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犊牛睾丸生殖干细胞与支持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倩 齐晓楠 +4 位作者 杨文浩 丛霞 李华涛 曹荣峰 田文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30,共6页
旨在建立牛雄性生殖干细胞(mGSCs)-支持细胞(SCs)体外共培养体系,并比较不同密度SCs共培养mGSCs的效果。分离、培养mGSCs和SCs并鉴定,然后在密度不同的SCs上共培养mGSCs,观察细胞形态、统计mGSCs集落数、测定两种细胞特异基因的相对表... 旨在建立牛雄性生殖干细胞(mGSCs)-支持细胞(SCs)体外共培养体系,并比较不同密度SCs共培养mGSCs的效果。分离、培养mGSCs和SCs并鉴定,然后在密度不同的SCs上共培养mGSCs,观察细胞形态、统计mGSCs集落数、测定两种细胞特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培养的mGSCs具有与小鼠mGSCs相同的形态特征,AKP染色细胞克隆阳性,各培养体系均表达SCs和mGSCs特异基因SCF、OCT-4;低密度SCs(225个/cm2)培养mGSCs比中密度(1 300个/cm2)和高密度(5 600个/cm2)培养mGSCs效果好:mGSCs集落纯度、体积较大;mGSCs集落比例显著(P<0.05)和极显著增高(P<0.01);mGSCs特异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增高(P<0.01)。说明建立睾丸干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时,采用较低密度的支持细胞共培养可获得理想的睾丸生殖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支持细胞 睾丸生殖细胞 培养 密度 集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定位及体外培养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5 位作者 汤淑萍 惠宁 冀凯宏 蒋正 戚中田 冯根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44-946,共3页
目的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PGC)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 方法 :取 4~ 7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 ,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PGC内碱性磷酸酶 (AP)以对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进行培养 ,第 1次传代... 目的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PGC)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 方法 :取 4~ 7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 ,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PGC内碱性磷酸酶 (AP)以对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进行培养 ,第 1次传代后 ,用AP标记 ,计数不同发育阶段AP阳性的PGC和体外培养的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有AP强阳性细胞 ,阳性信号位于胞质内。阳性细胞散在分布 ,在生殖嵴处聚集成团。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组织培养均有阳性克隆出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4~ 7周人胚胎内AP阳性的PGC数目及细胞内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 >0 .0 5 ) ;由胚胎组织培养获得的AP阳性克隆数也无显著差异。 结论 :人PGC位于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 4~ 7周发育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原始生殖细胞 定位 体外培养 碱性磷酸酶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养层对兔原始生殖细胞传代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义书 王新庄 +2 位作者 冯勋伟 王轶敏 李金辉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1,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层细胞对兔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与传代的影响,从14-18 d的兔胎儿生殖嵴中分离得到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别培养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兔胎儿成纤维细胞(REF)饲养层上或与同源兔胎儿生殖脊成纤维细胞(HEFg...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层细胞对兔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与传代的影响,从14-18 d的兔胎儿生殖嵴中分离得到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别培养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兔胎儿成纤维细胞(REF)饲养层上或与同源兔胎儿生殖脊成纤维细胞(HEFgr)、兔睾丸支持细胞(RSC)共培养。观察兔类EG集落的生长状态,并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分离克隆出兔类EG集落,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但是采用共培养的模式分离得到的集落明显多于传统的饲养层模式。与RSCs共培养得到的EG集落数最多,保持未分化的时间最长,并传了8代,与HEFgr共培养得到的EG集落数与RSCs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最高只传了6代。培养在MEF上的兔类EG也能较好的保持未分化状态,传了4代。培养在REF上的兔类EG集落数目较少,出现分化时间较早,只传了3代。因此可以用与RSCs或HEFgr共培养的方法传代培养兔P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原始生殖细胞 培养 胚胎干细胞 兔睾丸支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撒亚莲 黄锦桃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人原始生殖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5~9周人流组织中的人胚生殖嵴,获取人原始生殖细胞。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在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10μmol/L福司克林(forskolin)和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人原始生殖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5~9周人流组织中的人胚生殖嵴,获取人原始生殖细胞。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饲养层,在高糖DMEM培养基中添加10μmol/L福司克林(forskolin)和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液中培养、传代,并对子代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体外分化实验。[结果]原代培养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由人原始生殖细胞组成的集落,约5~7d传代。传代后,集落生长,变大。细胞培养到第七代,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为强阳性,体外分化实验有拟胚体形成。[结论]人原始生殖细胞可以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培养。用高糖DMEM培养基,添加forskolin和bFGF有利于人原始生殖细胞增殖。体外分化实验初步证实人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原始生殖细胞 细胞培养 胰蛋白酶消化 福司克林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高糖DMEM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体外受精卵与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共培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赛 赵云程 +3 位作者 陈静波 海丽且木 赵晓娥 马保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6,33,共5页
【目的】研究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屠宰场采集5-7月龄胎牛睾丸,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制备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饲养层,对比原代和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体外受精卵共培... 【目的】研究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屠宰场采集5-7月龄胎牛睾丸,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制备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饲养层,对比原代和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体外受精卵共培养时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分别以4×10^4,2×10^4mL。两个密度接种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并以培养液中无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为对照,研究体外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对牛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时,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胎牛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79.3%)高于原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69.2%),但差异不显著(P〉0.05);囊胚发育率(41.3%)极显著地高于原代SCs饲养层共培养组(16.7%)(P〈0.01)。接种密度为4×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大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胚胎发育率极显著地低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结论】制备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能有效促进牛体外受精卵的体外发育,提高囊胚发育率;接种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密度过大,将严重影响牛体外受精卵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细胞 培养 体外受精卵 牛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分离与冷冻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建宁 闫乐艳 +4 位作者 陈哲 邵西兵 戴子淳 应诗家 施振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1-407,共7页
为了建立针对鹅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分离纯化与冷冻保存方法,对血液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血液ACK裂解法、生殖腺胰酶-EDTA消化法与生殖腺消化结合体外短时间培养法4种PGCs分离方法以及STEM-CELLBANKER、CELLBA... 为了建立针对鹅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分离纯化与冷冻保存方法,对血液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血液ACK裂解法、生殖腺胰酶-EDTA消化法与生殖腺消化结合体外短时间培养法4种PGCs分离方法以及STEM-CELLBANKER、CELLBANKER 2与10%DMSO加90%血清等3种冻存液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糖原染色与PGCs特异免疫荧光染色鉴定PGCs,同时利用台盼蓝染色检测PGCs活力等方法对其分离和保存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鹅胚血液与生殖腺中均已经成功分离到鹅PGCs;生殖腺消化结合体外短期培养法与传统的血液分离法相比,获得的鹅PGCs数量、纯度与活力最高,每枚胚胎获得的鹅PGCs数量达到115个、细胞纯度达80.8%、细胞活率达88.3%;而商业化的干细胞冷冻保护液STEM-CELLBANKER同一般的体细胞冻存液相比更适合鹅PGCs的冷冻保存,冷冻解冻后的细胞存活率达90%左右。试验可以得出结论:生殖腺消化结合体外短期培养法成功分离到数量与纯度都可观的鹅PGCs,STEM-CELLBANKER冻存液能够用于鹅PGCs的长期冷冻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生殖细胞 生殖腺消化结合短期培养 冷冻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二硝基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作用的SCGE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镜波 杨丽 +2 位作者 赵立群 孙志伟 石龙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采用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生殖细胞共培养法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间二硝基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间二硝基苯能够导致生殖细胞DNA链断裂,而且其受损率与剂量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 采用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生殖细胞共培养法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间二硝基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间二硝基苯能够导致生殖细胞DNA链断裂,而且其受损率与剂量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间二硝基苯可以引起离体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具有生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二硝基苯 支持细胞/生殖细胞共培养法 细胞凝胶电泳 生殖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甲苯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丽 徐镜波 +3 位作者 盛连喜 马逊风 孙志伟 石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3-309,共7页
为提供硝基甲苯的环境遗传毒理学依据和建立鱼类生殖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昆明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生殖细胞共培养法以及彗星实验,研究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2,6-二硝基甲苯(2,6-DNT)、对硝基甲苯(4-NT)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 为提供硝基甲苯的环境遗传毒理学依据和建立鱼类生殖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昆明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生殖细胞共培养法以及彗星实验,研究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2,6-二硝基甲苯(2,6-DNT)、对硝基甲苯(4-NT)对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3种受试硝基甲苯化合物均能够诱导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单链断裂,而且其受损率与剂量对数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4-DNT、2,6-DNT以及4-NT的各个剂量浓度引起细胞DNA损伤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受试化合物的毒性顺序为2,6-DNT>2,4-DNT>4-NT,DNA的损伤作用二硝基甲苯大于单硝基甲苯.提示在体外条件下,2,4-DNT、2,6-DNT和4-NT具有生殖毒性,可以引起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DNT 2 6-DNT 4-NT 支持细胞 生殖细胞培养 彗星实验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贾国东 赵毅博 +3 位作者 刘冠群 夏露 屈月 魏萍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5-28,32,共5页
鸡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既是消化吸收的功能性细胞又是肠道免疫的天然屏障,本研究旨在探讨IEC的分离方法和改进其体外培养条件。试验选取20日龄鸡胚,分离肠组织后利用刮取法获得了肠绒毛及隐窝单位,在体外与成纤... 鸡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既是消化吸收的功能性细胞又是肠道免疫的天然屏障,本研究旨在探讨IEC的分离方法和改进其体外培养条件。试验选取20日龄鸡胚,分离肠组织后利用刮取法获得了肠绒毛及隐窝单位,在体外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最终获得了活性较高的肠上皮细胞。对所分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的检测,鉴定为IEC。结果表明,共培养方法可以使体外IEC的培养时间延长,可有效满足实验需要,为长时间培养IEC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肠上皮细胞 肠绒毛及隐窝单位 成纤维细胞培养 刮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昌猪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思怀 付文贵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睾丸支持细胞 分离培养 荣昌猪 基础培养 内分泌调控 生物活性蛋白 培养体系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支持细胞对体外精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明明 杜淼 +2 位作者 李婷婷 董焕声 潘庆杰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4-168,共5页
通过建立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与精子共培养的方法,达到体外提高精子活力的目的。利用睾丸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并分析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的作用。从6~7日龄小鼠睾丸中分离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培养两天后,形成细胞单层作为滋养层。取小鼠附睾尾... 通过建立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与精子共培养的方法,达到体外提高精子活力的目的。利用睾丸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并分析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的作用。从6~7日龄小鼠睾丸中分离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培养两天后,形成细胞单层作为滋养层。取小鼠附睾尾内精子,转移到以支持细胞为滋养层的培养液中培养,同时设立对照组。通过精子分析仪观察各组精子的活力,结果显示,以支持细胞为滋养层的精子前向运动百分比为56.1±5.81%,显著高于对照组40.7±2.96%(P<0.05)。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精子结构,结果显示两组精子形态结构差异不显著,表明支持细胞能够提高体外精子的活力,但不改变精子的形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细胞 精子活力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法获得MC15-昆明嵌合鼠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维 吴鹤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嵌合鼠的获得是通过ES细胞途径得到转基因小鼠的关键环节。以MC15为供体ES细胞,用昆明白品系小鼠8细胞期的胚胎为受体胚胎,采用共培养方法我们获得了2只毛色嵌合鼠。通过与囊胚显微注射法比较,表明这种方法是方便可行的。
关键词 ES细胞 嵌合鼠 培养 胚胎 囊胚显微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睾丸生精细胞体外培养和鉴定
13
作者 周汉林 施力光 +3 位作者 侯冠彧 荀文娟 岳文斌 杨茹洁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2年第S1期248-251,共4页
试验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对2月龄公羔睾丸进行处理,得到了总数为7.44×10~9的生精细胞悬液,经台盼蓝染色,细胞活率在90%以上;支持细胞的贴壁性极好,生精细胞附着在支持细胞上,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生精细胞、支持细胞逐渐退化,呈现"... 试验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对2月龄公羔睾丸进行处理,得到了总数为7.44×10~9的生精细胞悬液,经台盼蓝染色,细胞活率在90%以上;支持细胞的贴壁性极好,生精细胞附着在支持细胞上,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生精细胞、支持细胞逐渐退化,呈现"集合"的趋势,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经BrdU标记、H.E.染色,检测培养的生精细胞到分化到圆形精子细胞阶段,表明成功构建了山羊睾丸生精细胞共培养体系,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山羊精子体外成熟培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睾丸 生精细胞 支持细胞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
14
作者 尚农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8年第20期6-6,共1页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专性血液寄生物—附红细胞体引起,以贫血、黄疸、发热为基本症候的人畜共患病。由于该病多呈隐性感染,较少临床症状,易被误诊。加之不能人工直接培养病原。故诊断研究进展较慢。上海农学院和山西农大合作对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犬附红细胞体病 人畜患病 鉴别诊断 直接镜检 血液寄生 生物学特性 上海农学院 隐性感染 诊断研究 直接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脂肪细胞促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华松 陈庄洪 罗永湘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拟阐明骨质疏松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脂肪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用TUNEL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在各实验组中均可见到凋亡细胞,且随着脂肪细胞浓度增加,凋亡细胞数... 目的观察髓内脂肪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拟阐明骨质疏松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脂肪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用TUNEL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在各实验组中均可见到凋亡细胞,且随着脂肪细胞浓度增加,凋亡细胞数目增多。流式细胞仪上表现为AnnexinV+和PI-。结论髓内脂肪细胞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髓内脂肪细胞 凋亡 流式细胞 培养 骨髓基质细胞 脂肪细胞 细胞凋亡 髓内 流式细胞仪检测 实验研 ANNEXIN TUNEL 凋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蓉 刘莉 +2 位作者 张岩实 张清萍 梅其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81-1383,共3页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IL-4、GM-CSF和TNF-α培养7~9d成为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IL-4、GM-CSF和TNF-α培养7~9d成为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MHC-II类抗原和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 成人外周血 外周血单核细胞 lymphocyte 混和淋巴细胞反应 密度梯度离心 淋巴细胞增殖 表面标志 形态特征 TNF-α 细胞形态学 刺激分子 前体细胞 cell IL-4 诱导培养 CD86 Ⅱ类抗原 同种异体 贴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年第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7
作者 周勇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F0002-F0002,F0004,共2页
关键词 Diseases 人兽患病 论文摘译 鼠疫耶尔森菌 体外细胞培养 美国 病毒监测 病毒感染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