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点入路血管支架修复钝性腘动脉损伤 被引量:4
1
作者 钟山 张希全 +2 位作者 陈众 董鹏 孙业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患侧股动脉及胫后动脉两点入路血管支架技术修复钝性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两点入路血管支架技术修复11例钝性腘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先顺行穿刺患侧股动脉并造影评估动脉损伤情... 目的探讨患侧股动脉及胫后动脉两点入路血管支架技术修复钝性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两点入路血管支架技术修复11例钝性腘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先顺行穿刺患侧股动脉并造影评估动脉损伤情况,捻转导丝通过损伤段失败即刻穿刺胫后动脉并送入4 F单弯导管和圈套器,采用导丝抓捕技术将损伤段导丝捕捉住,使其通过损伤段,并建立工作轨道,经导丝植入血管支架修复损伤动脉;对远端流出道血栓阻塞用6 F导引导管抽吸动脉远端血栓,对肢体末梢动脉血栓予动脉内留置导管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造影显示动脉部分断裂7例,完全断裂4例,共植入支架16枚。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3~24个月,平均(18.7±3.8)个月,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血流恢复;3例支架腔内狭窄>70%,给予球囊扩张治疗后血流恢复通畅;6例支架腔内狭窄<30%,未作特殊处理。随访期未发现支架断裂、变形、移位,无截肢患者。结论两点入路血管支架修复钝性腘动脉损伤可减少手术时间,快速恢复受损动脉血流,减少肢体缺血时间,近期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修复 钝性损伤 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泪道修复支架与硅胶管鼻泪道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崔华 肖凡 +3 位作者 赖平红 贺雅琳 周敏 赵家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探讨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在泪道阻塞性疾病(LDOD)中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LDOD患者72例72眼,按分区组随机法产生随机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在泪道阻塞性疾病(LDOD)中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LDOD患者72例72眼,按分区组随机法产生随机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36眼。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经鼻腔泪道内逆行植入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和硅胶管,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冲洗泪道,比较2个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泪道冲洗通畅率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的80.6%(29/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泪道冲洗通畅率为88.9%(32/36),高于对照组的75.0%(27/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试验组的溢泪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9,P=0.006),术后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1,P=0.05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泪小点充血和渗出物发生率为2.8%(1/36),低于对照组的13.9%(5/36),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羊膜泪道修复支架能有效治疗LDOD,其治愈率不低于经鼻腔逆行植入硅胶管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道阻塞性疾病 羊膜泪道修复支架 硅胶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对兔泪小管损伤后愈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斌 杨继玲 +2 位作者 邵毅 徐国芬 裴重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对兔泪小管损伤后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0只(80眼),其中31只兔制作兔泪小管损伤模型,4只造模失败,将造模成功的27只兔(54眼)随机分为3组,泪道羊膜组(A组):将兔双侧泪小管进行羊膜泪道修复支架... 目的探讨羊膜泪道修复支架对兔泪小管损伤后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0只(80眼),其中31只兔制作兔泪小管损伤模型,4只造模失败,将造模成功的27只兔(54眼)随机分为3组,泪道羊膜组(A组):将兔双侧泪小管进行羊膜泪道修复支架植入;硅胶组(B组):进行双侧泪小管兔泪道硅胶支架植入;造模组(C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剩余9只正常兔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三个不同时间点观察兔泪小管的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组均可见兔泪小管组织上皮层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3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数比较,A组<B组<C组,以术后4周最为明显,A组(3.0±1.7)个、B组(8.0±2.5)个、C组(10.0±3.6)个,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兔泪小管组织中黏蛋白Muc5AC表达阴性;术后3组间各时间点比较,α-平滑肌蛋白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兔泪小管上皮缺乏杯状细胞,羊膜作为泪道生物性的修复支架材料,能减轻炎症反应程度和抑制受损兔泪小管的基质纤维化水平,用于重建修复受损泪道黏膜及抑制泪道瘢痕性狭窄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泪小管 羊膜泪道修复支架 α-平滑肌蛋白 MUC5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逆行性A型夹层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0-943,共4页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性A型夹层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 严重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破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1例
5
作者 王立军 熊江 +1 位作者 郭伟 刘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颈动脉破裂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内脏分支主动脉疾病的早期结果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逢时 刘光 +1 位作者 刘晓兵 陆信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88-1392,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repair,f/bEVAR)治疗累及内脏分支主动脉疾病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目的·评价应用3D打印辅助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repair,f/bEVAR)治疗累及内脏分支主动脉疾病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3D打印辅助f/bEVAR治疗的累及内脏分支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早期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平均年龄(58.3±14.1)岁,其中男性11例(占84.6%)。其中腹主动脉瘤7例,夹层动脉瘤5例,降主动脉瘤1例。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技术成功率94.7%,1例患者右肾动脉被主体支架覆盖,行平行支架技术重建。术后无肾动脉缺血及肠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7.3±4.6)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靶器官受损相关症状出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显示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结论·3D打印辅助f/bEVA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累及内脏分支主动脉疾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预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纳米晶增强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 被引量:2
7
作者 聂景怡 廖健飞 +5 位作者 刘馨茗 梁建涛 张乐 焦婷婷 孙彬熔 张美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成模拟天然骨中哈佛斯系统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CNC对壳聚糖(CS)凝胶的增强作用;以CS-CNC复合凝胶为结构框架,通过界面融合可以形成组合凝胶;采用体外降解实验研究CS-CNC复合凝胶的降解。通过对天然生物质的仿生结构设计以及强度提升研究,探索CNC对提高支架综合性能的作用,发掘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晶 骨缺损修复支架 壳聚糖 明胶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在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帅 杨震 +2 位作者 李敏 陈晨 张希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10)和改良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组(B组,n=8)。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平均(58.5±7.2) min、(33.9±3.9) min(P=0.02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平均(216.0±109.2) mL、(110.6±51.0) m L(P=0.011),B组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可进一步缩短腔内技术修复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损伤的时间,并降低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损伤 血管腔内技术 支架修复 两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千斤顶缸体的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马忠昌 《中国煤炭》 2021年第12期45-48,共4页
依据金属的热胀冷缩物理特性,对液压支架中存在腐蚀、拉伤等缺陷的千斤顶缸体进行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处理,介绍了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千斤顶缸体的专用设备结构,并分析了专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步骤,详细阐述了缩缸再制造技术在宁夏煤... 依据金属的热胀冷缩物理特性,对液压支架中存在腐蚀、拉伤等缺陷的千斤顶缸体进行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处理,介绍了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千斤顶缸体的专用设备结构,并分析了专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步骤,详细阐述了缩缸再制造技术在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液压支架维修中的应用。通过工业性试验实际应用表明,缩缸再制造技术修复千斤顶缸体既能提高千斤顶的使用寿命,又可降低液压支架的维修成本,修复后的千斤顶缸体能够接近或达到新加工缸体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缸再制造技术 千斤顶缸体 热胀冷缩 液压支架 支架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蒋雄刚 孙图成 +2 位作者 张凯伦 孙宗全 蔡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6-408,共3页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动脉+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涉及弓部置换的15例均采用深低温(鼻咽温度16~18℃)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依据内膜破口位置、夹层累及的部位、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Wheat术2例、David术1例、Bentall术6例、Bentall术+半弓置换3例、Bentall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5例(其中合并CABG3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7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7.3±28.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6.1±10.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1.2±8.7)min。死亡2例(8.3%),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例出现声音嘶哑。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明显降低死亡率。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血供是手术原则和治疗思考顺序。手术治疗加血管内支架植入这一杂交技术成为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杂交技术 血管内支架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治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8
11
作者 成咏 卞薇薇 +2 位作者 周金美 李培 黄新天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例,给予绝对卧床、降血压、镇痛等在内的综合保守治疗,此外,主动脉开窗治疗1例;应用覆膜支架封堵撕裂口行介入修复术3例.结果12例患者中,死亡3例,其中DeBakey...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例,给予绝对卧床、降血压、镇痛等在内的综合保守治疗,此外,主动脉开窗治疗1例;应用覆膜支架封堵撕裂口行介入修复术3例.结果12例患者中,死亡3例,其中DeBakeyⅠ型2例、DeBakeyⅡ型1例,死亡率25%.其余随访4~28个月,均健在,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