、APTT及BI评分均升高(P<0.05),且上述指标研究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ACI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丁苯酞 支架取栓术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军 张丽阳 +3 位作者 陈笛 温昌明 时彩丽 兰端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3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B组...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3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B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C组(给予支架取栓术治疗),每组102例,对比3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钙结合蛋白(S100-β)、血栓素B2(TXB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复发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术后3组患者的NSE、6-k-PGF1a、S100-β、TXB2、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的NSE、S100-β、TXB2、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B组和C组,6-k-PGF1a高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和C组,复发率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病死率与B组、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ACI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术 替罗非班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军 逯党辉 +4 位作者 李晋 汤超 袁生武 刘凯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的32例AI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取栓术后发生颅内出血性转化(HT)并发症患者基本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后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的32例AI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取栓术后发生颅内出血性转化(HT)并发症患者基本资料,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2例AIS患者取栓手术均成功,术后病死率为9.4%(3/32)。3例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HT,其中1例为前循环动脉闭塞,2例为后循环动脉闭塞,HT发生率为9.4%(3/32)。2例保守治疗,1例行经脑室钻孔外引流并植入储液囊,最终2例因HT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恢复良好。HT死亡患者占所有死亡患者比例为2/3。结论颅内HT是AIS取栓手术致命性并发症。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取栓手术适应证,术中精细操作,规范围术期管理,以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支架取栓术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志宝 韩雪娟 +2 位作者 张自豪 张文亮 刘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3期2826-2828,2832,共4页
目的:观察Solitaire血管重建装置(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Solitaire血管重建装置(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内皮素-1(ET-1)降低,一氧化氮(NO)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S100β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大脑中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CA及AC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能有效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脑组织血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 血管内皮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中血栓逃逸医疗损害鉴定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贾鹏 易旭夫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21-223,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陈某,男,66岁,2018年11月21日因“突发吐词不清、口角歪斜2 h”就诊于某市人民医院,入院时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即行静脉溶栓治疗,但疗效欠佳,于入院后7 h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 1案例1.1简要案情陈某,男,66岁,2018年11月21日因“突发吐词不清、口角歪斜2 h”就诊于某市人民医院,入院时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即行静脉溶栓治疗,但疗效欠佳,于入院后7 h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支架取栓术”。术中患者出现反应迟钝,左侧肢体肌力0~1级。经治疗,目前左侧肢体仍偏瘫,患方认为该损害后果系医方术中操作不当所致,而医方则认为系患者自身病情严重所致,与医方诊疗行为无直接因果关系,故双方要求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脑梗死 支架取栓术 逃逸 医疗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国 吴达 +3 位作者 周志平 宋金海 沈春升 陆云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7-823,853,共8页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8例,均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急诊行经皮颅内动...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8例,均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急诊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根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抽吸取栓组(33例)和支架取栓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栓塞病因(心房颤动、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心脏病)、栓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入院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情况、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使用抗凝药(华法林、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情况、血栓逃逸、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mTICI分级2b~3级为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有效性指标(一次血管再通率、一次血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安全性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6分为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栓塞病因、栓塞部位、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入院时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及术前长期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抽吸取栓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取栓组[60.6%(20/33)比21.8%(12/55),χ^(2)=13.41],一次血管再通时间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支架取栓组[30.0(21.0,35.0)min比42.5(31.0,65.0)min,Z=-2.419;33.0(25.0,56.0)min比80.0(60.0,112.5)min,Z=-5.560],取栓次数少于支架取栓组[1(1,2)次比2(2,3)次,Z=-3.98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mTICI分级占比及血栓逃逸、补救措施、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占比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心源性栓塞的临床预后相似,抽吸取栓的效率略优于支架取栓。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抽吸 支架取栓术 心源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双支架并联取栓术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可佳 蔡云寒 +1 位作者 颜文涛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71,共7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结果单支架模型取栓失败,双支架模型取栓成功,并且取栓过程中血栓的最大应力是单支架的2倍,最大应变是单支架的1.12倍,血管壁表面的最大接触压强大约是单支架的2倍。结论Solitaire双支架能够有效防止分叉处血栓移位并且成功取出血栓,但血栓中段应力水平较高存在断裂风险;取栓过程中前动脉侧血管接触压强更大,血管壁损伤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优化取栓支架的设计以提高其柔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 支架 支架取栓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松 郭永涛 李明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大血管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related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机械取栓患者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滴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大血管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related large vessel occlusion,ICAS-LVO)机械取栓患者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滴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老年急性前循环ICAS-LVO机械取栓患者106例,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滴注48 h作为试验组38例,替罗非班静脉滴注24 h作为对照组68例。替罗非班静脉滴注速率为0.1μg/(kg·min)。比较2组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率;安全性指标包括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90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90 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试验组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6%vs 29.4%,P=0.018)。2组ICH、sICH、90 d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静脉滴注48 h(OR=2.554,95%CI:1.067~6.116,P=0.034)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0.887,95%CI:0.822~0.957,P=0.001)是老年急性前循环ICAS-LVO机械取栓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急性前循环ICAS-LVO机械取栓患者术后替罗非班静脉滴注48 h较24 h可以改善90 d预后,不增加sICH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取栓术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取栓治疗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文珊 史树贵 +7 位作者 周振华 李光建 翟红 陈林 王益 卢龙 江沛 胡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 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术 机械 院内卒中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向浩 徐萌萌 尹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65例(mRS>2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83%vs 47.6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0.989~1.205,P=0.046)、糖尿病(OR=0.122,95%CI:0.026~0.561,P=0.007)、症状性脑出血(OR=0.038,95%CI:0.002~0.656,P=0.024)、侧支循环不良(OR=0.037,95%CI:0.007~0.196,P=0.000)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龄、糖尿病、症状性脑出血、侧支循环不良,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危险因素 溶解疗法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