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损伤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健 范振敏 叶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9-359,共1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够有效解决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心肌缺血等病症,缓解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但是术后依然面临血栓形成的现象。鉴于支架术后损伤和支架丝的存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够有效解决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心肌缺血等病症,缓解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但是术后依然面临血栓形成的现象。鉴于支架术后损伤和支架丝的存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血栓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术后损伤和支架丝分别对于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构建耗散粒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多种因素作用下血小板的运动、黏附、活化和聚集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植入物和损伤的出现会显著改变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两者对支架立柱上游和下游的血栓形成影响存在差异。此外,随着内皮损伤区域程度的增加,损伤区域和支架所诱导所形成支架内血栓的体积都剧增。而且,高黏度的血小板将加速更大体积的稳固血栓形成。结论本研究区分了诱发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两个原因的影响,为支架的置入策略和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形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血管 内皮损伤 耗散粒子动力学 支架立柱 胸痛 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晚期及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雪燕 刘夙璇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23-1027,共5页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ST)及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长期随访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的1 504例患者,分析发生LST的8例患者以及VLST的14例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ST)及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长期随访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的1 504例患者,分析发生LST的8例患者以及VLST的14例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支架植入情况、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等。结果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术后,LST发生率为0.5%(8/1 504),发生于术后(206±85)d,VLST发生率为0.9%(14/1 504),发生于术后(996±611)d。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与未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比较,高血压、糖耐量异常、吸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弥漫长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植入长支架、多枚支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与VLST患者比较,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吸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以及发生血栓时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4例LST和VLST患者中2例行血栓抽吸延迟PCI治疗,余均行直接PCI治疗,所有患者均再次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目前随访均存活。结论高血压、糖耐量异常、吸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弥漫长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植入长支架、多枚支架是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相关因素,其中糖尿病、吸烟对于VLST的影响不同于LST;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行血栓抽吸及再次植入支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西罗莫司 晚期支架内血栓 超晚期支架内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燕 任艺虹 +3 位作者 周超飞 张庆考 刘国树 刘陪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1-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1-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SST(AST/SST组)43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SST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SST平均时间(4.1±5.7)d。院内死亡率13.95%(6/43)。AST/SST组糖尿病比例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AST/SST组支架置入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及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AST/SST组出现B2/C病变比例、支架贴壁不良比例和支架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比值比1.447,95%可信区间1.101~1.902,P=0.008)、急性心肌梗死(比值比7.177,95%可信区间1.956~26.328,P=0.003)、多支架置入(比值比2.186,95%可信区间1.326~3.604,P=0.002)、支架贴壁不良(比值比7.590,95%可信区间1.389~41.475,P=0.019)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值比0.988,95%可信区间0.979~0.998,P=0.016)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茜 李兴朝 +2 位作者 闵新文 李东锋 朗明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042-1044,10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直接PCI手术治疗,将其分为亚急性支架血栓组(n=45)和非亚...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直接PCI手术治疗,将其分为亚急性支架血栓组(n=45)和非亚急性支架血栓组(n=75)。均于手术前后6h抽其静脉血测定hs-CRP,之后每12h测定1次,至72h之后,改为每24h测定1次,连续测定1周,得出其最大值(峰值)。结果:亚急性支架血栓组患者hs-CRP峰值为(29.39±4.19)mg/L,明显高于非亚急性支架血栓组患者hs-CRP峰值(16.10±3.2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与血清Hs-CRP峰值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亚急性支架内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梅 姜铁民 +11 位作者 田军 张建起 吴振军 陈少伯 赵鹏 董军亚 刘军翔 朱勇 赵季红 岳继华 梁国庆 柴晓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自2007-04至2008-06的所有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1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其余11例均为药物涂层支架。分析入选病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目的: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自2007-04至2008-06的所有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1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其余11例均为药物涂层支架。分析入选病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中,亚急性血栓5例;晚期血栓4例;极晚期血栓3例。分析病变特点及血栓形成原因显示:在早期血栓形成的5例中4例为原发性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1例为糖尿病、长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在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的7例病例中3例因为停用了波立维;2例有支架内严重再狭窄;1例为正性重构、获得性贴壁不良;1例为糖尿病、小血管病变,且支架中段扩张不充分不除外贴壁不良的因素。结论:支架内血栓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很少发生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急性的支架内血栓可能与贴壁不良有关。晚期支架内血栓在病因学上是多因素的,主要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支架内血栓形成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并发慢血流、分支闭塞、支架内血栓和过敏性休克一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向东 杨跃进 +4 位作者 高立建 钱杰 陈珏 钱海燕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1-1001,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闷7年"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常规术前碘过敏试验阴性,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商品名威视派克)。术前血压100/80 mmHg(1m... 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闷7年"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否认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常规术前碘过敏试验阴性,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商品名威视派克)。术前血压100/80 mmHg(1mm Hg=0.133 kPa)。冠脉造影示:前降支(LAD)近段90%狭窄,第一对角支(D1)和D2从病变起始部和中间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 过敏性休克 分支闭塞 食物过敏史 威视派克 冠脉造影 碘克沙醇 第一对角支 前降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郭志福 郑兴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68-571,共4页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影响DES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或多处病变、长病变、女性、高龄以及支架膨胀不全和残余狭窄等。其根本原因在于DES延迟内皮化过程。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影响DES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或多处病变、长病变、女性、高龄以及支架膨胀不全和残余狭窄等。其根本原因在于DES延迟内皮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脉分叉病变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安全性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永曜 吴强 +4 位作者 杨天和 蒋清安 唐峰 谭洪文 张长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121-2122,共2页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很多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已成为PCI术适应证,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n—stentthrombosis,ST)的并发症也随...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很多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已成为PCI术适应证,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复杂策略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n—stentthrombosis,ST)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并带来严重心血管事件后果,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支架内血栓形成 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碟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智慧 张晶 邢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阐明苦碟子注射液减少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机制。方法: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阐明苦碟子注射液减少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机制。方法: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20)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对照组(n=20)常规内科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MMPs及TXB2,术后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与术前比较,实验组、对照组PCI术后MMPs、TXB2水平均下降(P<0.05),术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以降低PCI术后MMPs、TXB2水平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提示苦碟子注射液发挥作用的靶点为MMPs和TX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强 沈东 +7 位作者 黄党生 冀建生 杨菲菲 马玲玲 郭金花 张春红 田苗 张丽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与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VLST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VLST的患者共21例,另外入选同时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极晚期支架... 目的:对比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与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VLST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VLST的患者共21例,另外入选同时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ACS患者共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临床检验及检查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LST的危险因素。结果:(1)VLST组有8例(38.1%)近1个月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有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VLST组有13例(61.9%)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表现,而对照组均以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为表现(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吸烟史及既往介入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VLST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01);肌钙蛋白I(Tn I)峰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峰值均显著升高(P<0.001);白细胞总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也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间超声心动结构、血脂、血糖、肌酐等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分析表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较高的NT-pro BNP及hs-CRP水平是VL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LST临床表现危重,坚持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心功能可能有助于减少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内血栓 冠状动脉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永兴 彭万忠 +5 位作者 杨海萍 邢靖贤 刘娟 刘均英 于建才 徐泽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 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 支架内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京京 张晓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6-667,共2页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可查证的在院期间发生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通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加强护理,治愈出院4例,放弃治疗离院1例。因此认为对PCI后患者加强术...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可查证的在院期间发生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通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加强护理,治愈出院4例,放弃治疗离院1例。因此认为对PCI后患者加强术后针对性观察,加强护理能够提高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存活率,为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宝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杜发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到2012年3月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39例,并按1∶2配对抽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再狭窄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从中分析术后支架...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到2012年3月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39例,并按1∶2配对抽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再狭窄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从中分析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支架直径及长度、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50%)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选择再次行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者33例,1例术后在院内死亡,余32例好转出院。结论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植入罪犯血管支架的直径较小及长度较长、术前LVEF低(<50%)是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29.5 mm或支架直径≤2.94 mm与较高的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相关。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支架内血栓后死亡率高,但早期行急症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防治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红亚 周玉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乃宽 曹月娟 +3 位作者 程爱娟 陈永利 卢凤民 许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3-493,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药物洗脱支架 临床分析 经冠状动脉造影 统计学差异 危险因素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影像技术指导支架内血栓预防及机制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蕾 汪宇鹏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5期421-424,共4页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之一,起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以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为代表的腔内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腔内影像技术对支架内血栓预防及机制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支架内血栓造成心肌梗死一例
17
作者 朱成刚 乔树宾 +5 位作者 杨跃进 刘海波 杨伟宪 胡奉环 袁建松 刘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4-314,共1页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8岁。因“胸痛10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0天突发胸痛,伴出汗、恶心、呕吐,持续不缓解,10小时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为行介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10...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8岁。因“胸痛10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0天突发胸痛,伴出汗、恶心、呕吐,持续不缓解,10小时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为行介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高血压10年;吸烟史19年;10年前曾患上消化道出血,已愈。入院查体无异常。心电图:Ⅱ、Ⅲ、aVF、V_3R-5R导联QS型。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下后壁)。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支架内血栓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药物保守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 男性患者 突发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肝素抵抗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18
作者 金汉 牛红霞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30-930,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劳力性胸痛一个月,加重9 h”入院。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LAD)近端60%狭窄,中段100%狭窄,回旋支(LCX)中段60%狭窄,右冠脉(RCA)中段100%狭窄,可见血栓形成。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形成 急诊冠状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肝素抵抗 急性 劳力性胸痛 临床资料 三支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内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一例
19
作者 王新高 董可辉 杨学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8期597-598,共2页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2岁,河北人,主因'发作性头晕12 d'收入院.患者于12 d前行走时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大汗,症状持续约5 min后缓解,无视物成双,无头痛、呕吐及肢体麻木无力,无耳鸣及意识不清,遂未做任何治疗.8 d前,...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2岁,河北人,主因'发作性头晕12 d'收入院.患者于12 d前行走时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大汗,症状持续约5 min后缓解,无视物成双,无头痛、呕吐及肢体麻木无力,无耳鸣及意识不清,遂未做任何治疗.8 d前,患者又出现头晕头昏、视物成双,看物体时为上下两个图像,症状持续5~6 min缓解,缓解后无其他不适.5 d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晕头昏,伴头痛,左额部持续性疼痛,非搏动性,可忍受,在当地医院进行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住院期间仍反复出现头晕头昏,1次/d,其中一次发作时伴左侧口周麻木、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每次发作均持续5 min左右缓解,缓解期无任何不适,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良好,无发热及体重下降,大小便无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形成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剑峰 田原 +13 位作者 王勇 胡小莹 郭婷婷 邱洪 窦克非 唐熠达 袁晋青 吴永建 颜红兵 乔树宾 常越 徐波 杨跃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8-973,共6页
目的:探索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在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关联与特征.方法:研究连续入选367例患者,包括7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明确/可能的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支架内血栓组)和297例冠状动... 目的:探索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在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关联与特征.方法:研究连续入选367例患者,包括7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明确/可能的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支架内血栓组)和297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组).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罪犯病变置入支架手术且再次入院接受相应靶病变的治疗.收集患者的资料,并进一步分析两类患者的特征.结果:与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相比,支架内血栓组患者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更高比例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有停服抗血小板药物病史的患者,且介入治疗次数更多,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两组间绝大多数的基线和介入治疗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更高水平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300 pg/ml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独立相关.结论:NT-proBNP、NLR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 支架内再狭窄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