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夏攘夷”之幻灭与“魏晋遗风”之嬗变──元杂剧勃兴原因新探
1
作者 吕养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6,共7页
元杂剧勃兴的主因在于儒生的介入及其价值观的变更、意识的 更新。传统的“尊夏攘夷”现的幻灭与“魏晋遗风”的嬗变是文人染指杂 剧的两大牵引力,由此促成了元代与杂剧活动密切关联的空前绝后的 “儒娼俗文学圈”的形成,营造出“一... 元杂剧勃兴的主因在于儒生的介入及其价值观的变更、意识的 更新。传统的“尊夏攘夷”现的幻灭与“魏晋遗风”的嬗变是文人染指杂 剧的两大牵引力,由此促成了元代与杂剧活动密切关联的空前绝后的 “儒娼俗文学圈”的形成,营造出“一代之绝作”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夏攘夷 魏晋遗风 嬗变 儒娼俗文学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辑民攘夷”政策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31-34,39,共5页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除了正面与英法侵略者作战、交涉外,还从侧面组织力量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抵抗,即由地方官绅出面,召集民众,实行团练,出击和扰乱侵略者;而皇帝和地方官则佯装与己无干,暗中进行操纵,给予扶持。这种奇特的抵抗方...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除了正面与英法侵略者作战、交涉外,还从侧面组织力量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抵抗,即由地方官绅出面,召集民众,实行团练,出击和扰乱侵略者;而皇帝和地方官则佯装与己无干,暗中进行操纵,给予扶持。这种奇特的抵抗方式用清朝皇帝的话来概括,便叫作“招民团练,辑民攘夷”。笔者现据史料对此加以论述,以就教于方家。1 清政府推行“辑民攘夷”政策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了。到1849年的广东“反入城斗争”前后,这种方式已经发展成比较固定的外交模式。其时,英国公使文翰请求进入广州,并率领英国兵船驶入省河要挟。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组织社学民勇数万人齐集两岸,挥矛投石,杀声震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 英法联军 攘夷 述论 第二条战线 团练 天津条约 清王朝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盛邦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9-15,共7页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书》《武成》云:“华夷蛮貊罔不率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华”的本意是“华美”,《书·尧典》:“重华协于帝”。《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由此可见,中国称华夏,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在东亚以至全世界,是最早诞生的文明之邦之一,是礼仪具备。文章华美之域。在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地与辐射地,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文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 攘夷 日本 《海国图志》 华夏 狄” 横井小楠 魏源 文明论 吉田松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霸政:合法性、合目的性和书写策略 被引量:6
4
作者 过常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4,共10页
郑庄公利用王朝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讨不庭",其滥用卿权会盟征伐是春秋霸政的起点。其后的霸主因无法获得卿位,只能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得霸政的合法性。史官出于维护礼制的需要,夸大了霸主尊王攘夷、尊礼守... 郑庄公利用王朝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讨不庭",其滥用卿权会盟征伐是春秋霸政的起点。其后的霸主因无法获得卿位,只能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得霸政的合法性。史官出于维护礼制的需要,夸大了霸主尊王攘夷、尊礼守信的意义,有意无意忽视了霸主争权夺利的本质。史官为从霸政中寻求历史意义,将"礼"的主体由周王改变为霸主,并相应地改变"礼"的内涵,形成如下书写策略:强调霸主的动机和人格,将霸主的行为放在政治伦理层面进行评价,以规避传统礼制;构建明君贤臣的政治模式,强调选贤任能、基于共同政治理念、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创新礼仪规范,将救患、分灾、讨罪当作诸侯的责任,并赋予争霸战争以"义"的性质;以言辞和评论确认霸政合礼。为此,史官多方虚饰,使得春秋霸政亦真亦假、充满了戏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霸政 滥用卿权 尊王攘夷 礼乐征伐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秋功业谁评说——论刘保昌新著《楚武王》
5
作者 左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公元前704年,即周桓王十六年,已在君位37年的楚国国君熊通,因周王室不允尊其号,怒而自立为武王。这种躐等破格之举,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僭号称王之先声。虽然在正统史籍中,楚国国君仍被书为“楚子”,但楚君从此以王为号,不... 公元前704年,即周桓王十六年,已在君位37年的楚国国君熊通,因周王室不允尊其号,怒而自立为武王。这种躐等破格之举,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僭号称王之先声。虽然在正统史籍中,楚国国君仍被书为“楚子”,但楚君从此以王为号,不再受到质疑,即使半个世纪后齐桓公经营霸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率诸侯之师伐楚袭蔡,其问罪之由也只不过避重就轻地列举了两条,其一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其二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对“楚子”僭号称“王”一事,竞然不置一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王 评说 春秋战国时期 尊王攘夷 公元前 国君 齐桓公 “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安国的《春秋》学
6
作者 曾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6,共11页
胡安国所撰《春秋传》,上承程颐,下启元明清三朝的春秋学研究,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定本。宋人研究《春秋》,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内忧以及辽、金相继勃兴的外患,着力发挥了《春秋》中尊王攘夷的精神,这也构成了胡安国《春秋传》的基... 胡安国所撰《春秋传》,上承程颐,下启元明清三朝的春秋学研究,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定本。宋人研究《春秋》,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内忧以及辽、金相继勃兴的外患,着力发挥了《春秋》中尊王攘夷的精神,这也构成了胡安国《春秋传》的基本倾向。此外,胡安国又对程颐《春秋》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发挥,提出了“以夏时冠周月”的观点,引发了元明清三代学者的不断讨论。尤其是胡安国追随《公羊》《穀梁》对条例的重视,主张《春秋》有“一字褒贬”之法,后来朱熹着重对此进行了批评,并基于《左传》详于记事的立场,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春秋思想,形成了区别于程颐、胡安国的另一派重要的春秋学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胡安国 程颐 朱熹 尊王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德裕的公文创作与《左传》、《汉书》之关系
7
作者 曲景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157,170,共7页
李德裕作为晚唐一代政治大家,其公文创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认为德裕精于《西汉书》、《左氏春秋》与其公文创作关系紧密,《左传》尊王攘夷之大义与《汉书》旁博精萃之典实均鲜明地体现在其公文的写作中,以古治今,援引"... 李德裕作为晚唐一代政治大家,其公文创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认为德裕精于《西汉书》、《左氏春秋》与其公文创作关系紧密,《左传》尊王攘夷之大义与《汉书》旁博精萃之典实均鲜明地体现在其公文的写作中,以古治今,援引"故事",是其行文的显著特征。德裕的制诏奏议在其辅佐武宗成就"会昌中兴"之不朽业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实现了经世致用与文采斐然、实用与美感的和谐统一,它们是文章治天下的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公文 尊王攘夷 典实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田松阴政治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
8
作者 石云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梁启超早在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里就已经读过吉田松阴的著作 ,流亡日本后更因崇拜吉田松阴和高杉晋作而改名为吉田晋 ,称吉田松阴为“新日本之创造者”。他专门收集吉田松阴的著述 ,并抄录、出版了《松阴文钞》。从中不难看出吉田松阴对... 梁启超早在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里就已经读过吉田松阴的著作 ,流亡日本后更因崇拜吉田松阴和高杉晋作而改名为吉田晋 ,称吉田松阴为“新日本之创造者”。他专门收集吉田松阴的著述 ,并抄录、出版了《松阴文钞》。从中不难看出吉田松阴对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梁启超和吉田松阴在变法维新和救国图存等政治抱负上是相知、相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吉田松阴 尊王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 被引量:6
9
作者 邓小军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17-122,共6页
早在韩愈之前,杜甫就已弧明先发,以诗歌文化的形式,首唱尊王攘夷、复兴儒学,杜甫和杜诗才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真正先行者和先声;杜甫的尊王是以坚持政治斗争,要求政治有道为原则,以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为本质的;杜甫晚年达到... 早在韩愈之前,杜甫就已弧明先发,以诗歌文化的形式,首唱尊王攘夷、复兴儒学,杜甫和杜诗才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真正先行者和先声;杜甫的尊王是以坚持政治斗争,要求政治有道为原则,以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为本质的;杜甫晚年达到首唱复兴儒学的思想高度,不仅是其长期忧患意识所激发的对社会现实的必然回应,也是其平生极为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及躬体力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尊王攘夷 君权有限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一统”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博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18,共11页
“中华一统”,不仅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华一统”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从国内讲,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批儒扬法?”的法家统一和儒家分裂,儒法政治斗争贯穿... “中华一统”,不仅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华一统”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从国内讲,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批儒扬法?”的法家统一和儒家分裂,儒法政治斗争贯穿历史始终的双线论的严重干扰;近来又有否定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少数民族 中国 董仲舒 《公羊传》 尊王攘夷 华夏族 中华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桓公霸政形成新论——以齐桓公权威身份的合法性构建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永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4-181,共8页
齐桓公首建霸政,于兼并混战与戎狄之祸中成功挽救了王室与诸夏。“尊王攘夷”由是成为解释春秋霸政形成的主流观点,而其内涵则是霸者合法性权威身份的建构问题。事实上,齐国在最初的“创霸”时段内有着精妙的地缘战略布局,王廷中枢意图... 齐桓公首建霸政,于兼并混战与戎狄之祸中成功挽救了王室与诸夏。“尊王攘夷”由是成为解释春秋霸政形成的主流观点,而其内涵则是霸者合法性权威身份的建构问题。事实上,齐国在最初的“创霸”时段内有着精妙的地缘战略布局,王廷中枢意图在“服鲁”之后重构成周王室在东部地区的权威体系。东方霸政集团由此结成。齐国在随后展开的“攘夷”时段内,北伐山戎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戎狄对诸夏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给霸政的展开寻找合法性,背后隐伏着姜齐霸者承接周姬王者政治文化身份的深层意图。齐桓公权威身份的合法性来源是中原各氏族的文化融合以及它对周姬王族权威的侵蚀。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春秋霸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王攘夷 服鲁 权威体系 霸政展开 政治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涩泽荣一对外观的萌芽
12
作者 梁紫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116,共3页
涩泽荣一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之父",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福利等广阔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涩泽少年时代受到"黑船来航"等西洋列强冲击事件的影响,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萌生了对欧美国家的最初印象,并产生... 涩泽荣一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之父",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福利等广阔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涩泽少年时代受到"黑船来航"等西洋列强冲击事件的影响,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萌生了对欧美国家的最初印象,并产生日美之间可能会爆发战争的忧虑。随后在操持经营家族生意的同时,他经历开国历程,通过游学以及与忧国之士的交往,他逐渐知晓了天下大事。在水户学尊王攘夷思想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名纯粹的攘夷论者。涩泽荣一对外认识的愿望和观察天下局势的志向贯彻始终,为他成为德川庆喜的幕臣到出任明治大藏省官员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泽荣一 对外认识 开国 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试析司马迁的富民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枝富 《人文杂志》 1984年第6期69-74,共6页
富民,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充分肯定,人们是要求富的。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人们为追求财富而“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然而司马迁对求富的人并不是同等看待的。他... 富民,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充分肯定,人们是要求富的。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人们为追求财富而“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然而司马迁对求富的人并不是同等看待的。他所称道的首先是求富的人们中的“布衣匹夫”、“编户齐民”。《货殖列传》中主要写的就是编户齐民从事生产经营,获利致富的事迹。这些人从事农虞工商,地位低下,特别是商人,被称为“贱行”,汉兴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打击措施。司马迁却将他们中的富者跟王侯进行比较,认为“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富民思想 《货殖列传》 治国之道 汉武帝 试析 人民富裕 《平准书》 汉书 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在春秋大国争霸中的地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子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91-96,共6页
大国争霸,是春秋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大国争霸史,就是楚国斗争发展史和一贯称霸史。从诸夏诸侯“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到晋吴相盟,吴越交兵,无处不有楚,无事不与楚有关。然而,经过近两百年(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至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 大国争霸,是春秋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大国争霸史,就是楚国斗争发展史和一贯称霸史。从诸夏诸侯“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到晋吴相盟,吴越交兵,无处不有楚,无事不与楚有关。然而,经过近两百年(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至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的反复较量和纵横捭闽的斗争,无论是中夏大小诸侯,还是东南后起的吴国,谁也不是楚的对手,鏖战几个回合,一个个弃甲拽兵而走,俱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向我们庄严证实:春秋大国争霸,楚主沉浮。没有楚国,就不会有大国争霸的历史篇章。探讨楚在争霸中的地位,对于深入研究春秋史和楚史,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公元前 春秋 诸侯 尊王攘夷 吴国 战略地位 称霸 中夏 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戊辰战争
15
作者 汪淼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8-56,共9页
开国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众所周知,开国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催生剂,它引起日本政治格局的骤变。新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三种政治运动——封建主阶级中兴改革运动(亦称公武合体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亦称尊王攘夷运动)、农民市民起义(亦称... 开国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众所周知,开国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催生剂,它引起日本政治格局的骤变。新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三种政治运动——封建主阶级中兴改革运动(亦称公武合体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亦称尊王攘夷运动)、农民市民起义(亦称世道改革运动)——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爆发 尊王攘夷 资产阶级运动 改革运动 政治格局 改良运动 日本 政府 将军 政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
16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5期284-284,共1页
戚其章先生在《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撰文《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指出,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大亚细亚主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大亚细亚主义,又称大亚洲主义。
关键词 日本 大亚细亚主义 中国 中日关系 攘夷”论 “富国强兵”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清灭洋”口号初论
17
作者 邓春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37-42,共6页
义和团运动是具有盲目排外倾向的反帝爱国运动,以“灭洋”为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又加上“扶清”,成为“扶清灭洋”呢?本文准备通过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的历史和地主阶级在反教会斗争中的影响,对这一口号的渊... 义和团运动是具有盲目排外倾向的反帝爱国运动,以“灭洋”为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又加上“扶清”,成为“扶清灭洋”呢?本文准备通过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的历史和地主阶级在反教会斗争中的影响,对这一口号的渊源作一粗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清灭洋” 反教 地主阶级 余栋臣 起义 尊王攘夷 民间秘密结社 义和团运动 口号 哥老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注释学与理论研究三题
18
作者 萧秦 寿田 《理论探索》 1988年第2期68-71,共4页
(一) 中国以悠久而连绵不断的文化著称于世,既有体大思精的理论著作,也有细密严谨的经典注释之作。有人以后一点为据而断言,中国文化是注释的文化。是否如此,不妨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和理论宝库看一看。由于材料散失,远古暂且不论。... (一) 中国以悠久而连绵不断的文化著称于世,既有体大思精的理论著作,也有细密严谨的经典注释之作。有人以后一点为据而断言,中国文化是注释的文化。是否如此,不妨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和理论宝库看一看。由于材料散失,远古暂且不论。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倒楣了,丧失了指挥、调度诸侯的权力,由天王逐步降为周君,历史进入了新旧交替、变革的时代。先是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后有战国七雄兼并攻杀。学术由官府深入民间,时代呼唤着理论研究向前发展。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诸子百家蜂涌而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五霸 理论研究 尊王攘夷 战国七雄 新学说 周天子 历史教训 春秋战国时代 周君 五经博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黄云眉 《文史哲》 1955年第8期23-36,共14页
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有不少新义创见,引起了读者一般的重视。但仔细寻?,这些新义创见,似乎大部分还没有足够的坚实的论据;也没有很好地结合着韩愈的历史的客观条件,及其阶级的局限性;因而过高估计了韩愈个人的作用,过高估计了韩愈在... 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有不少新义创见,引起了读者一般的重视。但仔细寻?,这些新义创见,似乎大部分还没有足够的坚实的论据;也没有很好地结合着韩愈的历史的客观条件,及其阶级的局限性;因而过高估计了韩愈个人的作用,过高估计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贡献。不揣谫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唐代文化 孟子 原道 儒家 尊王攘夷 韶州 孔子 特殊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